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2025年廣東兩會專題 > 媒體關注

20名委員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時間 : 2025-01-17 10:51:43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引導成立早期專項產業基金、盡快推動出台我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建立健全首發經濟知識產權保護體係……1月16日上午,20名廣東省政協委員在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等國計民生問題建言獻策。

  焦點1

  下好未來產業先手棋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方向,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贏得國際競爭戰略主動權的關鍵。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新領域新賽道製度供給,開展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讓廣東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試驗場和孵化地。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代表民盟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省政協委員、超級機器人研究院(黃埔)執行院長俞祝良說,要搭建人工智能場景應用供需對接平台,培育專業技術服務商,加快形成規模化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加快高端芯片、算法架構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建概念驗證平台,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創新突破。

  省政協委員、廣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鵬程聚焦衛星互聯網應用產業發言,他建議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務體係,推動形成若幹家衛星互聯網應用領域的“鏈主”企業。同時,加快推進下遊市場應用示範,引導衛星產業與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產業協同發展。

  2024年,廣東明確力爭到2027年,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規模超萬億元,規上醫藥工業規模超5000億元。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潘光錦在代表民進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廣東在搶占新一輪生物醫藥科技製高點的道路上,要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評價機製,實行分類評價體係。同時,他還建議,要引導成立早期專項產業基金,重點支持原創性高水平成果及初創企業的落地轉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需高素質人才。省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原校長王恩科表示,要全麵做好青少年科學教育,進一步築牢科技強國人才基礎。一方麵強化師資培養,壯大科學教師隊伍;另一方麵探索建立跨區域科學教育聯盟,鼓勵示範校通過幫扶、結對等模式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開放學習資源等。深化與港澳交流合作,共同舉辦科學教育交流研討活動。

  焦點2

  數智化賦能傳統產業升級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不僅為新興產業提供了發展的動力,也在重塑傳統產業。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2025年11月在粵港澳三地舉行,將為廣東數字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契機。省政協委員、汕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釗建議積極引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麵龍頭企業涉足數字體育產業,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通過大力推廣數字體育消費,創新體育數字消費券等消費支付產品,促進體育消費升級,更好地推進文體旅數字化融合發展。

  省政協委員,中國鐵建華南總部黨委書記、總經理鄧勇關注“海上新廣東”建設。他建議建立產業配套服務平台,整合要素資源,促進廣東海工裝備製造與多產業融合共生。推動數字化轉型,促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工裝備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引擎。

  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醫療器械研究檢驗中心主任、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徐昕榮關注廣東石化新材料產業體係的發展,他建議要強化上下遊協同效應,創新人才規劃與產業發展融合,加強綠色低碳化技術攻關,著力開展標準體係建設,進一步推進全省石化新材料產業體係優化升級。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穩企業就是穩經濟、保民生、促發展。省政協委員、廣東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晉謙在代表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發言時建議,要提振發展信心、保持政策穩定、強化金融支持、加強投資指引,讓民間資本大膽、放心、輕鬆、精準投。他呼籲要盡快推動出台我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真正把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發展實效。

  焦點3

  推進“百千萬工程”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推進,鄉村文旅逐漸走紅,成為一些老百姓增收的新方式。省政協委員、珠海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容錦在代表台盟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表示,一方麵要打造一批標識性強的非遺文化產品與體驗中心,將非遺文化融入鄉村旅遊項目;另一方麵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向農文旅項目投入和傾斜,同時開發各地自然景觀、曆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進一步推動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

  廣東茶產業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如何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將茶產業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省政協委員、潮州市總商會副會長藍澤敏認為,要強化茶產業鏈各環節間的協同合作,實施產業產品標準化建設,推動跨市、跨縣茶產業集群建設。此外,他建議積極對接“百千萬工程”,打造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與銷售,茶文化傳播與茶旅遊、觀光、度假於一體的茶產業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家門口”看好病,一直是人民群眾的樸素心願。省政協委員、廣東藥科大學副校長黎錦城在代表農工黨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表示,要深入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政策賦能。他建議,既要將醫學人才通過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派駐基層,進行“造血式”醫療人才培養;又要提升“數字醫共體”的支撐效能,推動健康醫療領域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將醫療機構信息共享範圍逐步從二級以上醫院擴展到縣域醫共體內縣鎮村三級醫療網絡中。

  2024年下半年,廣東發布《關於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意見》。省政協委員、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代表九三學社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建議,要從基礎設施聯通、山水資源品牌、農民增收等方麵著力,把引領區的“施工圖”變為“實景畫”,將引領區打造為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地、嶺南特色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地。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支撐,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省政協委員、廣東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謝光強提到,要強化黨建引領,深挖文化內涵,同時提升數智水平,打造基層治理“智慧腦”,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安全感。

  焦點4

  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2024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增長9.8%,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貢獻了全國38.7%的貿易增量。應對複雜內外部挑戰,省政協委員、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伶俐在代表民建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指出,廣東要加快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建立健全應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預警和應急機製,爭取掌握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在外貿核心競爭力方麵,她認為要推動外貿拳頭產品矩陣從“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向“新多樣”邁進,深化粵港澳三地港口、機場資源整合,最大程度提升外貿物流效率。

  當前,海外市場成為汽車銷售增量的重要渠道。省政協委員、廣州福達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福亮在發言中鼓勵企業從單一產品出口向“研產供銷”價值鏈出口轉變,進一步提升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他建議優化市場營商環境,推動在口岸配套建設一站式服務平台,提升口岸整體服務環境,幫助企業減輕稅負。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方位擴大內需,精準有效釋放消費投資潛力。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王大平代表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稱,2024年廣東全年共統籌超700億元推動實施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進一步深挖產品全生命周期價值,引導二手汽車、家電、3C電子等高餘值產品有序出口;強化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行業標準研究和製定,推動標準規範國際合作互認,以“廣東製造”“廣東再製造產品”“廣東再生資源”等標準引領全省廢棄物回收和流轉體係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首發經濟憑借獨特的品牌效應和創新體驗,逐步成為廣東消費市場的新風口。省政協委員、東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黎軍在代表民革廣東省委員會發言時,建議建立健全首發經濟知識產權保護體係,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和侵權行為,保護企業合法權益,還要為首發企業提供定製化的金融產品和保險服務,降低運營風險。

  焦點5

  推動大灣區教育與世界接軌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台。”省政協委員、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營運總監劉智龍建議,要建立更加緊密有效的產業協同發展機製,優化產業布局,吸引包括中醫藥、保健品、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集成電路等領域的企業進駐發展,加快建成高能級科創平台。同時要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有關高鐵線路橫琴段的規劃選址等,注重橫琴高鐵站點與橫琴口岸、廣珠城軌之間的有效銜接,便利澳門居民通過橫琴口岸抵達橫琴高鐵站。

  省政協委員、珠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震重點關注澳門青年在橫琴創新創業的話題。他表示,要深化產業規則製度銜接,建設“一體化”創新要素市場。一方麵加大創新創業政策供給和體製創新力度,在人才、資金、數據、物資等創新全要素跨境流動方麵先行先試;另一方麵要加快完善合作區生活配套設施,高質量解決好科創人才及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子女入學、娛樂購物等生活保障問題,吸引更多澳門青年在橫琴演繹精彩人生。

  省政協委員、華商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廖伊曼提出要擦亮“留學中國”的品牌,她說,隨著香港一批高校在廣東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機構,以及廣東高校赴港跨境辦學,內地與港澳“雙向奔赴”,很好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建設。下一階段,廖伊曼建議,要加大緊密合作、整體聯動,製定專門的法規條例,暢通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機製,推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內教育協同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大灣區與世界級教育接軌,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共同建設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及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世界級創新研究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