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格局下,粵企如何更好“走出去”?21日,作為“2019廣東公共外交周”主要活動的廣東友好合作對話會在廣州舉行,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32家外國友好組織的近130名外賓,以及部分外國駐穗領館負責人齊聚一堂,與廣東“走出去”代表性企業和社會組織互動,分享“出海”經驗,尋找合作機遇。
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曆史機遇,如今已是各方共識。不斷創新合作方式,實現從商品到產業再到資本輸出的跨越,並通過搭建企業合作平台實現抱團發展、合作共贏,成為“走出去”粵企的共同選擇。
談優勢產業
大灣區優勢產業“出海”可多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巡視員、廣東省政府參事李惠武看來,紮根粵港澳大灣區,並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務實合作,既有利於灣區內企業發展壯大,亦可帶動“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他指出,當前粵港澳三地都處於經濟轉型關鍵階段,推動大灣區內優勢產業“出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祖籍清遠的巴拿馬華商總會會長黃偉文對此深表讚同。他指出,中巴建交兩年多來,各領域合作快速展開,巴拿馬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在巴拿馬的廣東鄉親很多,粵語很流行!”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企業以巴拿馬為支點,可以輻射整個拉美市場。
包容多元的粵港澳大灣區,同樣吸引澳中友協北澳分會會長李樹勤的目光。旅外26年的她表示,自去年5月底深圳與達爾文的直飛航線開通以來,廣東與澳大利亞北部的往來日益密切。
“相當多澳大利亞人來中國會選擇在廣東落腳,也有越來越多中國人經廣東中轉前往澳大利亞。”未來,李樹勤希望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澳大利亞北領地間搭建起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不隻是傳統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在教育、醫療、科技等領域,兩地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談路徑尋找
搭建平台抱團發展是趨勢
與會粵企來自多個領域,海外推廣的側重各有不同,但都展現出強烈的“出海”意願和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自信。他們紛紛把開拓海外市場視為謀求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中山中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殷東表示,企業“走出去”尋求交流和合作,是尋求一種雙贏,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最終找到各自的需求點,進而實現互補、互惠、互利。“我們首先要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釋放自己的善意,通過尊重對方去贏得對方的尊重。”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企業之一,廣東世能電力設備集團(下稱“世能”)先後在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的10餘個國家開展項目投資和建設。“我國產業發展的經驗豐富,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麵優勢較大,這與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需求高度契合。”廣東國際商會副會長、廣東世能電力設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建雄說。
自2000年起,世能走出了一條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走上去”的路子。侯建雄表示,從最初的對外貿易、工程承包到對海外製造業的投資,再到搭建企業協會平台,世能在國際產能合作模式上與時俱進。在他看來,抱團發展、融入當地是粵企“走出去”的未來趨勢。
在廣東漁業產業“走出去”過程中,省遠洋漁業協會通過搭建企業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平台,起到橋梁作用。該協會負責人黃富雄介紹,廣東遠洋漁業企業多年來深耕太平洋島國和東南亞國家,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在企業海外發展過程中,要多做善事,促進民相親、心相通,使企業真正融入當地。”黃富雄說,在建立政府間漁業合作機製的基礎上,應堅持互惠互利的漁業合作模式。他認為,建立科研中心、發展海洋牧場是下階段國際漁業合作的重點。
談風險規避
尋找本地合作夥伴多有裨益
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進行風險管理,以什麼方式、從哪些方麵進行風險管理,是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之一。
華大基因國際發展事務副總裁熊韜指出,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如今已經從單純的法律風險、勞工風險、不規範經營風險等變為更加複雜的綜合性風險。在他看來,風險管理是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痛點與難點,但也是成功“走出去”的必要條件。有意向“出海”的粵企在進入目標行業和目標市場前,應提前在當地尋找優質的合作夥伴。
長期在國外從事電廠投資和經營業務,侯建雄對於風險管控的重要性也感觸頗深。他表示,“走出去”的粵企應當製定針對海外工程的一攬子保險方案,包括針對工程和貨物的保險,以及針對雇員的人身保險等。“人員與經營安全‘一個不能少’,‘出海’前要先做足保障,織起安全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