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最新版全球創新指數(GII)相關信息顯示,在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繼續位居全球第二位。
2012年到2022年,是全球產業變革加速、國際經濟競爭更趨激烈的十年,也是廣東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的十年。
新輝煌源自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引。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廣東要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製機製上走在全國前列。同年10月,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再次對廣東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四個方麵的工作要求。
十年來,廣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紮實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動經濟實力實現連年躍升,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躍升
經濟總量跨過7個萬億級台階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在今年舉行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占全國十分之一經濟體量的廣東,被賦予更多期待。
排頭兵扛起新使命。十年來,廣東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有力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大局。
2012年到2021年,廣東GDP從5.7萬億元躍升為12.4萬億元,連續跨過7個萬億級台階,實現經濟總量連續33年居全國首位。
人均經濟產值穩步提升。2017年,廣東人均GDP達1.13萬美元。2020年,廣東人均GDP達1.28萬美元,超過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標準。2021年,廣東人均GDP再上新台階,達1.52萬美元。
在廣東經濟版圖上,萬億產業與萬億城市交相輝映。2021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4.5萬億元、約占全國1/8,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實體經濟發展更加茁壯,繼廣州、深圳之後,兩個工業大市佛山、東莞先後邁入萬億級城市行列。
十年來,廣東經濟規模“量”的增加背後是發展效益“質”的持續提升。
廣東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並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持續提升發展質量。在全國率先開展產品質量比對提升行動、設立省級政府質量獎,“十三五”期間獲批籌建的國家級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達25個,總數居全國首位。
產業加速邁向高端化、高級化,讓廣東實體經濟的基礎更加夯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2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73萬億元,其中2021年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比分別達到31.3%和55.9%。
抓住全球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機遇,廣東奮力突破新技術、發力新產業、增強新動能,借助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在數字化浪潮中發揮引領作用,努力讓數字化技術賦能千行百業。
在佛山,美的微波爐順德工廠磁控管分廠,數排生產線上的機械臂自動作業,成為數字化技術助力生產效率提升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美的集團數字化投入超120億元,與2011年數字化轉型前對比,企業營收提升156%、淨利潤提升333%。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截至2022年8月,全省累計推動超2.2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過65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
提升發展質效,廣東一手抓技術革新,一手抓低碳發展。通過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GDP單位能耗持續下降,2021年,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強度約為全國的一半,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國前列。
江平海闊憑魚躍。廣東經濟的規模躍升、質量提升都離不開充沛的市場活力。十年來,創新創業在廣東蔚然成風。截至今年9月下旬,廣東市場主體突破1600萬戶,全省市場主體數、企業數、外商投資企業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
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如雨後春筍湧現。全球競爭的大舞台上,廣東方陣令人矚目。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廣東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4家增長到2022年的17家,上榜企業中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優勢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的上榜企業平衡性更加顯著,互聯網、房地產、製造業、金融業等企業競相發展,體現該區域作為綜合性經濟區域的全麵性。”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上榜企業數量的變化顯示廣東新晉企業新秀頻出、傳統優勢企業地位不斷鞏固。
突圍
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領跑全國
江門開平地下700米的洞室內,中微子實驗站中心探測結構安裝有條不紊;惠州惠東群山之上,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在廣東,大科學裝置集群加速形成。
這是探索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的“國之重器”,也是搶占未來科技競爭製高點的關鍵。十年間,廣東實現“大國重器”“從0到1”“從1到多”的跨越,成為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縮影。
首個落地珠三角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東莞散裂中子源2011年奠基,2018年正式投用。“有了它,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結束了排隊申請使用國外設備開展研究的曆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說。運行4年來,東莞散裂中子源已在基礎科學和重大需求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
近期,由東莞散裂中子源團隊研製的我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加速器基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實驗裝置,正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推進臨床試驗相關工作,有望為腫瘤治療帶來重要技術革新。
一方麵是以基礎研究見長的大科學裝置集聚成勢,另一方麵,更多“國字號”創新平台落地廣東,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位於深圳的鵬城實驗室主要聚焦於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目前集聚數十位院士在內的各類人才,建成了以“鵬城雲腦”為代表的若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台。
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廣東構建起包括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及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係。
在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引領下,廣東在基礎科學諸多領域加快補齊短板。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成果產自廣東,以科技部每年發布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為例,2017年以來,廣東已有7項成果入選,其中包括鬆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楊學明院士團隊等多個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並不隻停留在實驗室裏。發揮轉化優勢,廣東力推原創成果落地在生產一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了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廣東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讓科技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
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比亞迪、格力等企業牽頭的項目均榜上有名,凸顯廣東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讓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始結出果實。
十年來,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增加至6萬家,總量繼續位居全國第一。同期,廣東新增境內上市公司中有451家是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92%。在技術需求牽引下,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在生產車間,科技創新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麵加快形成。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是關鍵。十年來,廣東立足創新和產業實際製定引才聚才圖譜,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科技創新人才,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機遇,依托省重大平台、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廣東不斷優化引才引智環境,增強對人才吸引力。
今年9月14日,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埃菲·傑曼諾夫全職加入位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受聘為講席教授,成為廣東在基礎學科引進的又一名重磅科學家。據統計,目前全職在粵兩院院士約130人。
去年12月,以“探索未來,共享科學”主題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成功舉辦,吸引全球130多名院士專家和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線上線下,共同探討科學前沿熱點,同時也向世界科技人才發出了到粵港澳大灣區從事科研與創業的邀約。
多點布局、全鏈發力,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穩步提升,已連續5年位居全國首位,一個活躍、高效、開放的區域創新體係加快形成,源源不斷吸引集聚全球科技人才前來創新創業。
開拓
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更加堅固有力
今年9月初,廣東出台穩工業“1+3”係列增量政策,包括《廣東省進一步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若幹措施》以及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矽能源產業和工業設計發展的三項行動計劃,成為聚焦破解經濟發展短板弱項的最新舉措。
麵對國際風雲變幻,廣東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危中尋機、轉危為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主戰場中,找準自身定位,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優勢。
向上突圍、漸趨成形的高水平現代產業體係,成為強化支點功能的“筋骨”。
十年來,廣東始終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持續推進製造強省建設,以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為主抓手,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著力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努力建設一批承載大項目、大集群的大型產業集聚區。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5G基站、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國家級綠色製造名單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全域覆蓋、便捷通達的基礎設施,成為強化支點功能的“肌理”。
今年8月底,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後,平均年供水量達20.79億立方米,將大幅度提高粵西地區特別是雷州半島的供水保障能力。”省水利廳副廳長申宏星介紹,項目不僅有利於更好地保障粵西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提高農業灌溉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對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促進長遠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始終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過去十年間,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深中通道加快建設,跨珠江口車程縮短至30分鍾甚至更短;白雲機場三期擴建,韶關丹霞機場、湛江吳川機場通航,世界級機場群展翼高飛;粵東城際鐵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藍圖加速變為現實;5G基站、新能源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為培育經濟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日益暢通、高效流動的經濟循環,成為強化支點功能的“血脈”。
一手抓供需兩端協同,廣東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近年來陸續出台“促進服務業恢複發展47條”“促消費9條”“預製菜10條”等政策措施,充分激發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推進廣州、深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
一手抓內外雙向發力,通過深入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廣東多措並舉擴內需、穩外貿,在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贏得更大市場,不斷優化拓展國際市場,促進內外貿優勢相互轉化、疊加強化。
步入“十四五”,廣東堅持係統謀劃、協同推進,加快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現代流通體係建設,強化網絡型基礎設施的先導支撐,強化產業升級基礎設施的帶動引領,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構築內暢外聯的高水平產業鏈、貿易橋、基礎設施網,讓支撐經濟發展、促進內外循環的“骨骼”更強壯、“血脈”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