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最近,惠州40多名社工每天走街串巷,敲響了一戶戶困難家庭的門。為了有效落實《惠州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保障城鎮低收入家庭救助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社工在民政部門的組織下,挨家挨戶進行入戶宣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部分群眾麵臨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基本生活受到影響。”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長葉思南介紹,《辦法》旨在幫助城市“夾心層”渡過難關,切實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織密織牢社會安全網。
《辦法》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經過認定的城鎮低收入家庭將可享受8大類專項救助。疫情期間,這些政策紅利如及時雨般解決了低收入群體的燃眉之急。
臨時救助金額提至2000元
解困難群眾燃眉之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小部分人難以維持生計。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更容易麵臨收入銳減甚至失業等問題,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家住惠城區橋西街道爾雅巷社區的邱秀娟一家便是在疫情影響下陷入臨時困境的典型。
2004年丈夫因癌症去世後,邱秀娟一直與兒子相依為命。她患有嚴重貧血,時常頭痛、頭暈、手腳麻木,夏天吹不了風扇,無法負擔繁重勞動。除了每人每月領取800多元的低保金,邱秀娟平日裏在橋西市場擺擺地攤,賺取微薄收入貼補家用。
供兒子上學一直是家裏最大的開銷。去年,由於高考失利,邱秀娟兒子進入一所複讀學校。與公辦普通高中不同,複讀學校一年的學費要幾萬元,極大地超出家庭的負荷。“為了籌到孩子的學費,我找親戚朋友東拚西湊,欠了別人不少錢。”邱秀娟說。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橋西市場開始封閉管理,沒有檔口的邱秀娟不能再擺地攤賣東西了,這讓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而4月27日兒子將要返校複課,每個月近千元的夥食費該怎麼辦?
在邱秀娟一籌莫展之際,爾雅巷居委會協助她申請了疫情期間臨時救助。對於邱秀娟這樣的家庭,因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可由急難發生地或居住地鄉鎮(街道)提出臨時救助申請,實行先行救助;由鎮街審批的臨時救助金額也由500元提高至2000元。
很快,邱秀娟領到了2000元的一次性臨時救助。“這筆錢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家小孩可以繼續讀書。”邱秀娟希望兒子通過讀書改善二人的生活境遇,她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葉思南介紹,為發揮臨時救助“救急難”的作用,織牢織密兜底網絡,截至今年5月底,惠州全市累計臨時救助3420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857萬元;支出低保金12400萬元;為困難群眾發放物價補貼約3554萬元,惠及約23.2萬人次。
聚焦城鎮低收入家庭
一次認定可享八項救助
在惠州,像邱秀娟母子這樣符合低保標準的人群每月可領最低生活保障,當遭遇突發情況陷入困境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然而,還有一部分人沒有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範圍,收入較低也不穩定,疫情之下他們的生活更易陷入困境。
如何幫助這部分城市“夾心層”人群渡過難關?今年4月底,惠州市政府印發了《惠州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保障城鎮低收入家庭救助暫行辦法》。經過認定的城鎮低收入家庭可享受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養老服務、專業社工服務、家居改造補貼等8大類專項救助。
最近,家住惠城區更樓下社區的陳玉鸞申請了城鎮低收入家庭認定,目前已基本通過街道辦調查審核。她和丈夫任培根很快將可享受這些政策紅利。
在這個遠近聞名的老舊社區,陳玉鸞和任培根夫妻住在一所沒有電視機的老房子裏。13年前,任培根因腦出血造成偏癱,失去了自理能力,自此生活起居基本全靠陳玉鸞在照顧。
任培根一個月的醫藥費就要800元,但老兩口沒有退休金,每月隻能領到各類補貼600元,隻能清粥小菜,拮據度日。他們有兩個女兒,但女兒生活也不富裕,隻能適當補貼家用。陳玉鸞希望有機會可以減輕看病吃藥的負擔。
令陳玉鸞高興的是,她的心願有望實現了。“經過正式認定後,他們夫妻倆將被全額資助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個人承擔部分也將給予適當比例補助。”橋西街道辦社會救助工作專職社工黃林英介紹。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各種媒介載體大力宣傳,不留死角,確保困難群眾知曉政策;同時,進一步加強與醫保、教育、住建、人社、殘聯等相關部門信息互通共享,保障《辦法》落到實處,應救盡救。”葉思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