就業選擇更多元了,生活用水更便捷了,居住環境更舒適了……在梅州,一個個“更”字背後,人們切實感受到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和實效。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梅州立足實際、服務群眾。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群眾的抱怨聲減少了,幸福感增強了。
今年5月以來,梅州創新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辦”頻道作為“傾聽群眾呼聲”平台同步上線,廣大群眾可通過該頻道反映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群眾有哪些煩心事揪心事?發展有哪些堵點難點?帶著問題學,帶著問題幹,梅州各級黨員幹部用實幹舉措暖民心,用務實作風贏掌聲,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努力在新征程上推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步步高。
做大就業“蓄水池”▷▷三項工程穩就業
“這是我開的第二家早餐店,雖然開業不久,但生意還是可以的。”蕉嶺縣府前街的清晨格外熱鬧,店主丘榕英格外忙碌。招呼客人、烹飪三及第湯,動作嫻熟的她樂在其中。
“參加培訓後,我更加有信心了,學到的技能都能用到新店的日常運作中。”丘榕英口中所說的培訓,是梅州打造富有特色的“粵菜師傅”品牌的舉措之一。
“都是免費的,培訓采取理論和實操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由專業的老師對我們進行培訓,主要內容為三及第湯的製作,從原材料到烹飪整個過程都有教學。”丘榕英介紹,經過培訓,不少學員都和她一樣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來,梅州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以發展成效惠民生。
因地製宜抓落實,梅州提出了要堅持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範化、產業化發展,弘揚職業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把推進三項工程和黨史學習教育結合,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加快完善三項工程配套設施和具體實施方案,抓好抓實、抓出亮點,努力為全省創造更多經驗,培養更多優秀技能人才。
五華縣創業孵化園一樓的人才服務中心專門設置了“南粵家政”和“粵菜師傅”的服務專窗,群眾可以在這裏可以谘詢相關政策、培訓、就業等內容。
“這裏很方便,一下子就幫我解答了問題,還提供了梅州本地、廣州和深圳的崗位,我現在要回家好好看看。”來自五華縣轉水鎮的陳英,手裏拿著崗位表,很是開心。
既注重培訓,更注重就業。梅州采取“兩步走”的方式,一頭抓好培訓工作,先後印發《梅州市“南粵家政”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關於推動梅州市“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並一一對照落實;另一頭,凝聚多方力量,穩定和新增就業創業人數。
“我上個月免費培訓了10多天,這個月協會就幫我找到了工作,速度快又有保障。”李彩華是五華縣實施“南粵家政”工程受惠者之一。她正在五華當地一戶雇主家中任職月嫂,作為新手的她,第一份月嫂工作月薪有4000元,這讓她十分開心。
4月28日,梅州市舉行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暨首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力爭把三項工程打造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幸福工程。
期間,活動舉行了梅州“粵菜師傅”區塊鏈應用平台啟動、廣梅產業園“粵菜師傅”名廚顧問團聘用、梅州市“南粵家政”服務超市揭牌、五華縣四星級月子中心揭牌等儀式,進一步推動三項工程落地見效。
引好生活“放心水”▷▷集中供水潤萬家
“水龍頭一擰開,水就嘩嘩地流,方便又安全,真幸福!”蕉嶺縣龍安村村民葉宇慧正在準備午飯。談起自來水,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之前遇到用水高峰期,總會出現水壓不夠、水量小等問題。”葉宇慧說,未通自來水前,停水是家常便飯,但如今,當地“用水難”已成曆史。
相距不遠的蕉嶺縣三圳鎮半山塗村民曾冬珍的生活,也因為自來水的暢通使用,幸福感大大提升。
“政府鋪好了自來水管網,入戶免費安裝了自來水,家裏用上了幹淨衛生的自來水。”曾冬珍介紹,告別“飲水難”、喝上“安全水”,大家的幸福感倍增。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飲用水直接關係到群眾的生活質量和飲水安全,一直以來,梅州市都將村村通供水工程、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規劃建設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實事和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來抓。
今年以來,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多次強調,要把加快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工作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聚焦年底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目標,按照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先急後緩的原則,掛圖作戰、全力推進,確保按時高質量完成飲水工程建設任務。
人民群眾有呼聲,黨員幹部有響應。梅州高度重視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召開專題推進會,成立市、縣(市、區)領導小組……一係列舉措落地有聲,梅州以背水一戰的姿態,打好農村集中供水攻堅戰。
全力推動工程建設,梅州通過政府統籌和引進社會力量兩手發力,采取城鄉供水一體化、聯鎮聯村區域聯網和單村建設等措施,推進集中供水全覆蓋。
豐順縣潘田鎮華亭水廠裏,隻見水源通過管道輸送至水廠,經過沉澱、消毒、過濾等一道道嚴格的處理環節後,清澈的自來水通過一條條輸水管道進村入戶,滿足了附近一千多戶村民的集中供水需求。
潘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針對水源多樣化等問題,鎮裏製定了相應解決措施,通過建設鎮級水質檢測室,對農村飲水工程水質進行自檢,並全力做好水質監控,群眾飲水條件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
全麵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三個責任”,豐順還設立了縣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中心、縣級農村飲水舉報監督電話和電子郵箱,進一步暢通農村供水問題反饋渠道,加強飲水安全的監管。
從時常沒水到隨時用水,從“黃泥水”到“優質水”,小小一滴水,正悄然改善著梅州部分農村百姓的生產生活,涓涓清流滋潤著百姓心田。
截至9月,梅州市已完成集中供水覆蓋人口30.97萬人,占總任務的56.3%,提前完成市“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之新增保障農村集中供水26.46萬人的任務。
建好城鄉“打卡點”▷▷環境提升惠群眾
“好漂亮的粉黛亂子草,隨手一拍就是大片的感覺”“帶著家人一起漫步在清涼山郊野公園,愜意得很”“從家裏散步過去也就二十分鍾,就等於家門口有個公園,十分難得”……對不少梅州市民而言,有一種幸福,叫做公園就在家門口。
國慶假期,隨著清涼山郊野公園二期建設基本完工,越來越多的市民來此登高覽勝、休閑遊憩。在黃綠色田野包圍下,大片粉黛亂子草盛開宛如一片“粉紅海洋”。漫步其中,就像走進漫畫裏一般,一處處美景吸引著遊客前來“打卡”拍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梅州在解決群眾實際難題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讓居民幸福“升級”。
按照梅江區“北有百歲山、南有清涼山”的空間格局,梅州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擴大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兩美”行動等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梅美與共。
“國慶長假,市民出遊熱情高漲,更願意攜親帶友就近遊玩。清涼山郊野公園離城區距離短,停車場每天都停滿了遊客的車輛,客流量居高不下。”梅江區三角鎮相關負責人說。
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衡量文明城市的硬指標。今年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周期開始以來,梅州市委、市政府繼續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的原則,通過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服務群眾、文明創建中體現黨史學習教育成果。
梅州在全市主要網絡新媒體首創搭建“傾聽群眾呼聲”平台——“辦”頻道,安排專人定期收集各網絡平台的群眾訴求,並轉給相關職能部門,由職能部門進行處理並反饋情況,推動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民生實事落地,著力實現微改造、小更新、大提質。
梅州讓黨史學習教育實實在在的成效惠及群眾,通過持續打造“三宜”城市,發揮塑膠跑道等體育設施的功能作用,建設“跑者之城”“運動之城”。
“我參加過兩次梅州的馬拉鬆賽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邊跑邊欣賞這座城市的美景。”作為長跑愛好者,市民黃先生說,隨著梅州馬拉鬆賽的接連舉辦,越來越多的市民自發想要“跑起來”,享受運動的快樂。但合適的場地很少,不少市民的積極性隨之被打消。
今年以來,為積極回應市民呼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梅州先後在梅州城區沿河路段建設塑膠跑道,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嶄新跑道設置有裏程標誌、城市CI和梅州馬拉鬆等元素。
人在岸上跑,美景收眼底。如今,越來越多市民在奔跑中感受梅州這座城市發展的變化,在奔跑中享受民生改善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