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廣東省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新聞發布會。據悉,“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完成防震減災現代化試點建設,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廣東地震台副台長、高級工程師王力偉介紹,我省正在推進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預計2022年完成,該項目可以實現5分鍾發布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可為距離震中50公裏到200公裏的地區,贏得寶貴的4秒到45秒的地震預警避險時間。
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年底有望基本完成
廣東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是華南地區地震相對活躍的省份。發布會上,廣東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孫佩卿介紹,從曆史地震和地震地質構造背景看,我省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危險;從社會財富聚集和人口密集程度看,也存在小震大災、大震巨災的風險。
“做好地震災害風險防治,主要從兩方麵入手,一是要摸清底數,二是要有效化解地震災害風險。”孫佩卿說,廣東開展了全國首次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實施自然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已經完成工程量的66%,年底前有望基本完成。
在此基礎上,《規劃》充分考慮到滿足保障我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布局和前海、橫琴兩個合作區建設的地震安全需要,以及未來五年人財物投入的可能。
《規劃》將“十四五”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目標設定為基本摸清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存量風險與新生風險影響逐步降低,地震災害風險對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減輕;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係,政府、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針對地震災害風險的特點,《規劃》提出具體舉措。如,實施特大城市群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建設項目,需開展特大城市群地震災害風險源調查,地震構造精細化探察,查明地震危險源,進行地震災害重點隱患詳細調查和評估。
此外,還將實施重大工程安全示範建設項目。針對超高層建築、特大橋梁、梯級航運樞紐、核電設施等大型結構,開展結構振動安全監測和健康診斷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運用,評估強震動作用對這些結構的影響。
將實現5分鍾發布地震烈度速報信息
《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建成具有廣東特色的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係,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實現重點突破,基本實現防治精細、監測智能、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現代智慧防震減災。
怎樣發揮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規劃》指出,將加大防震減災科技協同創新力度,重點在地震監測預警、重大工程結構地震安全診斷、韌性城市建設、海洋地震災害區劃等方麵取得新突破。
以地震監測預警領域為例,王力偉介紹,廣東地震台以快速精準測定地震為目標,在地震監測站網建設、智能地震數據處理軟件研製和地震信息社會服務等方麵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數字地震台網信息實時自動處理係統,全國領先,在世界也是先進水平。
《規劃》提出,到2025年,地震預警重點地區災害性地震發生後首台觸發5到7秒發布地震預警信息,5分鍾完成地震烈度初報。
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提高震後恢複能力
在《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加強韌性城市建設以提升城市發展品質。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依靠預防機製和準備能力減輕災害損失,並合理地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複過來。
“十三五”期間,廣東持續推進“韌性城鄉”計劃的實施。“簡單概括為三句話:‘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結實’‘公眾搞明白’。”廣東省城市地震安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葉秀薇介紹,即搞清楚我們腳底下地殼的結構、對地震易發區建(構)築物進行抗震性能普查並實施房屋加固工程,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並提升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葉秀薇提出,此次《規劃》的“韌性城市”相關內容有所增加,建議從以下幾方麵繼續加大力度,如開展特大城市群地震災害風險源調查,組織編製粵港澳大灣區抗震防災規劃;編製省級不同概率水平的地震災害風險分布圖和風險區劃圖等。
“從沿海強震構造探查,到摸清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再到地麵重要建(構)築物的實時在線安全監測,從地下到地上全方位推進,把我們生活的城市打造得更加有‘韌性’,使得地震災害風險對經濟社會和公共安全的影響持續減輕。”葉秀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