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部門動態

今年以來全省累計建成碧道超800公裏 生態文明建設跑出“加速度” 用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時間 : 2022-06-21 08:37:1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今年,“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守住綠水青山”被列入全省十件民生實事中,具體任務包括碧道建設、水源林建設、為企業提供環保政策宣講服務等。據相關部門消息,目前各項任務已完成階段性目標,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正加快推進。

  碧道成市民親水打卡地

  走進肇慶市江濱堤景福段碧道,連片蘆葦蕩隨風搖曳,人們在河邊的一片人造沙灘上休閑遊玩,一邊欣賞西江美景。

  “看著這樣的美景,作為肇慶市民我感到非常驕傲。”肇慶西江民間河長卓越說,河長製讓肇慶的水環境治理逐年改善。當地因地製宜,結合“山湖城江峽草木”等各式景觀,建成的240公裏高質量碧道成為新的城市名片。同時,當地將碧道建設與鄉村振興、全域旅遊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激發出新活力。

  近年來,廣東持續全麵推行河長製、加強萬裏碧道建設,抓好河流保護和生態修複。其中,碧道建設被列入今年十件民生實事中,今年以來截至5月底,全省累計建成碧道超過800公裏。

  同時,省財政對2020、2021年度萬裏碧道建設成效明顯的24個縣(市、區、鎮)進行激勵,共計獎勵2億元。各地還充分挖掘碧道經濟潛力,推動“碧道+水經濟”發展。

  在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也正讓人居環境日益改善。“現在做了雨汙分流,這根汙水管統一收集洗漱、廁所等的汙水,再排入不遠處的汙水處理裝置中。”在廣州增城小樓鎮鄧山村,村民梁定美介紹,現在房前屋後變得整潔幹淨多了。

  今年,按省十件民生實事部署,廣東將“新增1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全省農村汙水治理率達到50%以上”。截至5月底,納入民生實事的1000個自然村中,已經動工406個,完成292個。

  建成78萬畝水源林涵養水土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廣東堅持每月兩次調度造林進度,在春季造林初期,進行實地調研和檢查指導,到後期定人定點督導,並在年中對春季造林和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進展進行再督導。

  在水源林保護和造林中,各地提前做好作業設計的編製、審批,科學進行清理備耕、打穴施肥、苗木栽植,通過多方麵協調發力,不誤林時。水源林建設還需激發主體活力。廣東結合桉樹純林改造和發病純鬆林更新等重點工程推進水源林建設,推行“先造後補”造林模式,開展桉樹改造生態補償,引入民間資本先行投入造林,提升林業生態建設成效。

  多項措施下,廣東沿江沿海地區已初步建成防護林體係框架,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功能日益增強。

  當前,廣東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啟動實施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其中2022年建設任務101萬畝,截至6月中旬,已完成本年度建設任務78萬畝。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今年的民生實事中還提到,要推進礦山石場治理複綠,完成礦山石場治理複綠3000畝以上,推動礦山生態環境改善。

  技術服務惠及約3000家企業

  “目前臭氧是首要空氣汙染物,針對生成臭氧的前體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主流的治理方法是吸附和燃燒技術,具體又可以選擇這些工藝。”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葉代啟介紹。今年3月底,第一場“送法規、送技術”服務在廣州舉行,為企業在治理VOCs及固體廢棄物處置方麵,及時提供政策法規和相關技術的講解。

  今年,省民生實事明確任務,全省要開展10場以上環保專題宣講活動,為1000家以上企業提供環保政策法規服務等。截至目前,2022年度“送法規、送技術”服務企業項目已舉辦4期專題宣講活動,為電鍍、水產養殖等行業共約3000家企業提供線上、線下的服務。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下半年,宣講服務將繼續圍繞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主題開展,重點針對石材、家具、製鞋、製藥等行業。並將建立長期服務機製,組織專家團隊上門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存在的環保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