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至16日,青年粵劇演員吳澤東踏上了他演藝生涯中第一次歐洲巡演。歐洲人真的能看懂粵劇嗎?帶著這個問題,他一路有些惴惴不安。在結束了為期一周的巡演後,每場座無虛席的盛況,讓他終於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南方日報海絲采訪組調查發現,粵劇、南拳等極具代表的嶺南文化符號,早已在海外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在廣東省內,嶺南文化的寶貴遺產亦日益引起海內外的共情共鳴。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廣東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互動日漸頻繁,尋找文化共鳴,令海絲之旅別具深意。
“原來外國人這麼喜歡我們的文化”
吳澤東,85後,湛江人,學習嶺南戲曲11年。今年10月,作為廣東粵劇院的主要演員之一,他參與了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粵藝傳情——廣東粵劇歐洲巡演”活動。巡演共有四場,荷蘭的兩場對外售票,捷克的兩場則麵向當地政府和學校,四場演出均座無虛席。
出訪之前,吳澤東還曾一度擔心外國人是否能看得懂粵劇。“沒想到,原來外國人這麼喜歡我們的文化。”
事實上,為了讓外國友人能夠接受粵劇,廣東粵劇院挑選了《鍾馗嫁妹》《猴王借扇》《遊園驚夢》等一批動作戲份比較重的折子戲。在《鍾馗嫁妹》中擔當花臉的吳澤東,三個連續擺腿起落的動作,就贏得了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這種基本功對於武生演員而言再平常不過,卻格外讓外國人為之讚歎。
台上的吳澤東感到自己和場下不同膚色的觀眾無形中達成了某種默契,哪怕是一個亮相,一個眼神,觀眾都能心領神會,入戲十分。這樣的反響讓他相信,文化藝術真的沒有國界之分。
不僅是粵劇,南派功夫作為嶺南文化的另一種符號,也早已在海外傳播開來。
已有170多年曆史的蔡李佛拳,由新會人陳享所創。他參加過太平天國起義,而後隻身前往香港,再從香港轉至南洋,把蔡李佛拳帶到海外。陳享精湛的拳術贏得了武術界頗高的聲譽,一個多世紀以來,蔡李佛拳已經成為了嶺南文化在海外的一個特別符號。
“蔡李佛”始祖拳會執行總教練林萬勝接受采訪表示,“蔡李佛”在國外的發展規模甚大。目前有美國、新西蘭、西班牙、俄羅斯、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東部非洲、土耳其、印尼、印度、羅馬尼亞、以色列、澳大利亞、挪威、瑞典、埃及、智利、阿根廷等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有“蔡李佛”的身影,海外學子數以萬計。
而讓更多外國友人愛上嶺南功夫,還得益於香港的功夫電影。上世紀下半葉,香港電影業成就了“東方好萊塢”的輝煌。嶺南文化給了香港電影業無窮的滋養和靈感,更解決了香港電影人文化溯源和家國想象的需求。
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功夫、俠義故事不斷被演繹成武術題材的影視作品。黃飛鴻、方世玉、葉問、蘇乞兒等大量廣東曆史傳奇人物被搬上熒幕,不僅讓世人對中華武術、嶺南功夫有了感官上的認識,吸引大量擁簇者,更將廣東的嶺南文化、民風民俗一並傳播出去,在海外紮根結果、開枝散葉。
文化共鳴驅使遊客來粵溯源
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中,廣東籍約有3000萬,約占全國華僑華人總數的2/3,分布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使得嶺南文化在海外有了更大範圍的傳播。廣東籍的華人華僑在海外對嶺南文化的傳承、堅守,還有嶺南文化向海而生、兼容並蓄的特性,也使其更易獲得各國人民的文化共鳴。這種共鳴,猶如一根臍帶,將海內外緊緊聯係在一起,也驅使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來到廣東,追根溯源。
今年10月,為期十天的2016廣府文化旅遊嘉年華在廣州北京路商業步行街熱鬧迎客。這次活動首次打造了中外文化旅遊日,並舉辦“老外品廣府文化遊”活動。記載廣州千年變遷的北京路、見證道教與廣府建築完美結合的城隍廟、康梁宣傳維新思想的萬木草堂,還有點心、茶道、書畫、粵繡、武術等傳統技藝,都讓外國友人心生向往。
被形容為“上身穿西裝,下身穿唐裝”的開平碉樓,2007年被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吸引眾多境外遊客來訪。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甚至可以找到古希臘、古羅馬和伊斯蘭的建築元素,令人嘖嘖稱奇。目前,開平碉樓的年接待遊客人次已突破百萬,並收獲了“外國人眼裏的中國最美麗地方”“外國人都向往的中國十大民居建築”等殊榮。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故事也讓沿線人民有了更多的共情共鳴,成為嶺南文化傳播的新熱點。
吳澤東曾作為主要演員參演過新編粵劇《南海一號》。這部作品描寫的是南宋高宗時代,廣州航海通商大戶李大用、李六哥父子,響應朝廷遠航市舶、再興大宋之號召,修造大船“南海號”遠渡波斯的故事。
《南海一號》的故事原型,就躺在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中。“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古沉船,堪稱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且文物儲存最多的遠洋貨船。博物館中,可以看到出水的船隻構件與茶盞、錫碗、玉雕觀音像等船員的生活用品,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還可以看到很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在廣州、陽江等地演出後,2015年,該劇還遠赴新加坡巡演並大獲好評。“還有觀眾跟我說,看了劇後特別想到廣東去看看‘南海一號’的真身。”吳澤東覺得很欣喜,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傳播者,能夠引起更多人對嶺南文化的興趣和向往,是最大的成就感。而在“南海一號”的帶動下,近年陽江旅遊業也增速明顯。2015年,陽江共吸引入境遊客6.8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63%。
改革中保留傳統傳承中謀求改變
嶺南文化能在海外開枝散葉,能夠得到廣泛的共鳴,還得益於與時俱進的傳播方式。
在華人比例超過七成的新加坡,潮州人屬於第二大方言族群,潮劇擁有豐厚的生存土壤。采訪組走訪新加坡南華儒劇社發現,與潮汕地區相比,這裏的潮劇被搬上了大劇院,服裝、道具、燈光和舞美效果,無不更顯得現代化。此外,該社還采取專業化管理、商業化運作。2015年,在社長卓林茂的帶領下,南華儒劇社轉型成為南華儒劇社有限公司。
更有意思的變化是,傳統潮劇一部戲通常是3—4個小時,但南華儒劇社的劇目則會濃縮到兩個半小時內。“現在年輕觀眾沒有耐心花那麼多時間聽完一出戲。”卓林茂坦言,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需要針對當地年輕人作出改變。比如,盡量排練一些適合年輕人看的潮劇,除了將故事精簡,歌曲、音效、燈光以及舞美等方麵也要相應改變,讓年輕人覺得潮劇是與時俱進的,轉變他們對潮劇慢且古老的刻板印象。
和吳澤東一起出訪歐洲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廣東粵劇院藝術指導蔣文端也有類似的感受。
“國外的觀眾對你這門藝術未必了解。在演出交流中,你會發現他們希望知道每個動作、身段的特殊含義,這種對藝術本身的關注度和求知欲,比華人更甚。”蔣文端說,這就需要在演出前,雙方做更充分的溝通,分析每段折子戲的重點和看點,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這次巡演之餘,蔣文端也和其他團友們在荷蘭當地的學校開講座,與孩子們互動,“這都有利於引起更好的共鳴”。
卓林茂說,在傳承潮州戲曲文化方麵,他們亦達成一個共識:改革中保留傳統,傳承中謀求改變,這是嶺南文化在海外紮根的生存之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年代越發久遠,記憶日漸模糊。對早年遠渡重洋的華人華僑來說,故鄉和嶺南文化是割舍不斷的情感依戀,但對在海外出生、長大的“僑N代”來說,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正在逐漸淡化。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黃偉宗也表示,“現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在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第三代以後的華人華僑都不會講中文,不會講粵語”。“時代在變,形勢在變,當下廣東應借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際,推動海外華人華僑的文化尋根。在強調文化傳承的同時,通過旅遊喚起人們對共通文化的記憶和共鳴”。
手記
沒有文化靈魂的旅遊是平麵的
吳澤東在結束歐洲巡演後,很快又投身國內、省內的大大小小演出中,每次演出於他而言,既是藝術生涯的曆練,亦是豐富精彩的人生體驗。
能夠讓普羅大眾親身體驗海絲文化旅遊的樂趣,是旅遊結合文化的最終目的。在廣東,嶺南文化作為廣東旅遊的一大名片,一直是宣傳的重點。然而遺憾的是,卻缺乏與嶺南文化相銜接的拳頭旅遊產品,使遊客對廣東文化之旅的印象較為模糊。
被奉為武術之鄉的佛山,雖有以“李小龍”命名的樂園,但其內依然是海盜船、過山車一類的初級遊樂項目;已經躋身世界級主題公園行列的長隆客似雲來,卻沒有什麼嶺南味道;粵劇雖好,但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戲迷圈子內的自娛自樂;端硯聞名,卻難以打造成符合遊客需求的旅遊商品。如何向外來遊客講好嶺南文化故事,依舊是一道待破之題。
任何一處旅遊目的地,都不能離開文化的根。以水聞名的九寨溝,不能沒有藏族風情和溝裏的藏寨;以山聞名的黃山,也離不開迎客鬆和徽派建築。沒有文化靈魂的旅遊是二維的、平麵的,隻有將文化因子挖掘得淋漓盡致,將文化與旅遊緊密結合起來,旅遊才能呈現出三維甚至多維的觸感,才能夠緊緊抓住人們的目光。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讓旅遊有了核心,而旅遊也讓文化得到範圍更廣的傳播、更好的傳承。兩者必須要實現有效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廣東全麵建設旅遊強省和文化強省的政策推動下,嶺南文化精髓得以傳承,旅遊資源得以保護,接下來要做的,並非將二者做簡單的加法,而應在深挖和傳承的同時,構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旅遊載體,喚起與海外同胞之間的共同記憶,見證與海絲各國之間的互動聯通,延續嶺南文化的寶貴生命力。
攻略
共情共鳴吸引來粵文化溯源
以粵劇、南拳為代表的嶺南文化,正日益引起海內外的共情共鳴,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到廣東文化溯源。
南粵大地上,嶺南文化元素符號隨處可見。羊城廣州散落著廣東粵劇院、南越王博物館、陳家祠等文化景點;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佛山,留下了黃飛鴻、李小龍等拜師學藝的足跡;被形容為“上身穿西裝,下身穿唐裝”的開平碉樓,2007年被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而隨著海內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嶺南文化和民風民俗一並傳播出去,在海外紮根結果,開枝散葉。荷蘭的鹿特丹、新加坡、泰國唐人街以及越南會安古鎮……到處印上了廣東傳統文化元素的深深烙印。
省內景點
廣東粵劇院
廣東粵劇院創建於1958,曆史悠久,藝術力量雄厚,是粵劇界規模最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藝術團體,是全球粵劇藝術生產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粵劇的最高藝術殿堂。
交通信息:越秀區東風東路703號廣東粵劇院文化大樓
佛山祖廟
佛山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是一座體係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佛山是聞名的“武術之鄉”,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讚、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交通信息:位於禪城區祖廟路21號;在廣州乘坐地鐵一號線到西朗換乘廣佛地鐵,至禪城區祖廟站下車即可。
黃飛鴻紀念館
黃飛鴻紀念館坐落在佛山市區中心、著名旅遊名勝地祖廟的北側,有一座兩層仿清代青磚鑊耳建築。整個紀念館為兩層兩進深三開間仿清代鑊耳式建築,內設陳列館、影視廳、演武廳、演武天井等。陳列部除了介紹黃飛鴻的生平事跡,還全麵展示了近70年來圍繞黃飛鴻而產生的各種文藝作品以及上千件珍貴文物。
交通信息:在廣州乘坐地鐵一號線到西朗換乘廣佛地鐵,至禪城區祖廟站下車即可。
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多種風格。2007年,開平碉樓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
交通信息:由於碉樓分布較分散。也可以抵達開平後搭乘公交車前往景點。
境外景點
新加坡南華儒劇社
南華儒劇社成立於1963年10月,以“聯絡誌同道合者之情誼,研究戲曲,弘揚潮人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成立近50年來,排練了30多台潮劇劇目和一批潮劇折子戲。
交通信息:28,Aliwal street,02-09 Aliwal Arts Centre,Singapore.表演地點位於Bukit Panjang Community Club,Level 1 Hall武吉班讓民眾俱樂部1樓禮堂,建議打的士前往。
泰國唐人街
位於泰國首都曼穀市區西部,是老曼穀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曆史。這裏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濃鬱的潮汕風情,是曼穀唐人街最大的特色,潮州話在這裏通行無阻。曼穀市內華人很多,大約有50多萬。
交通信息:建議打的士前往,地鐵的話搭乘MRT到Hua Lamphong(華藍蓬)站,從1號出口出來,步行幾分鍾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