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召開的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於2021年度惠州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
去年空氣質量排名全國重點城市第9位
《報告》提到,2021年,惠州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全市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得到鞏固拓展,獲得省生態環境廳的肯定和表揚,市生態環境局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先進集體”稱號,實現“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良好開局。
空氣環境質量方麵,2021年,惠州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全麵達標,空氣質量排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9位。東江幹流惠州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西枝江水質優良,11個國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達90.9%(優於年度目標18.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麵為0,吉隆河商貿城前斷麵提前達到優良。近岸海域國考點位海水優良(一、二類)麵積比例為100%,各點位富營養等級均為貧營養。全市土壤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國考地下水點位水質均達標,無V類水體。
《報告》指出,2021年,惠州堅持全域係統治水,推動6座新建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新改建管網673公裏。九大水係112條主要一級支流新增優良水體8條,消除劣Ⅴ類水體19條,國考斷麵重點一級支流基本消除劣Ⅴ類,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達“長製久清”。精準控源治氣,深度治理涉VOCs企業14家,整治升級工業爐窯企業25家,順利完成省下達的大氣汙染防治奮戰80天目標任務,保持空氣質量“零超標”。大力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啟動編製惠州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開展二氧化碳達峰排放研究。
臭氧汙染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報告》指出,惠州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雖取得一定成效,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但對比新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要求及人民群眾的期待仍存在不小差距。
空氣質量方麵,雖然惠州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重點城市前列,但對比“十三五”末最優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較大。臭氧汙染未得到根本性解決,PM2.5和臭氧協同控製、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水平有待提高,汙染天氣應急預警應對仍需加強。
水環境質量方麵,全市汙水處理係統仍需不斷完善,農業麵源汙染治理需加強,應對初雨汙染能力有待提高。惠州雖已實現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但配套管網不完善,導致部分區域生活汙水收集率偏低,減排效益未充分發揮。
今年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今年惠州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汙染防治攻堅戰方麵,以臭氧汙染防控為焦點,推進VOCs企業分級管理;持續推進控源截汙,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短板,開展汛期汙染強度檢測分析,強化汛期水環境監管及應急應對,實施淡水河、沙河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修複,深化主要一級支流整治,確保國省考斷麵水質穩定達標;印發實施《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成立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進廣東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示範中心三期、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等項目建設,提升固體廢物處置能力。
全域係統治理方麵,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推進80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完成1個國家級、2個省級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強化陸海汙染協同治理,加快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製,推進範和灣、考洲洋“美麗海灣”建設。開展區域汙染聯防聯治,搶抓“雙區”、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有效落實深莞惠(3+2)汙染聯防聯治製度,合力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建議編製臭氧汙染應急管控清單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進一步加強水汙染防治設施建設和管理,堅持立行立改、突出對標對表,確保對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惠州部分鎮級汙水處理設施長期缺乏管理及未實現廠網一體化運維問題整改到位。進一步加強大氣汙染協同治理,編製臭氧汙染應急管控清單,精準有效應對汙染天氣;抓好建築工地、拆遷工地、線性工程、道路清掃保潔、城市綠化、礦山綜合治理等環節揚塵汙染綜合治理,提升揚塵治理精細化水平。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固廢處理設施建設,加快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建設,切實提升全市醫療廢物安全處置保障能力;加快生活垃圾焚燒廠飛灰無害化處理項目的建設,盡快提高飛灰無害化處置保障能力。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