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改革開放45周年廣東調研行”係列活動走進雲浮、肇慶。3天時間裏,全省十餘家媒體相繼走進溫氏集團研究院、雲浮技師學院、雲安區高村鎮人才驛站,肇慶市技師學院、肇慶市華南師範大學光電產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生產一線,聚焦人才工作主題,實地感受改革開放給各地帶來的巨變,感受各地優化人才生態、激發人才活力,以人才驅動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麵貌。
共建科研平台破解技術難題
走進廣東省首家農業企業研究院——溫氏集團研究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標語。作為研究院飼料營養技術中心高級畜牧師,彭運智2013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後,即南下廣東入職該研究院,為此奮鬥十年,終於在去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去年9月,農業農村部公布飼料中豆粕減量替代典型案例,其中彭運智團隊負責的“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仿生技術開展飼料精準配方應用”入圍。據介紹,目前我國對大豆進口依賴度超過80%,其中相當部分係養殖行業所需的豆粕。以溫氏食品集團為例,2021年該公司運用該技術,相當於減少豆粕用量90萬噸。
“光是研究飼料板塊,我們就有13名博士。”溫氏集團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介紹,目前該院擁有科技人員300餘人,博士33名(留學歸國14人),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陳麗表示,上述引才成果除了集團每年數億真金白銀的科研投入,還得益於該企業共建的重大平台——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雲浮分中心(下稱“雲浮實驗室”)。
2017年起,廣東開全國風氣之先,分批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其中雲浮實驗室由雲浮市政府聯合溫氏股份共建,委托溫氏集團研究院建設和運營管理,實施場地共用、人員互通、成果共享。
“雲浮實驗室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為我們科研人員提供了與領域內領軍人才交流合作的機會,還能與企業研究方向形成錯位和分工,為企業構建了‘人才蓄水池’。”陳麗介紹,雲浮實驗室2019年成立以來,開發了藍耳病抗性豬生物育種材料,率先研發出全國首款豬基因芯片,打破了國外基因芯片技術壟斷。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目前已成為雲浮普遍共識。當地還積極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引才、留才新路徑,為山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雲浮技師學院,該院引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雲浮石藝)代表性傳承人梁建坤,成立梁建坤技能大師工作室。該院依托該平台與石材工藝專業相融合,通過推行“師徒製”模式,累計培養了逾百名新生代能工巧匠,較好地解決了雲浮石材行業技能人才緊缺問題。
在雲安區高村鎮,當地聚焦專業花卉鎮建設和蠶絲優勢產業,探索構建鄉村振興人才驛站“1+N”發展模式。目前,進站人才共53人,其中柔性人才16人、剛性人才37人,有效解決當地產業人才、技術短缺難題。“人才來了,企業和項目也跟著落戶,共為當地農民提供了860多個就業崗位。”高村鎮人才驛站站長曾冠業介紹。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育才引智
在肇慶市技師學院4號樓實訓中心內,全新的“工業4.0教學工廠”吸引不少同行參觀。“這些都是我們係今年新配備的設備,資產價值超3000萬元,現在光我們係資產就占全校的1/3。”該院智能製造係副主任薛煥章笑著說道。
製造業當家,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作為廣東省創辦最早的技工院校之一,近年來,肇慶市技師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辦學路子,於2019年成立校企合作聯盟,與小鵬汽車、風華高科、喜珍電路等100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戰略,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真正做到招生即招工、進校即就業。目前,學院常設專業38個,基本覆蓋了肇慶市95%的一線崗位需求,2022年該校畢業生留肇就業率56.18%。
聚焦產業人才需求,近年來,肇慶市還以實施“西江人才計劃”為抓手,做好“引育留服”全鏈條服務,為產業發展招才引智。
在肇慶市華師大光電產業研究院,來自德國的Eser博士掏出手機,熟練地打開微信二維碼展示給身邊人。2017年,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的Eser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加入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從事等離子效應的低維納米金屬材料和納米結構的研究工作。
“我原本以為來到陌生的國家和城市開展研究會很困難,但這幾年我見證了許多企業在這裏紮根,光是我們研究院就引進孵化了28家不同層次企業,這裏蘊藏著許多項目合作落地的機會。”Eser說道。
肇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累計與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7個重大人才發展平台,建設博士、博士後平台36個,引進在站博士(後)近100人。去年還成立人才“精細化”服務小組,對全區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超120家重點用人單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摸底,與20多所院校建立“引才直通車”機製,開展“築夢灣區·才聚肇慶”高校招才引智活動,預計全年引進高校畢業生2500名和博碩士人才120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