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據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新聞發布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將於5月20日至23日在廣州南沙舉辦。
論壇邀請百餘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會,其中包括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對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報告作出貢獻者丹尼爾·科曼。
丁肇中等諾獎得主作報告
大灣區科學論壇是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發起,以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為指導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
大灣區科學論壇執行秘書長聶曉偉介紹,截至5月15日,本屆論壇邀請到諾獎及同級別國際獎項獲得者5人(3人線下,2人線上)、海內外院士近百人,國際組織、協會代表近30人,國內外學術機構代表200餘人。
其中,主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對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報告作出貢獻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爾·科曼,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者葉玉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高文等線下參會並發表主旨報告。
“論壇同時設置了海洋科學、納米科學、高能物理、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等15個分論壇,將借助論壇這一契機,推動展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成果,促進科技交流合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灣區力量。”聶曉偉說。
今年正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本屆論壇還設置“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全方位、多視角探討新形勢下“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將發布重大研究成果《“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報告——科技創新與科技合作》。
粵港澳進一步深化科技合作
近年來,廣東主動協同港澳,不斷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規則和機製銜接,在全國率先支持港澳機構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截至去年底,全省科研經費跨境撥付累計超過3.7億元;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試點,探索“正麵清單”等模式;向港澳開放共享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同時,依托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進三地合作,推動廣州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在香港設立分部,攜手共建粵港澳科技創新平台;支持三地創新主體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實施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累計支持300多個項目、約3億元;加快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建成麵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載體超130家,在孵港澳創業團隊和企業近1100個。
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介紹,以大灣區科學論壇為契機,廣東將繼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著力破解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等方麵的“堵點”“難點”問題;強化粵港澳創新資源協同,持續推動科研資金、儀器設備、數據資源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開放共享;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探索在河套等地區建設粵港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切實暢通三地人才往來便利機製。
論壇期間還將舉辦國際組織與全球合作分論壇,邀請國際組織代表聚焦環境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與生命健康、科技創新發展等共性問題展開探討。
高端科學論壇是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平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南沙區廣州外國語學校學生誌願者等將在現場進行深度體驗,論壇將搭建起科學家、科研院所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學校、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科技交流合作,為灣區科技創新培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