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強國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囑托,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日前,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奮力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龔國平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省科技廳將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創新核心地位,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問題,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省科技廳如何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製的“廣東路徑”,在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體現責任擔當?
龔國平:當今世界,“兩個大局”相互激蕩,圍繞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進一步凸顯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廣東肩負著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的光榮使命。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我們不斷總結經驗,著力探索一條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製的“廣東路徑”。一是率先采用“全國申報、廣東承接”模式,麵向全國征求優秀團隊來廣東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二是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例如以項目為牽引,成建製、成體係、機構化地引進21家國家級大院大所來我省落地,既彙聚了全國優勢力量來廣東幫助解決製約重點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又能著力推動廣東創新力量做強存量、做大增量。三是發揮戰略科技力量優勢,定向委托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如發揮省實驗室等力量,支持省實驗室開展跨學科、大協同攻關,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務。四是積極探索部省聯動實施機製,深度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例如率先與科技部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重點專項,探索央地協同攻克核心技術的新機製、新模式。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施新一輪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三年攻關,部省市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等專項。加快出台廣東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第三批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推進我省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等重大基礎研究平台建設。繼續推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構建大聯合大團隊協同攻關機製,為我省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南方日報: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強省部署中,廣東如何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打造體現國家使命、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技王牌軍”?
龔國平:我們通過優化頂層設計、集中資源投入、引進國家力量、聯合地市發力等措施,著力強化我省戰略科技力量布局。
奮力推進國家實驗室等“國之重器”創新平台建設,夯實科技發展創新源泉。我們全力以赴推動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的建設並更好發揮成效。今後我們還將持續推進實驗室體係優化建設,促進國家和省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提升創新能力,新建和擴建一批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並爭取更多國家級創新平台在粵布局。
奮力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係大局。廣東與中科院開展新一輪全麵戰略合作,協同加快我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推進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的建設,加快人類細胞譜係、冷泉生態係統、阿秒激光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建設。發揮重大創新平台的虹吸效應,吸引和聚集一大批科學研究頂尖人才。
奮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製高點。今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建設,成為國家首批共3家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之一。中心將聚焦大灣區重大需求,重點圍繞高質量技術創新供給、高水平成果轉化服務和體製機製先行示範三大功能定位,為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斷注入鮮活動力,打造國家技術創新體係的戰略節點。接下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推動國家新型顯示、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近悅遠來、拴心留才”
南方日報:新的征程上,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廣東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龔國平:“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深刻認識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創新核心地位,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問題,以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支撐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夯實產業發展的創新源頭。我們在產業領域被人“卡脖子”,根子還在於“卡腦子”。我們將加大對基礎研究持續、穩定的財政投入,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韌勁在“0”到“1”的突破上跑出“廣東速度”;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現代種業以及相關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麵取得新突破。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是廣東區域創新能力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我們將持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培育一批創新標杆企業;培育一批掌握顛覆性技術、擁有爆發成長潛質的未來型企業;通過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進規上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融通創新等,形成廣東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麵。
支撐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重點加快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推動陽江、韶關、梅州、揭陽、雲浮、潮州、汕尾等高新區開展“以升促建”;優化省級高新區布局,提升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開展高新區“一區一特色”行動,在高新區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更好發揮高新區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用。
加快創新產業集群建設。圍繞我省培育發展“雙十產業”,深入實施生物醫藥與健康、激光與增材製造、精密儀器設備、前沿新材料、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聚焦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卡脖子技術等硬科技,圍繞集成電路先進製程、量子信息、太赫茲等領域謀劃培育一批“引領型”和“強基型”未來產業。
南方日報:廣東有著良好的創新環境,省科技廳如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讓廣東成為凝聚人才、激發創新的沃土?
龔國平:我們將進一步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以新一輪全麵創新改革試驗為契機,以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為抓手,進一步聚焦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改革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持續推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協同改革,讓製度供給更加符合科研規律,切實為科研人員鬆綁助力,最大程度激發和調動各方創新潛能,著力推進科技創新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將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堅持“高精尖缺”定位,精心組織新一輪省重大人才工程,精準引進、悉心培養高精尖缺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製,推動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係,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才”的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環境,造就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數讀
●“十三五”期間,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2.9%
●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首位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5.3萬家,國家級高新區達14家
●40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占全省0.7%的土地麵積,創造了全省1/3的營業收入、1/6的GDP和出口額
●10家省實驗室布局完成,共有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
●成建製引進國家級科技力量在粵建設21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組建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工作清單(部分)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
●實驗室卓越能力建設行動計劃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卓粵”行動計劃
●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究行動計劃
●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
●科技孵化育成體係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