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老朋友”回來了——
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海南虎斑鳽現身南嶺;一度銷聲匿跡的中華穿山甲開始在茂名活動;湛江沿海灘塗則觀測到28隻極危鳥類勺嘴鷸。
越來越多的“新風景”出現了——
昔日“煙塵百丈高,油汙遍地流”的露天礦坑,如今已成青綠“好心湖”,露天礦生態公園接待遊客均達80萬人次;曾經因被非法挖沙偷沙、傾倒垃圾而千瘡百孔的汕頭南澳島,今天複現“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的天然風光,成為熱度居高不下的網紅打卡地。
十年持續發力,粵東粵西粵北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大力度推進天更藍、水更清、土更淨,讓更加美麗的生態畫卷在南粵大地上徐徐展開。
治水:還一江清澈碧水
漫步在練江沿岸,一江清水映入眼簾,很難想象這裏曾被稱為“廣東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短短三年,練江創造了治汙奇跡。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推動下,練江實現了從普遍性黑臭到國考斷麵消除劣Ⅴ類、再提升至Ⅳ類的重大轉折性變化。2021年,練江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
從“汙染典型”到“治汙典範”,這背後是一場從省到村五級聯動整治的“綠色行動”。十年來,這樣的行動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麵打響,還一江清水,造福兩岸人民。
打響碧水保衛戰,先從頂層設計抓起。以省到村設立五級河長主導,再聯合流域內企事業單位等多部門合力統籌,瞄準汙染最重的練江、韓江等流域,以水係統為整體推進汙染治理。在河長製的基礎上,各地立足地方特色打出新的“組合拳”。
以湛江為例,該市積極探索建立“河長+警長”聯動機製。檢察機關與河長辦共同協作,定期開展共同巡河、聯席會議等。發現一起,上報一起,訴訟一起,再由檢察機關倒逼整改,由此形成水汙染問題“發現—上報—處理”的閉環。
流域內部門合力共治,流域外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廣東省創新“流域+區域”跨市聯動治理機製,形成區域共治的局麵。
韓江是一條橫跨汕尾、揭陽、汕頭、潮州等多市的河流,哺育粵東地區1800多萬人民。近年來,由省韓江流域河長辦牽頭,汕頭、河源、梅州、汕尾、潮州、揭陽六市合力,實現“監測—治汙—控汙”工作“一條龍”。
潮州市從源頭抓起,在全省率先完成主要河流水質自動監測體係建設,24小時不間斷進行水質實時監測。在源頭監測的基礎上,提高汙水處理能力是關鍵。粵東其他市強化工程截汙,統籌榕江、練江、楓江三江流域汙水處理廠網一體化建設,同時向鎮、村縱深推廣,實現鎮級汙水處理廠全覆蓋,大大提高了汙水處理能力,做到發現多少、治理多少。
十年治汙路漫漫,不僅是練江、韓江,也不止是粵東地區,以強化截汙為源頭治理,實施江河排汙口“身份證”管理,“一站式”管理促排汙提質增效,水環境、水係統綜合治理工程取得顯著成效。
治氣:淨一方廣袤藍天
夏日,茂名的天空一碧如洗。成群結隊的白鷺或在茂名石化煉油作業區製水場上空盤旋,或在水池隔離欄上休憩,一派怡然。作為對空氣和水質量要求很高的鳥類,白鷺越來越多地到來,意味著廠區和周邊環境質量都越來越好了。
雖然是石化工業大市,發展的底色卻是綠色的。2020年1至9月,茂名市區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了99.6%,躍居全省第一。茂名這一變化,是粵東粵西粵北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近年來在大氣汙染防治層麵政策的重要成果。
為嚴格控製PM2.5和臭氧等二次汙染物,粵東建立“汕潮揭”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製,三市聯合治理,以係統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減排。茂名嚴格落實以治煙囪、汰黃標、控揚塵、禁燃燒為主的大氣汙染治理措施,將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擴大至全市。湛江著力推動“腳印城市”建設,320輛新能源公交車投入使用,市區新開公交線路12條,中心城區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實現全覆蓋,成為2016年中國城市化優秀案例。
為進一步響應“精準降超、應急削峰”,在全市169條陶瓷生產線全部使用天然氣的基礎上,清遠繼續積極促使企業升級改造,在優化過程中繼續推進相關企業分級管理,有針對性地對重點監管企業進行銷號整治。2021年7月底,清遠已全麵完成皮革行業和家具行業VOCs排放綜合整治。
截至2021年,廣東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達94.3%,PM2.5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34微克/立方米降為22微克/立方米。2022年1—8月,茂名、梅州和汕尾市位列全省空氣質量前三名。“廣東藍”成為常態,藍天保衛戰成效卓著。
複綠:植一片鬱鬱蔥蔥
金秋時節,走進韶關大寶山礦,草木出黃綠未休,鬱鬱蔥蔥的綠色盡收眼底。這裏以豐富的礦產資源聞名,卻也曾多年背負汙染的惡名。
十幾年前,這裏的礦山粗放經營,大量含重金屬廢水直排下山,周邊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下遊企業投訴不斷、村民生活苦不堪言。
2013年起,在廣東省政府牽頭、韶關市政府主導、開采企業參與下,大刀闊斧的整治強力推進——新建大型治汙設施,推動礦區汙水循環利用;修築排洪隧道,分離清潔雨水和汙染廢水;聘請專家會診,為解決土壤酸化問題開出“製藥良方”。
如今,幾十個植物品種在這裏落地生根,大寶山礦成為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模範,韶關成為土壤汙染防治的先行區,還被評為全國2019年度督查激勵的五個城市之一。
從荒山到綠山,大寶山礦的“複綠行動”是粵東粵西粵北推動生態環境修複的生動縮影。全麵推進鞏固生態優勢,除了以荒山荒地等為個體治理汙染外,更要以土地、礦山、森林等作為整體進行生態修複。粵東西北助力綠化大廣東行動,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打造了一批批生態治理和保護的典範。
作為廣東省首個國家公園,南嶺國家公園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為北回歸線上的一顆明珠,數據顯示,南嶺國家公園現記錄有9個植被型、20個植被亞型,是全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係統的典型代表;記錄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4700多種,分別占廣東省和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的56%和13%,生物多樣性種類豐富。當前,南嶺國家公園建設駛入“快車道”,力求2025年完成主要建設任務。
在粵西,湛江大力開展紅樹林濕地生態修複工程,目前,湛江紅樹林恢複到9958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麵積的33%。在全世界紅樹林麵積以每年約1%的速度遞減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麵積逐年逆勢增長,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複的成功範例。同時,湛江將紅樹林要素也融入了大文旅產業鏈中,打造霞山特呈島、雷州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等紅樹林“網紅”打卡地,以推進紅樹林生態旅遊經濟帶建設。
在粵東,汕頭南澳“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以生態優勢為引擎帶動“藍色經濟”。作為全國首批“藍色海灣”綜合整治項目,南澳縣統籌海陸實施生態保護修複,推進海灣整治、汙水處理、沿岸垃圾處理、受損海堤加固等多項工程。近年來,汕頭南澳島先後獲得“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廣東省十大美麗海灣”等榮譽稱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打卡”,南澳島榮登2021國慶全國熱門景區第四名,切實將藍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數說發展
●“十三五”以來全省實施造林和生態修複228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7%。其中,梅州、韶關、河源等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前列。梅州、汕頭、韶關、茂名、陽江等市成功創成“國家森林城市”
●北部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全省最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6.4%。其中,梅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8.4%
●廣東省基本消除國家掛牌督辦的527條黑臭水體。汕頭練江7條支流、榕江40條支流、楓江21條支流消除劣Ⅴ類,市區5條黑臭水體消除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