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以實際行動、工作實效奮力推動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在肇慶落地生根、結出碩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近日,肇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呂玉印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肇慶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積極搶抓“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開發開放重大機遇,奮力書寫肇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加快建設彰顯中國特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迅速掀起學習貫徹熱潮
推動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南方日報: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的重大政治任務。肇慶將如何推動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呂玉印: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行動指南,為我們奮進新時代、走好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肇慶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對全市學習宣傳貫徹工作進行全麵部署,迅速製定學習宣傳貫徹方案,抓好學習培訓、宣傳宣講、指導督導等各項工作,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學習宣傳貫徹的工作格局,推動全市8800多個黨組織、18萬多名黨員實現學習全覆蓋。
要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六進”宣講行動,運用好專家學者、領導幹部、百姓宣講三支隊伍,按照“專家講理論、幹部講政策、群眾講體會”要求,推動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要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麵落實“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落實好“1+1+9”工作部署,積極搶抓“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開發開放重大機遇,敢闖敢幹、真抓實幹、能幹善幹,加快建設彰顯中國特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為廣東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作出肇慶擔當和貢獻。
要緊密結合肇慶發展階段、發展基礎、發展實際。加強黨的全麵領導和黨的建設,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家園意識、擔當意識、效益意識、底線意識,堅持產業強市不動搖,抓好促發展、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全力推動肇慶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搶抓橫琴、前海開發開放新機遇
努力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肇慶所能所優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推動“一國兩製”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肇慶如何搶抓這一重大機遇,在大灣區建設中爭先進位?
呂玉印:近年來,肇慶把全方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肇慶改革開放的“綱”,持續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製“軟聯通”,不斷發揮大灣區麵向大西南的門戶作用,舉全市之力參與“雙區”建設。下來,肇慶還要積極搶抓橫琴、前海開發開放新的重大機遇,做到主動參與、主動對接、主動支持、主動服務,努力找準發展重點、找到在灣區的位置。
要深度嵌入大灣區高端產業鏈。堅持配套發展、補缺發展,積極對接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主動承接大灣區優質產業溢出,深度嵌入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吸引大灣區高科技企業孵化成果項目轉化落戶肇慶。樹牢灣區意識、灣區標準,全力打造肇慶高新區、肇慶新區等更多優質產業發展平台,努力打造可預期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要全麵接入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紮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對接深中通道,加快推進深江肇高鐵、珠江肇高鐵、深南高鐵、肇明高速等項目建設,加快西江“黃金水道”擴能升級,著力打造肇慶東站、樞紐機場站“雙樞紐”,進一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
要加快融入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持續推動城市更新提質,加快中心城區組團式發展以及“一江兩岸”一體聯動發展。加快大灣區應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設,盡快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加快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肇慶配送分中心等建設,全麵加強西江流域飲用水源地保護,築牢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
▶壯大“4+4”產業集群
盡快實現全市GDP超3000億元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產業是肇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肇慶將如何抓住產業建設“牛鼻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呂玉印:肇慶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基礎在產業,關鍵在產業,希望和潛力也在產業。近年來,肇慶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優先”,集中資源、集中兵力、集中精力實施產業招商落地,加快構建起具有肇慶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係。站在新發展階段,肇慶要努力盡快實現全市GDP超30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超5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0億元的奮鬥目標,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要集中兵力壯大“4+4”產業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金屬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和建築材料、家具製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四大特色產業,按照“構建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生態”發展模式,大力引育一批引領性、帶動力強的龍頭項目、造血型項目,盡快培育形成2個產值超千億、2個產值超五百億和4個產值超三百億製造產業集群。
要集中精力推動項目落地。建立健全產業集聚發展的招商、供地、配套、服務、落地“五個優先”機製,完善“雙容雙承諾”、產業項目預動工、一站式代辦等製度,推動產業項目形成從對接到落地建設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努力實現全年新引進、新開工、新竣工、新投產的項目分別達1000個、600個、500個、300個以上。
要集中資源強化要素保障。加強資金、人才、園區建設等要素保障,大力破解土地、融資、基礎設施、用工等難題,力爭全年完成整理3.9萬畝產業用地目標任務,確保“有好項目就有地、拿地即動工”。同時,牢固樹立效益意識,堅持把土地、資金更多用到產業發展上,切實提升資源要素使用效率。
▶保障和改善民生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肇慶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呂玉印: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彙聚民力。近年來,肇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基礎工作來抓,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圓滿完成“四大創建”,創文測評群眾滿意度100%,極大提升了城市美譽度、宜居度和加快發展的自信心。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鄉村振興實現“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目標,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四會古邑碧道畫廊等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工程。
要立足基礎民生辦實事。加快推動“肇慶名廚”“肇慶工匠”“肇慶管家”三項工程,帶動更多群眾創業就業。大力實施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未來3年新建改擴建公辦中小學79所、新增學位8.1萬個,力爭在全省率先取消義務教育“大班額”。大力實施常態化文明創建三年行動,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旅遊振興,加快建設美麗肇慶。
要聚焦鄉村振興辦實事。積極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611”工程,加快形成6個百億農業產業集群,實現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全麵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建設,深入開展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建設更多美麗宜居鄉村。
要守牢安全底線辦實事。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抓牢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安全生產、防汛救災等工作,深入推進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七大專項行動”,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肇慶法治肇慶,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上半年經濟發展亮點
●全市GDP增長16.2%,增速排名全省並列第4,兩年平均增長5.7%。
●規上工業增加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30.9%、29.1%、24.35%。
●新引進項目426個,計劃投資總額905.8億元,新增開工、竣工項目301個、265個,在建項目271個,實際建設投資總額320.6億元。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4個百分點,全市35個行業大類中34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6.6%,增速排全省第3、珠三角第1。
●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5,水環境質量在全國排名第14。
●全市46所學校通過新建、改建和擴建實現擴容提質。“肇慶名廚”“肇慶工匠”“肇慶管家”三項工程累計培訓18.4萬人。
工作清單
●積極對接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主動承接大灣區優質產業溢出,加快大灣區應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設。
●集中兵力壯大“4+4”產業集群,努力實現全年新引進、新開工、新竣工、新投產的項目分別達1000個、600個、500個、300個以上。
●全麵接入大灣區快速交通網,加快推進深江肇高鐵、珠江肇高鐵、深南高鐵、肇明高速等項目建設,加快西江“黃金水道”擴能升級。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大力實施“灣區通”工程,深入推進“放管服+數字政府”改革。
●加快中心城區組團式發展,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高質量加快構建“一帶一廊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大力推進旅遊振興,實施旅遊振興“十大行動”,全力打造大灣區康養休閑旅遊度假勝地。
●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611”工程,加快形成6個百億農業產業集群。
●大力實施基礎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工程”,未來3年計劃投入62億元,新建改擴建公辦中小學79所、新增學位8.1萬個。
●深入實施新一輪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好市委“1+4+1”工作機製和市政府效能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