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一線實踐

汕頭:努力打造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時間 : 2022-10-10 10:16:44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9月28日10時起,曆時7年多建設、被稱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的汕頭海灣隧道正式通車,這對汕頭加快構築“一灣兩岸”城市發展格局,增強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輻射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既利經濟發展,又惠民生建設,是汕頭持續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攻堅克難,砥礪前行。近年來,汕頭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認真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打造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汕頭抓牢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汕頭建設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部署深圳汕頭深度協作的重要機遇,提出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全力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得到全市上下和海內外僑胞的高度認同,形成了心齊氣順、政通人和的發展態勢,為推動汕頭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注入強勁動力。

  奮鬥歲月

  強支撐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活力特區

  位於南澳縣勒門島海域,35台風機呈兩列縱隊矗立於海上,每台風機的輪轂距離海麵103米,風機扇葉長75米,它們迎風而立,陣容壯觀。這是汕頭乃至粵東地區第一個開建投產的海上風電項目,於去年底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預計年發電量7.5億度、實現年產值超5.6億元。

  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建設及投產,像這樣的案例,這一年多來在汕頭屢見不鮮。在這背後,是汕頭立足工業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懈努力。

  奮進新征程,汕頭聚焦改革開放初心和經濟特區使命,總結剖析經驗啟示、優勢短板,旗幟鮮明提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總體思路,並將其作為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的主題,謀劃構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玩具創意、大健康為引領的“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有力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活力特區加快建設。

  抓住主導產業這一“主力軍”,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汕頭製定出台《汕頭市促進經濟平穩增長若幹政策措施》及係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產業發展“七個一”機製,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今年以來,汕頭每個月以抽簽形式在各區、各功能區舉辦6場“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現場會,持續釋放大抓工業、抓大產業的強勁動力。

  多措並舉下,汕頭持續迸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新能源產業支撐力量日益雄厚,汕頭成立市風能協會,上海電氣主機廠、發電機項目正式投產,亞洲最大容量(11兆瓦)海上風機在汕頭總裝下線並成功並網發電,大唐南澳勒門Ⅰ海上風電項目並網投產,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落地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加快建設。

  汕頭還積極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獲批並完成一期建設,廣東移動AI創新應用中心開工建設,舉辦2022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協議總投資額超315億元,預計帶動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

  傳統產業蓄勢再出發,汕頭成立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推進紡織服裝“四大工程”,圓滿舉辦首屆中國潮汕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累計實現意向簽約和成交金額近90億元。

  數據顯示,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產業起到支撐作用。1—8月,“三新兩特一大”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9.1%,投資增長9.3%,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

  拓發展 打造聚僑惠民的和美僑鄉

  在濠江區廣澳街道,東湖社區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著名僑鄉,素有“番客村”之稱,現有旅外鄉親約1.3萬人。近年來,東湖社區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挖掘、整理、提升僑村人文景觀,講好僑村故事,建設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又兼具僑文化元素的“最美僑村”,喚醒眾多海外僑胞的鄉愁記憶。

  東湖社區建設“最美僑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是汕頭打造聚僑惠民和美僑鄉的縮影。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經濟特區因僑而立、因僑而興。近年來,汕頭堅持以僑文化為依托、以民族情感為紐帶,做實做優做強僑鄉品牌,打造聚僑惠民的和美僑鄉,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

  “僑”文化在汕頭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汕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全力推動“八個一批”工程落地,推進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中山紀念亭、西堤片區入選省級曆史文化街區,新增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汕曆史文化博覽中心等重點文化設施投入使用。

  僑資在汕頭外商投資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汕頭努力把僑鄉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如成功獲得第二十二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和第十屆國際潮商大會主辦權,凝聚起海內外僑胞和潮汕鄉親關心支持汕頭發展的共識合力;積極籌辦汕頭投資環境推介暨悉尼招商服務機構簽約儀式,開展汕頭和馬來西亞柔佛州經貿合作“雲對接”,舉辦汕頭市海外僑商線上推介會,多渠道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打造和美僑鄉,離不開推進鄉村振興。汕頭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開展駐鎮幫鎮扶村,抓住省、深圳市幫扶契機,落實中央銜接資金和各級駐鎮幫鎮扶村資金13.85億元、實施項目520個;啟動16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全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行政村文明創建達標率100%;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加快打造糧蔬、水產、畜禽3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汕頭市預製菜品牌建設十大行動,努力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僑鄉,孕育了悠悠鄉愁、聯結著濃濃鄉情,是海外鄉親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汕頭正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立足僑鄉優勢和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遊,因地製宜打造一個個美麗僑村,不斷豐富“和美僑鄉”的內涵。

  增效能 打造文明宜居的粵東明珠

  國慶前夕,汕頭內海灣兩岸市民群眾翹首以盼的海灣隧道建成通車,並免費通行,行車時間由此前的40分鍾縮短為6分鍾,廣受好評。“在海底隧道公路上駕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很新奇。”經常往返金平、濠江兩地的車主劉先生在隧道通車之日搶先駕駛體驗時說。

  市民欣喜感慨,因為海灣隧道,汕頭這顆粵東明珠一下耀眼幾分。事實上,海灣隧道隻是汕頭高水平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其中一個亮點。近年來,汕頭主動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聚焦區域協調發展,超前謀劃一批重大項目,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核心競爭力,致力打造文明宜居的粵東明珠。

  汕頭充分發揮交通先行引領作用,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大工程”,汕北大道、中陽大道、海灣隧道建成通車,牛田洋快速通道工程主橋順利合龍,汕汕鐵路項目全麵鋪開建設,汕頭高鐵站及樞紐一體化工程加快建設,廣澳港疏港鐵路、粵東城際鐵路啟動建設,漳汕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汕頭向海而生,是一座具有開放基因的城市,近年來港口設施得到快速完善提升。廣澳港區二期工程2個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廣澳港區防波堤工程和航道二期工程全麵建成,廣澳港區三期工程、廣東粵電汕頭LNG接收站配套碼頭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已開通19條外貿航線和25條內貿航線,航線網絡基本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和國內沿海各港口。

  在推動城市提質發展上,汕頭還提出高標準建設區域“四高地兩中心”。其中,打造區域教育高地,2022年新增7.84萬個公辦學位,廣東汕頭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落成招生,汕頭大學東校區、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南校區加快建設;打造區域醫療高地,汕頭市中心醫院等22個項目加快推進,市中醫醫院、市皮膚病防治院投入使用,汕頭國際眼科中心成功晉級“三甲專科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汕頭持續推進文明創建,不斷提升城鄉環境品質,讓市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成色更足。在此基礎上,汕頭全麵啟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化開展市容“六亂”、交通秩序、環境衛生等重點領域綜合治理,“一點一策”整治中心城區67個易澇點;深化拓展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範、汕頭好人等推薦評選和學習宣傳活動,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文明水平。

  賡續奮鬥

  奮力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

  對汕頭來說,發展以工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尤為重要。工業是占汕頭市GDP比重最大、對GDP增長貢獻率最高的行業,穩住了工業,才能穩住經濟;壯大了產業,才能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汕頭引導全市上下拿出“起跑就是衝刺、開賽即是決賽”的幹勁,迅速掀起新一輪重大項目建設熱潮,加快形成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生動局麵,為走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提供有力支撐。

  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要素保障,汕頭堅持抓“工改工”建平台,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針對人多地少的現狀,劃定163平方公裏工業用地控製線,出台推進“工改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工改工”和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工改工”項目58宗,用地麵積超3000畝;大型產業集聚區起步區內2500畝用地成片開發方案獲省政府批複,計劃總投資約25億元的“四橫兩縱”道路基礎設施項目預計第四季度開工、簽約。

  圍繞加快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汕頭提出5年打造7000億元產業集群的目標,並把招商引資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加強“一把手”抓招商引資,汕頭市委主要領導以上率下帶隊精準招商,走訪華潤集團、招商蛇口、格力電器、立訊精密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推動總投資額超50億元的立訊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心等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建設,近3個季度共簽約項目50個、總投資額430億元。同時持續強化深汕深度協作,汕頭(深圳)協同創新交流中心投入運作,引入32個產業項目落地、總投資額186億元。

  與此同時,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科技服務體係提升“四大行動”,搭建產業創新要素交流、儀器設備共享、科研人才流動等服務平台,加快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持續積蓄產業發展動能。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謀劃召開全市營商環境建設大會,聘任營商環境特約監督員,徹底消除“重人情、輕規則”的不良風氣,打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是汕頭實現迎頭趕上的必由之路。汕頭將聚焦省“雙十”產業集群,深入實施“百億企業、千億產業”培育計劃,加快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格局,謀劃辦好海上風電國際論壇、新材料高峰論壇、澄海“國際玩博會”、全國性大健康產業發展論壇,以及下一年度的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等重大產業活動,進一步擦亮產業發展名片。

  一線案例

  練江流域整治向2.0版本躍升

  涼風習習,穿過青山間,拂過練江麵。在潮陽區金浦街道梅東村,年過六旬的鄭堅德與老友漫步在練江邊的梅花濕地公園,欣賞著碧波綠葉,回憶著近年來練江從髒亂黑臭變成幹淨清澈的一幕幕,發出嘖嘖稱讚。“短短幾年時間,練江水質變清了,還建成了濕地公園,讓群眾有了休閑好去處,人居環境比之前好多了。”他如是感慨。

  練江被譽為粵東“母親河”,曾是廣東省汙染最嚴重的兩條河流之一。自2018年6月以來,汕頭市以決戰決勝之勢抓整治、建設施、促轉型,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練江流域水質持續好轉。

  伴隨著練江流域整治,汕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推進印染企業“棄汙進園”。2018年12月31日24時,汕頭練江流域183家印染企業全部停產,潮陽、潮南兩區紡織印染產業同時按下了“暫停鍵”。

  暫停,是為了更好地整裝前行。潮陽、潮南兩區相繼加快建設印染環保中心,將擬保留的印染企業集中到園區發展,以實現規範化建設和集中管理集中治汙,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和汙染有效治理。如今,經曆了陣痛期的印染產業卸下了汙染的包袱,迎來了行業的重生,仍然是汕頭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通過截汙控源,練江水質持續得到改善,帶動流域環境整體提升,進一步推動各地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最直觀的是,沿岸很多村居紛紛圍繞“水”字做文章,把沿岸的荒地重新規劃建設成一個個公園,誕生了七星墩華美社區濕地公園、和平大橋濱江公園、梅花濕地公園等親水設施,讓城鄉宜居環境的成色更足,不斷提升周邊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成果來之不易,汕頭持續鞏固深化練江流域綜合整治成效,市領導嚴格執行駐點辦公製度,推動練江流域綜合整治從1.0向2.0版本躍升,練江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全市5個國考斷麵水質穩定達標,昔日“黑練”變“白練”。

  值得一提的是,練江流域的根本性好轉,有力推動汕頭形象回歸、信心回歸、潮商回歸、效率回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潮商返鄉投資建設大項目就是最好的例子。“練江環境這幾年變化很大”“30年前的清綠感重現了”……近幾年逢春節、清明節等重要節假日,在外潮商返鄉探親期間,總能聽到這樣發自內心的聲音。

  麵向未來,汕頭明確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常抓不懈,把務實管用的治汙好經驗堅持下去,加強日常監管巡查,強化流域各市協同配合,確保水質持久穩定達標,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場景持續下去。

  數讀

  ●貨物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1—8月,全市進出口總額565.25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占全市出口總量超四成的玩具、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製品分別增長50.2%、21.6%、11.8%,保持兩位數增長

  ●積極用好新增專項債推動項目建設,今年汕頭提前批專項債券項目59個,金額66億元,均已開工,完成支付65.70億元,支付率99.55%。第二批專項債項目100個,金額101億元,已開工99個,開工率99%;已完成支付85.73億元,支付率84.88%

  ●加強“一把手”抓招商引資,推動總投資額超50億元的立訊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心等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建設,近3個季度共簽約項目50個、總投資額430億元

  ●全麵實行yabo2018柏林赫塔 “三免”“好差評”“周六不打烊”製度,打造粵東首家24小時yabo2018柏林赫塔 網點,發布“秒批秒報”清單兩批共98項,市級綜合服務大廳進駐yabo2018柏林赫塔 事項實現一窗受理比例達100%,依申請類yabo2018柏林赫塔 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比例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