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投資動態

創新驅動培育大灣區文旅發展新動能 今年廣東將推動54項重大文旅項目建設

時間 : 2023-01-29 10:10:27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專項監測數據,在2023年春節假期出遊人數領先的省份裏,廣東位列第一;在旅遊接待人數領先的省份裏,廣東位居第三。作為經濟強省、人口大省的廣東,旅遊經濟的發展優勢再次顯現。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透露,今年將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在穩增長促消費當中的牽引作用,紮實推動54項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培育一批高質量的A級景區、旅遊度假區和曆史文化休閑街區,項目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從供需兩端推動旅遊業全麵複蘇;紮實推進文化地標建設,實施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助推廣東高質量發展。

  站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旅遊業邁向全麵複蘇的關鍵節點,業態創新、技術革新、思維更新,正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新業態豐富消費場景

  春節假期,正佳集團旗下多個文旅場所遊人如織。作為文商旅綜合體的典型代表,正佳集團打造的“正佳星球”項目,以“為城市注入想象力 打造主客共享新空間”為主題,入選中國旅遊研究院2022年度“跨界融合創新案例”。近年來,隨著體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旅新業態應運而生,大型商場從曾經的“賣場”轉變為以內容產品創新和遊客體驗為中心的文商旅綜合體。

  位於深圳市南山太子灣片區的“K11 ECOAST”,作為K11內地首個旗艦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中,擬於明年底開業。有別於一般商業綜合體運營模式,K11集團是全球首個將藝術、人文、自然三個元素融合的購物中心,通過將藝術融入商業零售,為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目前在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多地擁有16個項目,總經營麵積超過140萬平方米。“K11 ECOAST”項目有望成為大灣區海濱文化零售新地標。

  變商業空間為城市文旅場景,構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生動案例在經濟活力十足的廣州、深圳、香港等大灣區核心城市不勝枚舉。

  作為今年廣東重點文旅項目之一,中旅·阿那亞·九龍湖項目今年有望與公眾見麵。有別於“酒店+樂園”的傳統開發模式,該項目以需求為導向,用文化藝術等元素與城市文明和生態景觀深度融合。“構建更完整的南方生活方式體係”,阿那亞品牌創始人馬寅說,要將其營造成一個煙火與詩意並存的南方人文社區,成為大家自由探索廣州和大灣區生活的新起點。

  “麵對疫情發生以來旅遊市場的收縮,業界進一步認識到‘景觀之上是生活’‘從風景到場景,旅遊目的地是生活環境的總和’‘從戲劇場到菜市場,重新發現旅行的美好’等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分析,是旅遊者在定義旅遊業、不是旅遊業在定義旅遊者,“人民群眾的需求到了哪裏,我們的產品創新就應該跟到哪裏”。

  新技術助推產業升級

  前不久,首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舉辦期間,在大庸古城上演的《遇見大庸》讓與會嘉賓交口稱讚。這台大型演出由利亞德集團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體創意承製。用科技創新賦能文旅新業態,令這家粵企成為文化科技領域的領跑者。其首創的全景多聲道技術、可變聲學環境處理技術、分布式燈光配電技術被應用於藝術表演場館,演出管理控製技術、8K視頻處理技術在藝術表演場館及信息係統集成應用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廣東重點文旅項目之一——深圳科技館(新館)將於2023年底完工。其中5D巨幕影院、懸浮天文館等,將令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場館造型之美,還能在館內解鎖獨特體驗。作為深圳市“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其建成後將成為科學傳播與研究的研學基地,體現灣區特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探索中心和公眾創新中心。

  隨著科技與文化和旅遊業的深度融合,文旅數字化將成為廣東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的數字化,提出推動文藝、文博、非遺等傳統文化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培育一批旅遊演藝精品項目、線上演播項目、沉浸式體驗項目、數字藝術體驗場景。

  隨著數字化賦能文旅業態創新、文旅融合創新和文旅治理創新的逐步深入,文旅產業邊界在不斷延展。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認為,文旅數字化是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文旅管理部門和市場主體對數字化均有龐大的需求。從文旅產業實踐來看,數字化需要進行龐大的技術投資、前瞻判斷和相關技術標準的選擇,這僅僅依靠產業領域或難以實現,需要行業主管部門介入與提前規劃。

  “有意思的旅遊”轉向“有意義的旅遊”

  全省54項重點文旅項目包括文化中心項目6項、博物館項目3項、文化旅遊項目45項。從空間布局上看,54個項目中位於二三線城市的不在少數,其中河源市和汕尾市均有5項,占比約9%,數量排名並列第二;佛山、江門、湛江、清遠四市均分布項目4個;潮州、韶關、珠海均為3項;揭陽、肇慶、惠州、中山、陽江、雲浮均有項目繼續投產或新建。從業態融合上看,不少項目將實現文旅與科技、農業的產業融合,推動“文旅+”跨界融合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戴斌認為,強調“深度”二字,意味著融合雖然開局,但是程度還不夠深、範圍還不夠廣、人民群眾的實感還不夠。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中,旅遊業麵臨理念重構和實踐創新的現實課題。”戴斌強調,這要求把共同富裕作為發展導向,不僅是物質上,也包括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文化和旅遊恰恰是精神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發展旅遊、繼續強調旅遊經濟屬性的同時,文化旅遊係統要充分認識到旅遊在推動人的全麵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讓老百姓有得遊、遊得起、遊得開心、玩得放心。發展理念的重構,意味著要在強調經濟屬性的同時,更加強調其社會屬性。

  近年來,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模式,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一大亮點。廣東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南粵古驛道等線性文化公共產品,成為可利用的文旅平台,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今年春節假期,鄉村旅遊表現搶眼。中國旅遊研究院專項調查顯示:春節假期農村居民出遊比例達25.6%,全國出遊遊客中農村居民占比40.7%。數據表明,探親訪友仍然是農村居民出遊的主要動機,但是從農村到中心城鎮和縣城的購物休閑,從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休閑娛樂,以及自駕出行的中遠程觀光遊覽已經進入廣大居民的日常生活選項,向上流動和中心集聚為旅遊經濟帶來了市場下沉和消費升級的全新可能。

  “市場的空間總是隱藏在人們的消費痛點和難點之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表示,在人們開始從“有意思的旅遊”轉向“有意義的旅遊”,開始越來越追求切身參與、深度體驗和精神豐富的過程中,“休閑的貧困”是其中的痛點和難點。誰能解決它、誰能富有創意地解決它,誰就能找到自己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