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粵菜發展,廣東正加快省市協同立法步伐。日前,《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見稿)》(下稱“省條例”)再次征求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專家和學者意見。在地市層麵,汕頭、佛山、梅州、江門、潮州五市條例正在推進初審前的工作或開展新一輪意見征求。據了解,省市條例都擬將預製菜寫入條文,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目前正在立法中的省條例和五市條例都能找到預製菜的“身影”。例如,省條例擬對省政府、縣級以上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展預製菜作出規定,包括建立預製菜產業項目庫,培育預製菜知名品牌和示範企業,支持粵菜技能大師、星級“粵菜師傅”參與研製預製菜等。汕頭條例提出擬扶持、培育海鮮包等水產類、牛肉丸等特色菜肴類的潮汕菜與預製特色品牌和示範企業;梅州條例還計劃支持條件成熟的縣(市、區)規劃建設客家預製菜產業園等。
作為“新風口”的預製菜產業,如何與傳統餐飲業形成合力推動粵菜傳承發展,如何借力推動粵菜文化傳播成為省市立法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粵菜對食材要求高、難以標準化,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粵菜推廣。如果通過發展預製菜,將粵菜師傅的“手藝”變“工藝”,有利於推動粵菜走出去。
暨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邱新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粵菜立法如果從傳承發展的角度,對預製菜在食品安全、生產標準上作出要求,支持生產符合標準的預製菜,將對粵菜走出去和文化傳承帶來更大助力。
日前,我省在全國率先立項製定《預製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預製菜冷鏈配送規範》《預製菜感官評價規範》《預製菜產業園建設指南》5項預製菜地方標準,進一步規範預製菜產業,為立法提供更完善的現實基礎。
此外,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傳統餐飲行業的觀點,引起當地立法工作者的關注。
“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傳統餐飲從業者對預製菜促進粵菜發展提出不少意見建議。”江門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何中林舉例說,傳統餐飲更注重廚師手藝和烹飪技術,講究“鑊氣”;預製菜則一定程度上講求消費者操作便捷。因此有些傳統餐飲從業者呼籲,將預製菜寫入條例時,應當同時注意傳統粵菜保護、廚師培養和技藝傳承。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程鋼認為,粵菜講求“清鮮爽嫩滑”,對原材料新鮮程度和烹飪方式要求較高,這是粵菜預製的一大挑戰。同時,預製菜自身發展迅速,但存在定義不統一、標準不一致等問題,建議要進一步明確預製菜定義和標準規範,為粵菜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其實在粵菜製作環節中,梅菜扣肉中的扣肉、炒河粉所需要的河粉,都是提前準備好的食材,這也是一種‘預製’。”中國烹飪大師、廣東港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睦明認為,如何理解預製菜的範圍,從而進一步探索預製菜與傳統粵菜產業的結合發展,或許是未來粵菜發展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