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時節,一群白鷺來到石岐河越冬,時而遊水嬉戲,時而愜意覓食,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冬日美景,生動詮釋著數年來中山市推行“河湖長製”所帶來的喜人變化。
如今,中山的每條河流、每個水庫都有河湖長來管理,離實現河暢、水清、岸綠的美好願景越來越近。這背後,是全市各級河長的擔當作為,是河湖保護、治理的不斷細化,是依靠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形成的全民護水力量。
體製機製創新 建設幸福嶺南水鄉
碧水悠悠,澤潤水鄉。回望中山河湖長製之路,以體製機製創新推動工作落實是顯著標簽之一。
今年初,中山成立中央環保督察通報問題整改暨全市水汙染治理工作指揮部,構建“指揮部—治水辦—流域專班”三級工作架構,統籌全市資源和力量強化攻堅,打破“九龍治水”局麵。此外,23個鎮街全部簽訂《水汙染防治責任書》,成立各鎮街流域治水專班,抽調近200名市直機關幹部到基層治水一線,由此治水攻堅有了明確的“責任人”。
愛河護河的“種子”一經播撒,便在這片沃土遍地生花。隨著治水“大兵團作戰”的啟動,中山的黨政幹部、施工隊伍、人民群眾“三軍”齊動,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攻堅。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山治水工程日均投入一線人員超7000人;全市478條河湧進場施工,其中156條完成主體工程;汙水管網鋪設30公裏/周,並不斷提速,今年新建汙水管網773公裏,檢測汙水管網450公裏,修複缺陷管網43公裏;建成農村汙水管道665公裏、立管改造123公裏。至第三季度末,中山河湧水質指數CWQI較去年同期改善7.88%,黑臭河湧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49%。
體製機製創新不斷給河湖長製注入活力,使得河湖長製在中山茁壯成長,更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河湖生態支撐。
今年,中山堅持把碧道建設與水汙染治理、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民生實事高度結合起來,高質量完成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中的63公裏碧道建設任務。其中,西江橫欄碧道融合當地花木產業,打造成融合生態和旅遊體驗、能充分體現珠三角田園魅力的生態遊憩廊道。與此同時,配套打造碧道相關旅遊產品,推動岐江河“百裏芳華”文化旅遊帶建設,推出“岐”味無窮隆都美食遊等4條岐水流芳主題旅遊線路。遍布全市各個鎮街的江河湖泊,喚回了清波碧水,尋回了水清岸綠,更直接推動了綠色產業的崛起和鄉村振興能級的不斷躍升。
瞄準薄弱環節 打造優質水環境
悠悠岐江傍城而過,一幢幢高樓倒映在碧水中……“以前大溪一直是南朗城區居民的一塊‘心病’。在完成未達標水體治理截汙工程後,鎮裏的河長辦又立即啟動實施補水、景觀提升和生態修複等係列工程。”12月22日,正在地裏勞作的南朗村村民阿平,對於村裏的水環境生態修複很滿意。
打造優質水環境,必須落實到行動上。今年,中山深入開展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排查整治,以總河長令的形式推動排查整治工作,121宗問題年內全部完成整改;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銷號447宗“四亂”問題;開展水麵漂浮物清理專項行動和垃圾堆放點與水麵漂浮物積聚黑點專項整治行動。
群眾是否滿意,是檢驗河湖長製工作成效的“金標準”。為此,中山全麵發動群眾加強治水工程監督,營造“水汙染防治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通過深入推進河長履職規範化建設,市、鎮、村三級河長累計巡河4.4萬人次,發現並落實整改問題3785個;此外,加強河湖長製工作監督檢查,發現並完成整改問題390個;完善河湖長製考核體係,增加對市直部門和河湖長個人的考核,進一步壓實責任鏈條。
如今,中山的河湖治理正迎來新突破,用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回應百姓對優質水環境的美好期盼。“下一步,中山將圍繞‘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的目標,縱深推進河長+治水結合,持續狠抓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程、小區雨汙分流改造、廠企排水管網改造、農業麵源治理、城市麵源整治等六大領域工作。”中山市河湖長製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中山將強化河長履職,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河湧監測、常態巡查、考核問效、定期通報、激勵問責,形成河湖治理的工作閉環,全麵推進各項城市水環境改善措施,全力推動形成水環境治理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