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與韶關、梅州、清遠、雲浮四市聯動舉辦“銘記烽火曆史、傳承紅色基因——走進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係列活動。
在韶關湞江、坪石的活動主會場,廣東話劇院、廣州交響樂團、韶關學院等機構將現場演出當年的抗戰文藝作品,廣州交響樂團將首發近期錄製的《馬思聰作品集》,並舉行捐贈儀式。本次活動是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展現。2019年6月,廣東省“三師”專業誌願者在開展西京古道樂昌段技術指導時,發現了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在韶關樂昌坪石辦學的舊址,並擴展至梅州、清遠、雲浮多市。由此,一段鮮為人知的學術烽火歲月浮出水麵。
一年來,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單位以及“三師”專業誌願者多次到實地進行調研,組織考證了一批曆史遺址遺跡,《資本論》中文譯者王亞南、音樂家馬思聰等多位先師人物在粵北的感人事跡被挖掘出來,一係列遺址保護、展示宣傳、研學旅遊等活化利用工作也相繼展開。
隨著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逐步建成,這些粵北小鎮久違地迎來越來越多的遊客,眾多華南中高等院校師生前來“曆史尋根”,成為新的研學熱門地。
展開搶救性發掘多處文化名人遺跡被修複
近日,“三師”誌願者們沿著武江兩岸的村落尋訪發現,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就坐落在坪石東南20裏外的管埠村。據史料記載,1942年,馬思聰來到這裏,擔任音樂係主任。在那段顛沛流離的抗戰日子裏,他迎來了創作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完成了《第一交響曲》與《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代表性作品。
“抗戰時期,曾輾轉在此辦學的高校遠不止中山大學。”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介紹,抗日戰爭時期,以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學校,以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為代表的港澳地區學校紛紛內遷至粵北樂昌坪石、湞江大村、連州東陂等地,開始了長達5年的烽火辦學艱苦歲月。
辦學期間,各學校培養專業人才,宣傳抗日救亡,堅持學術理想、踐行知識救國,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名學子,走出了一大批為新中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才。這些學校成為現今中大、華工、華師、華農、廣美、廣體、仲愷農學院、惠州師範學院和華附、省實等知名高校和中小學校,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知名高校和中學的根脈所在。
為了完整記錄和重現這段曆史,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三師”專業誌願者先後多次走訪粵北抗戰遺址,逐步確定多個院校的辦學舊址,並將近兩年來的研究成果及重要的史料記載編寫成《抗戰時期粵地教育曆史紀事》,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為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的核心高校之一,韶關學院也發揮專業力量挖掘諸多史料,包括建設《資本論》與王亞南文庫、開展文獻調研收集和研究,整理完成了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抗戰時期粵北韶關遷辦記,以及27位廣東籍教授故居的收集整理等,並編輯出版了3期《粵北華南教育曆史研究資料輯刊》。
打撈曆史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在坪石老街上,幾棟聯排的二層青磚房平凡無奇。據村民回憶,這裏曾是當年中山大學校本部的圖書館。身處戰亂時期,學生能在圖書館裏看書,已是難得的享受。
1934年,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在遷徙中使用了299個木箱,裝運有21萬冊中外圖書、90萬冊雜誌。抗戰勝利後,主持圖書館事務的教授、中國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四處奔波,最終隻搶救回3萬多冊。
在坪石老街圖書館舊址上,規劃團隊依據史料記載,正在修繕、還原一座新的圖書館——定友圖書館。為此,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師”誌願者團隊陸續捐出了一大批珍貴書籍。
“事實上,它‘隔空’完成了杜定友當年的一個念想。”曹勁說,國立中山大學遷至坪石時,杜定友作為圖書館館長曾給校長許崇清寫下一封信,信中他談到,他準備設立三個圖書室,其中坪石的圖書室一定要對當地的老百姓開放。而今年9月,這座圖書館將如約與公眾見麵。
此外,見證馬思聰和許幸之兩位教授深厚友誼、留下二人漫步足跡的管埠羅家渡鬆林也將打造為景區,遊客循著林間小道走向渡口,還能看到許幸之寫在《追憶與馬思聰在林間的漫步》文中的花崗石實體;在坪石天文台山上,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台遺址也將作為景點向公眾開放,相關展覽也在籌備當中。
粵北四市聯動發掘連綴學術抗戰的曆史圖景
在戰火紛飛中,多所學校數次搬遷校址,足跡遍布韶關、清遠、梅州、雲浮多地。隨著越來越多的辦學遺址被發現,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已經擴展至粵北4個地市,連綴成一幅抗戰時期文化名人、學者奔赴粵北科教救國、學術抗戰的曆史圖景。
在韶關,坪石基地曾是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培正培道聯合中學、嶺南大學農學院等多個辦學舊址的所在地。
自去年起,由“三師”誌願者、原華南工學院建築學院曆屆學子及省內各高校學子捐資建造,為各學院設計製作的9根“紀念柱”已經完成立柱施工,正投入展覽使用,場地整理、相關建築的信息牌安裝等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可以看到,每個學院的信息柱都獨一無二,柱麵上被分割成40個用瓷片貼合的小方塊,瓷片上烤製了對應學院的圖像史料,包括學院標誌、校歌校訓、傑出師生、檔案名冊、畢業名冊的圖片,甚至還有當年學生們做過的考試題目。
同在韶關的犁市鎮大村則坐落著嶺南大學(其農學院後並入中山大學,亦是華南農業大學前身)、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的辦學遺址。雖然這些遺址現均不存在任何地麵遺存,但通過實地勘察、村民訪談及曆史資料的梳理比對,已基本推測出校園原貌,並找到重要建築的原址。據修繕團隊介紹,目前已對現存村委舊辦公樓進行活化利用,打造為前期的華南教育曆史展覽館,並於去年舉辦了“冼玉清先生誕辰125周年紀念活動”,讓參與者、當地村民充分了解感受這段教育變遷史。
在梅州,抗戰時期搬遷至此的學校包括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廣州大學、嶺南大學等8所高校,以及廣東省立仲元中學、華南中學、廣州私立國光中學3所中學。目前,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曆史專家委員會”專家曹天忠及其團隊開展課題研究和史料挖掘,8月初已形成《華南研學·梅州紀念館項目建議書》。
據介紹,梅州將因地製宜複建原興寧市高級工業學校禮堂作為華南教育曆史研學文化禮堂,禮堂內以文化陳列展覽和開展愛國教育為主。此外,還將打造一個沿江特色生態、文化、旅遊相結合的“中大工學院”興寧辦學紀念園,並設立農事教育培訓基地及抗戰遷學紀念館,對農耕文化、遷學曆程、重要相關人物事跡進行陳列展示。
在清遠,連州市東陂鎮等地曾是原省立文理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前身)及附屬中學(華附前身)在抗戰時期的辦學地。為紀念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院長林礪儒先生,修繕團隊在西塘村五福公祠——原省立文理學院本部舊址內設立礪儒書舍,於2019年國慶開始對外開放,並初步形成區域旅遊路線規劃。
在雲浮,抗戰期間在當地辦學的各校舊址及空間分布覆蓋了18所學校,包括大學、中學,分布在原雲浮縣、羅定縣及鬱南縣等地。目前,當地已委托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製省立文理學院(梁家莊園)、省仲愷農工學校(國寶黃公祠)修繕方案,初步擬定了活化利用思路和方案。
多處遺址成研學熱門地將拓展成為大灣區共同記憶
“您好,坪石先生!”韶關樂昌坪石三星坪村內一處舊建築前,一聲聲稚嫩又嘹亮的問候響徹在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舊址上空。這是30名平均年齡隻有10歲、來自廣州與韶關兩地的小學生,正在參加廣東省博物館主辦的“烽火中的課堂——坪石抗戰教育主題研學”活動。
去年國慶,廣東省博物館、南粵古驛道網及廣之旅、廣中旅等省內旅遊集團推出的“韶關樂昌坪石古村遊”等主題線路成為國慶旅遊市場的“網紅”,多個首發團全部爆滿,一位難求。
據悉,坪石是最早開展研學活動的基地,已多次迎來廣東省中小學、大學的學生團體,也多次接待了麵向大眾的旅行團,反響熱烈,初步形成了遊徑規劃圖。
據統計,6月份以來,韶關兩個研學基地共有5000多人次參觀學習,陸續開展了“工農革命軍坪石大捷戰場中大工學院抗戰教育遊徑”——重走長崗嶺西京古道活動、“傳承文化遺產,弘揚星火精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湞江分會場、華南研學“七一”主題黨日、“追憶先輩足跡·重溫烽火歲月”華南研學紀念八一建軍節活動等。
位於清遠連州的“華南研學”,則以特殊的方式迎來了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伍——“星雲隊”。隊伍采用雲實踐的下鄉形式,以研學基地相關的曆史文化等資源為基礎,開展直播帶貨、雲研學、在線旅遊、線上調研幫扶等活動,助力連州經濟、文旅、教育事業的發展。
目前廣東正在全力推進全省首個國家公園——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的創建工作,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或將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既增加國家公園的科技含量又展示學科史。其中,作為乳源林場登南嶺第一峰入口,南嶺公園生態博物館的專館現已開始布展,引入抗戰時期粵北師生野外調查成果展。
此外,為了進一步合理規劃研學基地配套設施建設,韶關、清遠、梅州、雲浮4市將建立和完善基地旅遊服務中心、停車場、住宿、餐飲等公共服務內容體係,積極開發特色民宿、精品客棧、特色飯店、農家樂等主題酒店,進一步探索研學基地運營管理模式,以政府推動為主導,社會參與相結合,為研學旅遊人員提供高效和多元的服務。
“未來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還將麵向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專場推介活動,讓這段華南教育史走進大灣區、走進華南高校、走進廣大師生、市民的心裏。”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