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端的那片都是紅樹林,從岸到海最遠可以綿延3公裏。”在湛江廉江的高橋紅樹林保護區,順著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吳曉東所指,隻見一大片紅樹林向外延展,猶如翻湧的綠色海浪,“紅樹林發揮著防風防浪作用,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
湛江有著廣東最大麵積的紅樹林,但此前由於粗放發展,紅樹林麵積一度減少,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指出問題。此後,通過退塘還濕、生態修複等方式,湛江護衛紅樹林,完成整改任務。
目前,湛江紅樹林恢複到9958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麵積的33%,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成我國紅樹林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規劃先行精準護衛
“紅樹林”是生長分布在海岸灘塗上的植物群落的統稱,對淨化海水、保護海岸、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的美譽。
湛江紅樹林麵積大,但分布較散,使得監管和保護難度較大。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圍海造田、圍塘養殖、采薪等活動的影響,紅樹林麵積急劇下降。
從1990年開始,湛江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加強管理,並輔以人工造林修複,扭轉了紅樹林麵積銳減的趨勢。但紅樹林仍然受到圍墾養殖、圍填海等人為活動威脅。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曆史形成的4800多公頃養殖場沒有清退,存在局部侵占或破壞紅樹林等問題。
隨後,當地以督察為契機,拉開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修複戰役。
針對紅樹林分散、難管理問題,當地的思路是:規劃先行,統籌謀劃保護。按照保護區總體麵積隻增不減的原則,湛江編製《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至界定方案》。
“這些法規和規劃,優化了保護區的布局,為紅樹林的保護發展提供了依據。”湛江市自然資源局海洋規劃與經濟科科長楊鋒介紹,目前正在開展紅樹林確權登記。
近年來,湛江通過加強執法力量、健全巡護製度等方式,進一步強化紅樹林保護區的管護工作,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當地出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開展“雙百日”“利劍”等專項行動。2017年以來,巡護紅樹林總裏程達到25萬多公裏,立案辦理破壞紅樹林資源案20多宗。
同時,當地加大紅樹林保護修複投入,保護區內新增紅樹林人工造林、紅樹林補植撫育以及營造海岸帶生態林等,並探索紅樹林生態修複和養殖塘耦合共存模式,逐步恢複紅樹林生態係統。
分區恢複紅樹林生態環境
湛江臨海,養殖一直是本土居民的生產方式,但不少養殖場建閘圍海或破壞紅樹林,如何同時實現紅樹林保護和養殖業發展,考驗當地的治理智慧。
“根據法律法規,我們將紅樹林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分類進行管理和保護。”吳曉東介紹,核心區內的養殖場必須全部清退。
針對占用太平鎮嶺頭島紅樹林核心區的410.5公頃養殖塘,當地進行嚴格回收清退。2017年,麻章區依法撤回133.33公頃核心區養殖行政許可,並注銷原發放的水域灘塗養殖證,同時依法作出海域使用權不予續期行政許可決定,注銷了海域使用權證。在當年12月,麻章區依法拆除位於核心區的嶺頭島三港漁塭非法養殖場,拆除非法養殖場水閘3個、堤壩3處,每處打開缺口15米以上,達到恢複紅樹林生長潮汐環境要求。
到2018年,麻章區繼續與嶺頭島6口魚壇養殖戶簽訂清退管理補償協議,拆除島上養殖設施,破開養殖塘水閘8個、拆除堤壩6處。經過2年治理,島內所有的7口養殖塘全部打開缺口,恢複自然納潮,紅樹林有了正常潮汐生態環境。
同時,保護區通過樹立區碑、公告牌、聯合執法等,明確保護區管轄範圍,加大管護執法和普法宣傳。
而在實驗區,則實行養殖塘協議共管,適度養殖。“保持原有養殖場麵貌,比如不能破壞塘內或周邊的紅樹林擴大養殖麵積等,同時政府部門進行監管。”吳曉東介紹。
從2018年開始,通過與有關鎮政府、村委會等簽訂共管協議,落實生態補償,確保紅樹林正常生長基礎上允許適度養殖,最終分3年完成實驗區4570多公頃養殖塘共管任務,共管期20年。
保護修複帶來多重效益
沿著高橋紅樹林保護區的宣教棧道向深處走去,茂密的紅樹林遮天蔽日,不時聽到鳥叫,灘塗上密密麻麻的洞穴中可見招潮蟹爬動。
“每天巡邏總能發現新動物,認識越來越多樹種,這片樹林特別有生機。”聊著每天看在眼裏的紅樹林,護林員黃磊說。
經過幾年治理,湛江保護區新增紅樹林內生物多樣性持續增長,生態效益日益凸顯。
每年冬季,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都是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根據觀測人員記錄,近年來自然保護區內有多種水鳥在灘塗上覓食,甚至出現了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鳥類。
“這些對環境特別敏感的珍稀水禽的回歸,表明紅樹林生態係統日趨穩定,生態功能正恢複提高。”吳曉東表示。
而在湛江紅樹林保護的過程中,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之凸顯。
“不能坐欄杆,到樹林裏去不能損害樹木、抓鳥……”在高橋紅樹林保護區,護林員謝禮保不厭其煩地提醒遊人,他已經做了5年護林員,“因為身體不便,以前隻能在村裏做做散工,到保護區工作後,收入也穩定了。”
“紅樹林要實現真正的保護還是要讓群眾共建共享,享受到紅利才有長效保護的動力。”吳曉東介紹,在保護區的建設中,吸納當地社區居民參與調查、巡護、造林等工作,實現社區就業。隨著保護區的建成,保護區外的村子也開始發展起餐飲業。在通往高橋紅樹林保護區的道路兩旁,不少農戶開起了“農家樂”。
紅樹林也正成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沃土。去年4月,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通過評審,保護區範圍內2015—2019年期間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注冊為我國首個藍碳碳彙項目。隨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購買了“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截至2020年5月產生的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作為本次藍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該基金會還籌資780餘萬元,用於湛江紅樹林保護、修複以及社區共建等。
“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廣泛認可、權威性高、體係統一的紅樹林碳彙核算技術規範和標準。”湛江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建平介紹,目前正組織研究以紅樹林為重點,構建海洋碳彙的統計核算體係及工作機製,開發建立可複製推廣的紅樹林碳彙核算技術方法學。
隨著紅樹林保護、修複效益的“溢出”,在全麵完成各項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的同時,2021年年底湛江做出建設“紅樹林之城”的決定,統籌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複工作,讓“湛江紅樹林”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