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教育部批複同意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升格’為珠海校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北師大珠海校區將與北京校區同水平、同標準,互補借力、錯位發展。
這意味著,今年廣東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持續增加,更多考生有機會在家門口上好大學。不少教育界專家觀察到,廣東在國內新一輪教育大發展中,努力破解人口多、底子薄和不均衡的區域教育難題,走出了一條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教育是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心工程,也是引領未來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廣東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麵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省和國際教育示範區,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優先發展
“有學上”“上好學”
洗衣機、洗衣台、熱水供水設備……在清遠市連南民族小學的學生宿舍內,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學校現有1100多名寄宿學生,每兩周回一次家,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該校辦公室主任李忠明欣喜地說,去年連南縣投入1282萬元改造修繕寄宿製學校,民族小學正是受益學校之一。
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製學校正從“痛點”變成“亮點”,2018年—2020年,省財政計劃投入22億元用於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獎補,公辦寄宿製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也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
全省教育“一盤棋”發展,不讓一所學校、一個孩子掉隊,是廣東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和共識。連續20多年,廣東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位居全國首位,去年達44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7%,其中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3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1%,占總投入約75%。
持續增長的教育投入,不斷完善的教育政策,確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一年多來,廣東先後出台了《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行動方案》《關於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意見》《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行動方案》等一係列政策,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
隨著政策落地,改變悄然發生:公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75.83%;新改擴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開展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試點,韶關、清遠、河源、梅州4市新增寄宿製學位數超1.36萬個;特殊教育學生同比增加3820人……靚麗數字的背後,是教育資源越來越優質、學習路徑越來越多樣。
兩年多來,廣州成立了39個教育集團,覆蓋學校202所、學生27萬人。廣州市六十五中與桃園中學、金桂園小學等10所學校成立了緊密合作的教育集團,該教育集團總校長袁成感慨地說,成員校共享先進辦學理念、優秀骨幹教師和優質教學資源,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改革探路
構建“新時代新教育體係”
“肇慶學院入圍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大學科技園也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自去年入選“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建設高校後,“偏安一隅”的肇慶學院激發了改革活力,副校長王忠對學校發展的信心大增。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一躍成為經濟強省,但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廣東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答案是“改革”——
敢於壯士斷腕,回應社會關切。廣東推出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完善校內課後服務、規範校園學習類APP管理、民辦學校分類登記管理和規範招生等一係列惠民政策“大禮包”,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症。
“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校內課後托管服務,減輕了家長的負擔。以前孩子周末有1.5天在外上課,現在可以空出來遊玩放鬆。”廣州學生家長馬曉莉深有感觸。
牽住“牛鼻子”,裝上強勁引擎。廣東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實行基於高考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錄取、英語實行聽說考試等係列改革;大力實施“強師工程”,推進“新師範”建設、教師職稱製度等係列改革,激活了教師隊伍活力,為教育發展裝上強勁引擎。
“鄉村學校‘招師難’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梅州市平遠縣實驗小學校長劉福傳認為,中小學“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讓老師流動起來,激發了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啃下“硬骨頭”,直麵服務經濟社會痛點。廣東率先在全國啟動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還啟動了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和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全省高校2017年有專利30020件,較上一年增長22.8%;本科高校現有73個產業學院,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新增技術技能人才70%以上由職業院校配置,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之一東莞理工學院與東莞市長安鎮共建產業學院——先進製造學院,去年與52家智能製造優質企業簽訂了科技服務合作協議。“產業學院建到哪裏,產業升級就到哪裏。”該學院院長孫振忠表示,作為擁有獨立法人身份的現代產業學院,展現了巨大活力。
擁抱新技術,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驅動下,廣東開展“愛種子”教學改革試點,與華南師範大學共建“廣東省基礎教育與信息化研究院”,把新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推進教育公平、均衡與優質發展。
兩年多來,廣州市從化區試點“愛種子”教學改革,“互聯網+”教育新形態正在改變鄉村小學學生的命運。北星小學英語教師謝銀彩表示,“愛種子”平台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強,老師快捷獲取數字化教學資源,教與學相得益彰。
……
有堅守有繼承,有改革有創新。有教育專家認為,廣東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新征程中,探索構建的“新時代新教育體係”呼之欲出,新技術使教育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教學改革處於相同起跑線上。
引領未來
打造國際教育示範區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與澳門大學簽署本科生2+2聯合培養項目協議。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雙向雙學位本科聯合培養項目,開拓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提出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
——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要發揮粵港澳教育交流的地利人緣之便。
廣東自2010年起就承擔了內地唯一涉港澳的國家級教育體製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內地與港澳知名高校合作辦學”項目。當前,我省正努力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曆史機遇,重點引進港澳知名高校來粵合作辦學。其中,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相繼落子,開創了內地與香港高校合作創辦大學的範例;去年12月,廣州市政府、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落戶南沙;粵港締結姊妹學校721對、粵澳姊妹學校69對,在內地占比超六成;在廣東高校就讀的港澳台僑生總數達1.2萬餘名,規模居全國首位。
“大灣區合作首要是人的流動。”長期在香港浸會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工作,剛接棒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的湯濤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加速高端人才流動,激活高校合作。
——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要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把開放的大門越打越開。
廣東正加強“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鼓勵支持高校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粵留學,目前在讀留學生總數2.2萬餘人,位居全國前列。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院校協同中國有色集團,正在讚比亞籌建中讚職業技術學院,預計今年上半年開學,這是中國職業教育協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個教育部試點項目。“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現代學徒製研究、實踐和推廣應用,已經走向世界。”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趙鵬飛說。
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表示,在新中國迎來七十華誕之際,廣東教育係統要持之以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曆史機遇,加快建設教育強省,打造國際教育示範區,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