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奮進•辦實事開新局

廣東辦理貿易外彙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5.94萬筆 高效解民憂 改革促便利

時間 : 2021-06-23 09:10:14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辦理.jpg

廣州市民在廣東外彙局辦理外彙業務。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為老百姓建立個人經常項目特殊業務處置製度、為助力企業上市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為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專門修訂製度……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廣東外彙管理部門圍繞市民身邊的“小事”、企業關心的“難事”、改革促便利的“大事”,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當好惠民生的“暖心人”、勇擔當的“解憂人”、推改革的“護航人”。

  來自國家外彙管理局廣東省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轄內貿易外彙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規模5.94萬筆,金額513億美元;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為904家企業辦理應收賬款質押融資220億美元;24家高新技術企業利用外債便利化額度政策試點解決1.03億美元融資缺口。

  “上心”市民“小事”

  特事特辦解決個人外彙問題

  “能不能今天就辦好?”前不久,因家中幼子無人照顧的鄧先生本打算辦理好繼承祖屋拆遷款彙出業務就立刻返回香港。但由於對政策不太了解,他所提交的稅務備案表等資料不符要求,返港時間可能被迫推遲。

  外彙局梅州市中心支局立即啟動緊急處理機製,一方麵為其介紹繼承財產轉移購付彙核準業務辦理的具體流程及所需資料,及時通知其補正材料;另一方麵在確保業務背景真實、合理的前提下,先行為其辦理了資金彙出業務核準,減少了二次辦理的等待時間。鄧先生的業務順利辦結,他豎起大拇指說:“多虧了他們,讓我能夠及時趕上回港班機。”

  這是廣東外彙管理部門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外彙管理服務“雙融合、共促進”的一個縮影。

  為解決老百姓在辦理個人外彙業務中遇到的堵點痛點難點,廣東外彙管理部門在全轄建立個人經常項目特殊業務處置製度,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回應個人“不常見、難判斷、有困難”的真實合理用彙訴求。在符合政策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業務實際,允許業務先辦、材料後補;對於合情合理的真實訴求,可以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外彙局全轄已通過特殊業務處置製度解決了27筆個人外彙業務問題。

  解決企業“難事”

  助企業加強彙率風險管理

  今年4月,中山華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該公司於2019年啟動國內上市流程,並計劃對部分台灣籍高管實施IPO配股。回憶公司上市的過程,相關負責人劉小姐說道:“當時,參與戰略配售的美元資金需要從境外彙入,如果沒有及時解決,公司的上市進程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情急之下,公司向廣東外彙局尋求幫助。在了解公司的困難和訴求後,該局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在資本市場外彙管理雙向開放改革新政框架下,與該公司共同研究跨境資金劃轉方案,建議其采用QFII模式對中國台灣籍高管進行IPO配股。最終,認購資金順利彙入、公司成功上市。

  針對複雜嚴峻的境內外經濟形勢,廣東外彙局聚焦解決好企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落實好“穩企業、保就業”各項工作部署。

  例如,近期人民幣彙率波動幅度加大,出口企業彙兌風險增加,該局把提升企業彙率風險管理水平作為重點推進工作,不僅加大了彙率風險管理宣教,還指導銀行成立外彙服務專家團隊,為企業量身定做彙率風險管理策略。

  此外,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該局大力推廣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先後上線出口應收賬款融資和出口信保保單融資等應用場景。數據顯示,銀行已通過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為904家企業發放出口貿易融資貸款220億美元,業務量位居全國第一。

  辦好改革“大事”

  企業貿易結算實現“零跑腿”

  “我們公司進出口業務多,月均進出口超過420單,但貨物貿易外彙收支規模沒有達到2億美元以上,不符合貨物貿易外彙收支便利化試點要求,沒辦法參與便利化試點,在辦理業務時需花費大量時間。”今年5月,李錦記(新會)食品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莫先生向前來調研的廣東外彙局相關負責人說。

  這並非一家企業的困惑。為了讓更多企業享受政策便利,在結合前期深調研情況的基礎上,廣東外彙局對《關於開展貿易外彙收支便利化試點的指導意見(試行)》進行了修訂,在優化試點措施的同時,降低了企業準入規模要求。

  據悉,修訂後的指導意見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文件或於近期印發。據估算,2021版指導意見推行後,企業辦理收付彙業務所需時間可壓縮近九成,需提交的審核單證張數可壓縮九成以上,企業貿易結算可實現“零跑腿”。

  近年來,廣東外彙局積極先行先試,不斷探索外彙管理方式轉型,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截至目前,廣東已相繼取得擴大銀行信貸資產對外轉讓範圍、外債管理改革、高新技術企業外債便利化額度等10餘項創新政策試點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