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古道上,劉禹錫、韓愈等文人墨客的詩文令古道遊徑的文化體驗更直觀更生動。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日前,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的召開再次加密推進“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鼓點。在珠三角核心區建設中著力構築人文灣區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在沿海經濟帶建設中大力發展濱海旅遊、海島旅遊、休閑旅遊,在北部生態區建設中點線麵結合推動全域旅遊建設,探索生態係統嚴格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平衡模式,加快建立以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正在提上工作日程。
遊徑,作為文旅融合的新平台,有效地串聯起“一核一帶一區”優質文化和旅遊資源,為廣東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供有效動能。今日起,南方日報聯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推出“品粵遊徑”深調研係列報道,聚焦遊徑建設過程中文化挖掘、經濟發展及品牌建構方麵的新亮點,敬請垂注。
處暑過後,涼意漸升,在連州順泉村廣蔭亭至百土腳村八百餘級石板路的兩旁,趙佗、韓愈、劉禹錫等曆史文化名人的銅像在有2000多年曆史的秦漢古道旁默默訴說著嶺南往事,曆史的況味餘韻悠長。
時光穿梭至近代,從秦漢古道走來的還有著名教育家林勵儒、政治經濟學先驅郭大力等先師。1939年至1942年,他們在此度過了抗戰時期艱苦卓絕的歲月。
踏上南粵古驛道,仿佛曆史的卷軸在腳下徐徐鋪開,在華南教育抗戰史的加持下,南粵古驛道的生命正在向厚向寬向深延展。
增厚度:從古道遺存到精神傳承
說到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曆史,最廣為人知的是西南聯大。其實,廣東的華南教育抗戰史同樣熠熠生輝。
抗日戰爭時期,以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學校,和以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為代表的港澳地區學校紛紛內遷至粵北樂昌坪石、湞江大村、連州東陂等地,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烽火辦學艱苦歲月。辦學期間,各學校培養專業人才,宣傳抗日救亡,堅持學術理想、踐行知識救國,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名學子,走出了一大批為新中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才。這些學校也成為現今中大、華工、華師、華農、廣美、廣體、仲愷農學院、惠州師範學院和華附、省實等知名高校和中小學校,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知名學府的根脈所在。
去年以來,以韶關、清遠、雲浮、梅州四市為重點打造的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在保護與活化中走入公眾視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廣東省陸續停辦各市中小學,省立私立學校大部分遷於粵北地區,其中省立文理學院曾兩度遷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連州(抗戰時期的連縣)。
“苦是肯定的。”曾擔任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的許實,在抗戰時期就讀於省立文理學院。他回憶道,校舍、宿舍全部由樹皮和竹笪搭成,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冬天裏,用來衝涼洗臉的井水冰涼刺骨。教授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我到東陂墟看到哲學家張栗原教授手裏僅拿著兩塊豆腐作菜,心中不禁為之淒然。”
日子清苦不算什麼,更不堪的是在戰亂中逃亡。1940年秋,已完成《資本論》翻譯的郭大力應省立文理學院院長林勵儒之聘,到該院講授經濟學。不在意艱苦的教學環境,郭大力接受了聘請,隻因為找到了一個能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來到連州東陂鎮後,他一邊教學,一邊利用課餘時間翻譯《剩餘價值學說史》。在他看來,隻有把《剩餘價值學說史》全部譯成中文,才算把《資本論》完整地譯介給中國人民。然而,“皖南事變”發生後,1941年上學期尚未結束,郭大力就被迫辭職,從連縣回到江西南康斜角村定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和郭大力一樣,曾在連州省立文理學院任教的還有諸多教授學者,他們在烽火課堂上傳授真知,在苦難歲月中探尋真理,為抗日戰爭、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教育保障。
“每一次親身感受這裏的曆史建築,想象當年那些青年才俊是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下求真問道,就更加欽佩他們的精神與品格。”參與華南教育曆史研學連州基地建設的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牛丞禹由衷感歎道。而他的切身體會,已在越來越多的學生群體中得到共鳴。
“這些極具教育意義的珍貴史實,為古驛道遊徑的文旅體驗增添了厚度。”連州文史專家曹春生表示,南粵古驛道既是軍事、商貿之路,亦是南北文明彙集、交融之地,深挖南粵古驛道遊徑沿線的曆史遺存,有助於提升文旅產品的品位與價值。如今踏入西塘村的陳氏宗祠,仿若走進“烽火課堂”,先師們上課時的高亢之聲依舊回蕩耳畔。通過走訪連州東陂鎮發現,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對口服務下,西塘村內多處高校舊址正在修繕中,未來,它們將作為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主要內容,增強遊徑的精神厚度。
拓寬度:從“集鳳築巢”到“引鳳來巢”
曆史記憶的打撈非朝夕之功。去年6月,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專業誌願者(以下簡稱“‘三師’誌願者”)在開展西京古道樂昌段技術指導時,發現了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在樂昌坪石辦學的舊址,受到了廣東省政府的關注。隨後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相關單位以及“三師”誌願者多次到實地進行調研,組織考證了一批曆史遺址遺跡,挖掘了諸多鮮活的先師人物形象和感人事跡。隨後一係列遺址保護、展示宣傳、研學旅遊等活化利用工作有序開展。
所幸的是,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建設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黃睿民是最早一批進駐坪石的誌願者,參與了“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坪石)”的遺址遺跡發掘與修複、周邊環境清理、基地掛牌、臨時展覽布展、信息牌及紀念柱的內容製作及選址等全過程。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夠參與其中,倍感光榮。
坪石鎮黨委委員邱錦萍在參與了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深感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她感歎道,在她調查華南教育曆史遺址遺跡情況、協調遺址遺跡用房用地時,得到了村幹部、村民們最大的支持和配合。“坪石盼望發展,坪石人民一直期待這些發生在坪石的曆史故事能廣為傳頌。”她由衷地說。
“集鳳築巢”之後,是“引鳳來巢”。坪石鎮政府表示,下一步該鎮將依托豐富的不同學校辦學舊址打造辦學紀念地,吸引華南師生“尋根”與研學。
隨著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建設,坪石當地開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工作亦有了明確的抓手。樂昌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李啟平表示,通過挖掘中大等大學的辦學曆史,串聯坪石本土的非遺文化、紅色文化、不可移動文物等,推出曆史文化旅遊精品路線,有望帶動整個樂昌的文化旅遊產業,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探深度:從文旅體驗到文化共融
目前,廣東正在結合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建設,打造國家公園的精品旅遊線路。在此背景下,如何處理好文化和旅遊之間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表示,文化是旅遊之魂,特色是旅遊之基,環境是旅遊之根,質量是旅遊之本。在他看來,加強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遊發展的重中之重。
可以發現,連州東陂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周圍聚集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既有秦漢古道、古村落,亦有“中國空軍第一人”馮達飛的故居及紀念館等人文景觀,還有潢川三峽、連州地下河等自然景觀。未來,連州有望依托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建設,結合當地豐富的文旅資源,打造深度遊產品。
在豐富文旅體驗的同時,文化交流也在進一步深入。最近,位於韶關樂昌坪石的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吸引了近30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畫家前來創作采風。
在得知國立中山大學抗戰時期的那段曆史後,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林天行感歎道:“凝聚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責任。”他表示,未來會大力支持並推廣這段有意義的華南教育曆史,期待在香港舉行作品展覽。
“粵港澳本是同根同源”。廣東畫家代表、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張彥在了解到華南教育曆史後,深感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他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粵港澳“同根同源同脈”的曆史共識。
旅遊是民心相通的加速器。在共建人文灣區的背景下,民心相通是依歸,深挖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曆史文化內涵,在進一步加深遊徑文旅體驗度的同時,亦讓更多來訪的遊客找尋到中華文化的根脈,同築灣區夢,共話家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