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運太火爆了!據廣鐵、白雲機場等消息,今年暑運第一個月,鐵路、機場客流均創下近年新高,白雲機場單月接送旅客突破600萬人次,廣鐵發送旅客逾5800萬人次。目前,客流仍持續高位運行,預計隨著大運會返程、暑假收官、開學季的到來,8月暑運出行將持續暢旺。
客流持續高位運行
據廣鐵集團消息,7月1日到31日,今年暑運過去一半,廣鐵客流持續高位運行。1個月來,廣鐵共計發送旅客5862.9萬人次,較2022年增加2246.4萬人次,增長62.1%,較2019年增加644萬人次,恢複到2019年的112.3%,迎史上最火暑運。其中7月8—10日、15—16日、22日,這6天日均發送旅客超210萬人次,最高峰出現在7月8日,當日發送旅客221.6萬人次。
為滿足持續火爆的大客流需求,廣鐵集團根據12306候補購票大數據分析,按照“一日一圖”的原則,采取增開列車、加掛車廂、動車組重聯、高峰線運行等措施,不斷加大運力投入,確保旅客順暢出行。
數據顯示,暑運首月,廣鐵集團日均開行列車2667列,同比增加174列,增長15%,較2019年增加195列,增長7.9%。其中日均開行動車組列車2320列,同比增加327列,增長16.4%。開行列車主要為珠三角前往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重慶和潮州、汕頭等熱門地區。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方麵,快報數據顯示,7月白雲機場接送旅客604.71萬人次。這是自2020年以來白雲機場單月客流量首次突破600萬人次,白雲機場也成為今年以來全國首家單月客流突破600萬人次的機場。
7月,白雲機場共計起降航班40867架次,運輸旅客604.71萬人次,其中國際及地區旅客90.11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1.54%、85.22%、1280.43%。今年暑運以來,隨著白雲機場廣州至重慶、杭州、成都、九寨溝、蘭州、海拉爾、香格裏拉、阿勒泰、烏魯木齊、舟山、三明等國內航線和莫斯科、法蘭克福、清邁、巴厘島等國際航線運力增投,白雲機場進出港航班日均1318架次,同比增長31.54%。
親子遊、學生團火爆
“這幾年孩子上學不容易,要陪孩子好好出去轉轉。”8月1日在白雲機場,旅客李先生講述一家人的旅行計劃。據消息,機場出發大廳中不少都是大包小包親子出行的旅客,還有舉著“研學團”旗幟出行的學生團體。
“受當前學生流、旅遊流、探親流等多股客流疊加影響,家庭出遊或團隊出遊的旅客明顯增多。假期以來,學生家庭舉家出境遊、中小學夏令營等熱度持續走高,學生團、家庭團、旅行團等還將持續大量出現。”白雲機場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戚耀明介紹,預計8月白雲機場暑運效應還會更加明顯,出行客流將持續保持高位運行。
據廣鐵集團客運部負責人介紹,今年暑運,廣鐵客流以長途增長為主,旅遊客流增長帶動長途客流增長;八成以上旅客選擇高鐵動車出行,親子遊持續火爆,出行方向主要往旅遊資源豐富的省份集中,青海、寧夏、山東、江蘇、浙江、黑龍江、川渝等省份客流火爆,增幅較2019年均在30%以上。
在去哪兒平台上,兒童新客量較疫情前增長三成。根據目前機票預訂情況,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推算,今年暑期預計國內將有200萬兒童旅客購買“人生第一張機票”。
從目的地來看,那些擁有“必打卡”景點的大城市是帶娃出遊的首選。在去哪兒平台上,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廣州等大城市預訂量排名前五。
國際航班業務全麵恢複
8月1日中午12時,自柬埔寨飛抵的K6668航班平穩停靠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航站樓。此架航班是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航站樓恢複國際航班運行後,首個入境的客運航班,這也標誌著廣州白雲機場國際航班業務在T1、T2航站樓全麵恢複。
此前,白雲國際機場受航班航線縮減等因素影響,國際航班由T2航站樓集中運營。今年以來,隨著國際航班逐步複航,進出境旅客日益增多,為提升空港口岸國際航班業務承載量,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航站樓於8月1日起正式恢複國際航班運行。
“了解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1航站樓恢複國際航班計劃後,海關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主動對接機場相關單位,科學配置現場設施設備,持續優化旅客進出境監管流程,全力保障白雲機場國際航班業務全麵恢複。”廣州海關所屬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旅檢一處旅檢一科副科長劉家利說。今年以來,廣州白雲機場海關已累計監管進出境客運航班約2萬架次,服務進出境旅客近300萬人次。
白雲邊檢站執勤十隊隊長李輝介紹,7月以來白雲機場口岸出入境客流增長明顯。7月,口岸累計查驗出入境航班超6600架次,出入境航班量創下今年新高。出入境人員約90萬餘人次,其中中國公民出入境超62萬人次,占比超過71.5%,環比上月增長近30%。目前,口岸日均出入境客流量保持在3萬人次,預計暑運期間口岸客流將持續高位運行。
據悉,為便捷暑期旅客跨境出行,白雲機場口岸國際及地區航線進一步恢複和加密,廣州往返莫斯科、普吉島、新加坡、迪拜等多條國際航線於近期複航、增班,充分滿足暑期旅客商務貿易、旅遊打卡、探親訪友、研學交流等國際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