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電視劇《破冰行動》“塔寨村”原型——汕尾陸豐市甲西鎮博社村,曾經的泥巴路變成了幹淨平整的水泥路,原本堆放製毒原料的荒地上興建起一個個種植大棚……自2013年掃毒“雷霆行動”以來,博社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博社村的嶄新變化,是廣東十年來紮實推進平安法治建設的生動縮影。
民以安為樂,國以安為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邁上新台階,朝著打造“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的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21年中央對我省群眾安全感調查,群眾感覺“安全”和“比較安全”的達98.15%,比2017年提高6.19個百分點。在2021年中央政法委對各省的平安建設考評中,我省排名全國第2位;廣東入選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項目),數量居全國首位。
以打擊促平安
2021年刑事發案較2013年下降40.6%
今年7月28日淩晨,廣東公安一舉打掉隱匿盤踞在汕尾海豐地區的兩個涉黑惡犯罪團夥。案件收網後,當地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十年來,廣東政法機關不斷提升打擊效能、打擊水平,推動平安廣東建設水平不斷向縱深推進。
老百姓痛恨什麼、厭惡什麼,就打擊什麼、鏟除什麼。2018年以來,廣東全麵開展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全省各級各部門圍繞線索收集、懲腐打“傘”、重點行業等領域,持續保持對黑惡勢力淩厲攻勢,取得了豐碩成果。
為有效拓寬線索來源,省掃黑除惡辦開通來信舉報渠道,並組織省法院、省公安廳等單位集中公布涉黑涉惡線索舉報方式,通過信件、電話、電子郵箱、網絡等多渠道接收群眾舉報線索。同時,聯合省公安廳出台最高獎勵50萬元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舉報獎勵辦法,充分調動群眾舉報積極性。專項鬥爭期間,全省發放獎勵金3977萬元。
掃黑除惡永遠在路上。去年以來,廣東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的工作部署,切實抓好反有組織犯罪法貫徹實施,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製,持續對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保持高壓嚴打態勢。
掃黑除惡掃出朗朗乾坤。通過深入推進掃黑除惡鬥爭,全省社會治安持續向好、黨風政風明顯好轉、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明顯優化、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據全國掃黑辦調查顯示,2021年廣東掃黑除惡工作群眾滿意度為94.96%,比2018年提升14.37個百分點。
針對惡性刑事犯罪行為,廣東以雷霆手段下重拳打擊整治。作為打擊主力軍,近年來廣東公安機關每年破案量保持在20萬起以上。2021年刑事發案比2013年下降40.6%,全省命案數連續16年呈下降趨勢,2021年現行命案首次實現100%全破。
近年來,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犯罪發案數日漸增多,嚴重侵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嚴重侵蝕社會誠信根基,廣大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廣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舉措深入推進打防管控各項工作,公安機關持續組織開展“全警反詐”專項行動,2015年以來,共破電詐案件16.16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67萬名。
為確保發生警情、案件後第一時間響應,2021年4月,省公安廳成立7×24小時運作的反詐聯勤作戰中心,十餘家單位派員帶資源、帶權限進駐,構建職責清晰、快速響應、協同聯動的實戰平台。各地市反詐部門也參照省公安廳做法,相繼建立反詐聯勤作戰中心,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不斷健全快速查詢反饋、止付凍結、詐騙電話快速封堵等聯動機製,有效提升預警精準度、勸阻成功率。
與此同時,廣東公安機關還通過持續推進“斷卡”“斷流”“斷源”“斷號”“斷包”等專項行動,有效切斷境外詐騙窩點的信息流、網絡流、資金流通道。2021年,廣東首次實現全省電詐案件、詐騙案件同比“雙下降”。
針對道路通車裏程長、機動車保有量大、交通安全風險較高這一實際,廣東將維護好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納入平安廣東建設重要內容。去年以來,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牽頭組建由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組成的三級工作專班,高站位高標準打好係統防範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攻堅戰。
明者防禍於未萌。廣東公安交管部門聚焦“人、車、路、企、救”五方麵突出風險,推進交通安全係統治理。其中,通過滾動清理重點車輛、駕駛人隱患,落實“三級預警”“一車一方案”等機製,紮實開展源頭治理,築牢事故預防第一道防線。近5年,全省重點車輛逾期未檢驗、未報廢總量、重點隱患駕駛人分別減少40.5%、43.4%、19.8%;共排查治理公路危險路段855處。
以法治促善治
破產案件辦理數等多項數據全國領先
近日,省法院發布7起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呈現廣東法院發揮審判職能,堅持從嚴懲處、全鏈條打擊、全力追贓挽損,實施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財產安全的最新進展。
法者,治之端也。十年來,廣東始終堅持“以高質量法治促發展、保善治”,用法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因應省情實際科學立法,以良法促善治。
聚焦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民生領域,廣東不斷完善法規體係,製定出台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平安建設條例、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學校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在疫情暴發初期,廣東啟動緊急立法,及時出台有關決定,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疫情防控中急需的法治需求,為實施最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應急、及時、有效的法治支撐。
規範行政機關執法行為,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
近年來,省公安廳加快建設警綜平台新執法辦案係統等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執法規範化水平;省司法廳聚焦行政執法的源頭、過程、結果等關鍵環節,不斷改革探索創新完善行政執法製約監督製度機製等。
今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由省司法廳組織起草的《關於推進包容審慎監管的指導意見》,內容涵蓋嚴禁麵臨督察問責時運動式執法、全麵落實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製審核製度、推行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製度等。
深化司法責任製綜合配套改革,確保公正司法,守護社會公平正義。
為破解人案矛盾,廣東各地法院普遍建立速裁快審團隊,探索形成“繁簡分流、輕重分層、快慢分道”新格局。其中,廣州法院建立繁簡分流AOL全業務線上辦理體係,調解機構、特邀調解員開展在線調解、司法確認服務。深圳法院組建速裁快執團隊,超六成案件通過速裁快執程序辦結。
市場經濟活躍,內外交流頻密,導致廣東不僅案件量大,而且互聯網糾紛、金融領域犯罪等新問題時有出現。針對新形勢新變化,十年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深圳金融法庭、深圳破產法庭等新型審判機構相繼成立,推動我省司法權運行機製和司法製約監督體係日益完善。
一係列精準對接、配套出台的法治服務,力推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落實。
當前,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廣東法院針對性製定服務保障“雙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積極推動設立深圳商事法院,推進橫琴、前海法院拓展審判職能綜合改革,助力廣州、深圳、珠海打造解決跨境商事糾紛優選地和粵港澳大灣區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示範地。同時,我省還積極加強“一帶一路”法律事務合作,強化涉外法治工作,為我省企業“走出去”提供法治保障。
重磅舉措接連推出,以法治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廣東持續強化法規政策服務保障。省法院先後出台優化營商環境十條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十條,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相繼出台依法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
知識產權保護得好不好,關係企業創新發展信心,廣東加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建設,構建“技術調查官+司法鑒定+谘詢顧問+專家輔助人”技術事實查明機製。廣州互聯網法院依托“網通法鏈”存證通道、智能審判“ZHI係統”等智慧法院成果,為高效審理互聯網知產案件提供“廣東樣本”。
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離不開破產製度的完善。近年來,廣東打出司法“組合拳”,依靠法治助力“僵屍企業”出清退市,讓陷入困境的企業重獲新生。廣東法院不斷完善破產審判機製,推動破產配套體係建設,目前已成功推動6292家“僵屍企業”依法出清、119家企業重整再生,破產案件辦理數、出清“僵屍企業”數量、重整成功數、“執轉破”案件數均居全國首位,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由25個月提速到12個月以內。
更加暖民心、解民憂的司法便民措施陸續出台,更好滿足群眾對法治的需求。
近年來,我省打造以廣東法律服務網為核心的7×24小時運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廣大群眾可以隨時隨地找到法律幫助。省司法廳出台人民調解工作規範,規範發展人民調解組織,培育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開展人民調解員等級評定,為每個鎮街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建立完善人民調解“後半篇文章”工作機製。
群眾更便利享受到“一站式”訴訟服務。廣東法院統一全省訴訟服務標準,推動簡證便民、集約服務、一站通辦,實現全省訴訟服務網上聯通,為群眾提供“就近能辦、異地通辦”跨域訴訟服務,實現群眾打官司“隻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目前,依托廣東法院訴訟服務網、廣東移動微法院、粵公正微信小程序等集約化訴服平台,提供145項在線訴訟服務。
以共建促和諧
19萬網格員參與排查化解矛盾糾紛
“摩托車店裏有兩個人鬼鬼祟祟的,好像在偷車。”前不久,韶關市莞韶園區“紅袖章”隊員在街麵巡邏時,接到村民舉報。隊員立即撥打報警電話,並配合聞訊趕來的民警將嫌疑人控製住。
民齊者強。在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過程中,我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引導人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和諧家園。
在深圳光明區,有一支由樓棟長、網格員、社區“五老”人員等14類群體組成的平安誌願者隊伍,有效解決“陌生人社會”矛盾糾紛發現難問題。像深圳這樣的基層探索在廣東大量湧現,廣州“白雲快遞小哥”、汕頭“紅袖章”治安隊、“東莞義警”等基層群防群治品牌項目層出不窮,推動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經曆抗疫大考,基層共建共治共享基礎得到有力夯實。大量社工、誌願者活躍在戰“疫”第一線,成為戰“疫”重要力量。
2020年1月23日,疫情襲來不久,廣州就正式印發通知,首創“三人小組”模式:要求派出所、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派出1人組成入戶走訪小分隊,對重點對象進行全覆蓋式走訪。其中,社區醫務人員有專業知識,負責健康觀察、登記造冊;社區工作人員熟悉情況,可向居民解釋防疫要求;社區民警則負責居家隔離人員的監管、秩序維持等。“三人”互相補位、互為保障。
廣州的探索為全省精準防控提供寶貴經驗。很快,廣東部署市縣鎮三級成立由政法委牽頭,公安、衛健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三人領導小組”,組建城鄉社區65936個“三人排查組”,並以此為作戰單元,上門走訪重點人群,建立專檔專冊、落實管理。各地還因地製宜進行諸多“創新”:從“3+1”到“3+N”——安保人員、誌願者、快遞小哥等作為“N”元素網格服務團隊加入。
2022年初,韶關市湞江區一處住宅樓啟動電梯加裝工程,但因低層住戶業主反對,工程申報受阻。湞江區司法局樂園司法所與當地社區及在社區掛點的法律顧問組成調解小組,組織雙方業主“麵對麵”調解。在調解小組不懈努力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該住宅居民終於圓了“電梯夢”……
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就更強。近年來,針對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類矛盾,廣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製挺在前麵,充分發揮調解工作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實踐中,廣東注重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信息源多”的優勢,廣泛發動全省19萬餘名網格員在排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發揮更大作用。各地積極動員社區律師、教師、退休幹部、“樓棟長”等力量加入調解隊伍,發揮所長、集力聚智,助力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夯實平安法治根基。
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實現平安法治社會,是人民幸福的基本需要。邁上新征程,廣東將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提升、開拓創新,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