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部門動態

我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廣東

時間 : 2022-02-28 09:14:44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廣東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奮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2020年,廣東高質量完成全部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各項攻堅硬任務,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結果獲評“優秀”等級。2021年,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新突破,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我省的山川河流、藍天綠地上演了一場“易容術”“變形記”:空氣日益清新、河流重煥生機、土壤汙染風險可控……

  凝聚合力 破“九龍治水”

  一條小河從村間淌過彙入練江,岸邊綠植蔥鬱,農家小院倒映水中,汕頭隴田鎮東華村別有一番水鄉韻味。“水不臭,空氣也好,現在我們這裏已經是‘網紅村’。”村民翁育文習慣沿河散步。很難想象,數年前這裏的河水因垃圾、汙水直排發黑發臭。

  廣東是經濟大省,在發展領先一步的同時,也麵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新舊生態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近年來,廣東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1+1+9”工作部署統籌推進。

  統籌部署,眾誌成城。廣東全麵實施河長製、湖長製,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省第一總河長、省總河長,並擔任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第一總指揮、總指揮,掛點督戰汙染最重的茅洲河、練江,帶動全省形成眾誌成城的攻堅態勢。同時,全省各地五級河(段)長廣布各地市、縣區,橫跨多個職能部門,破解“九龍治水”難題。

  創新治理,跨市協調。環境問題往往涉及多地,廣東探索跨市協調,以治水為例,建立“流域+區域”跨市治理合作機製,協調解決流域城市間上下遊、左右岸問題。多地也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統一調度,全力破解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劃、不同層級和不同單位之間調度不暢、多頭管理的難題。

  完善製度,塑造格局。廣東成立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零容忍”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生態損害賠償、汙染舉報重獎等一係列長效機製不斷健全,政府、企業、群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形成。

  到2021年年底,全省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凸顯,大氣6項主要汙染物指標連續7年全麵達標,水環境質量連續3年穩步提升,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率89.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麵積比例達到90.2%。

  精細治理 現藍天白雲

  近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今年1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惠州、深圳、珠海、肇慶、廣州5市在全國168個城市中位列前20名,“廣東藍”已成常態。

  得益於早發現、早研究、早部署,廣東大氣治理在全國率先轉向“以臭氧汙染防控為重點、臭氧和PM2.5協同控製”的新目標,在精準、科學、依法治汙上探索出新路子。

  調整結構,源頭減汙。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較2015年提高4.4%。優化交通運輸,全省公交電動化率達97.8%,珠三角公交車全麵實現電動化。同時,淘汰落後產能,整治“散亂汙”企業超10萬家,強化成品油質量監督,677條建築陶瓷生產線改用天然氣。

  精準攻堅,科學治汙。各地市因地製宜治理PM2.5:佛山在全國首創黑煙車限行抓拍扣分處罰,全市全天24小時禁行黑煙車;廣州“壯士斷腕”,關停廣州發電廠、旺隆電廠等多台燃煤發電機組,提前完成3年減煤任務。

  針對臭氧汙染,廣東創新“監督指導+專家幫扶”機製,邀請省內外有關科研單位組建省大氣汙染防治“硬任務”攻關攻堅中心,並統籌協調多家科研單位團隊駐點,對口幫扶重點地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對全省5583家重點監管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生成臭氧的前體物)整治。

  多種戰法助秀水長流

  汙染防治攻堅戰打響之初,廣東仍麵臨9個劣Ⅴ類國考斷麵的嚴峻形勢。在各個治汙攻堅戰場,掛圖作戰、係統治理、“大兵團”作戰、“繡花功夫”精細治理等多種“治水戰法”逐漸形成。

  汙水處理設施缺口大、配套管網欠缺是多地麵臨的難題,短時內如何補上這些短板?

  “大兵團”作戰,超常規推動設施完善。全省多部門、國企成治水“主力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一大批環保工程迅速鋪開。

  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為治水讓路”的決心補齊治汙設施,高峰期一線施工人員達1萬多人、施工作業麵1200多個,東莞段最高峰2400多人、施工作業麵360個。而在練江,汕頭段治水攻堅高峰期,流域內一線施工人員達9000多人,管網施工每天平均推進近6公裏。

  雨汙分流管等支次管道如人體的毛細血管。要做好雨汙分流,需深入社區、鎮村下“繡花功夫”。

  “最開始搞不懂是在做什麼,看到門前路麵被挖爛了也很生氣,後來村裏廣播經常介紹雨汙分流,村幹部也到家裏耐心解釋,當效果呈現後,我就認同他們了。”練江流域的穀饒鎮溪美村村民張茸葉說,經過改造,洗碗、洗衣等生活汙水都流進專門的排汙管。

  而在茅洲河流域,深圳實施“排水管理進小區”“物業管理進河道”,細致疏通排水管網最後100米;東莞將流域分成數百個排水地塊,逐棟逐戶推進雨汙分流。

  這樣的設施建設、精細治理在全省多條河流進行,汙水應收盡收讓治水取得轉折性成效。2020年底,茅洲河共和村、練江海門橋閘、廣佛跨界河鴉崗斷麵、石馬河旗嶺斷麵等9個劣V類國考斷麵全部清零並繼續保持。同時,列入國家整治清單的527個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農村汙水也加速治理,2021年全省超額完成民生實事任務,超過7000個自然村新增開展治理。

  算清生態賬促綠色發展

  走進潮南區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的汕頭市豐誠織染有限公司,車間寬敞明亮,布匹有序進入染缸。“以前生產環境髒亂、味道大,還總擔心汙水排放不達標。”公司負責人鍾進豐說,以入園為契機,公司順勢改進生產線和汙水排放布局,園區統一收集處理汙水,“不再擔心環保罰款,月產量相比之前也增長不少。”

  由於入園企業升級改造,汙染減少、效率提升,園區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園區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示範園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算清了生態賬,也算好了經濟賬。

  多地在治汙過程中,逐步轉變思路,以汙染防治為契機,推動市場主體轉型和地方產業升級,實現了綠色和發展雙贏。

  茅洲河經過治理後,初步測算,深圳段僅釋放土地價值就超1000億元。隨著碧道建設縱深推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相繼在兩岸入駐,更多科創與孵化平台落地紮根。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東莞華陽湖,通過關停周邊重汙染化工、造紙企業,昔日的黑臭河變身生態景點,引來多個重大項目投資。

  算清了生態賬,也算好了民生賬。

  廣東守住土壤汙染環境風險底線,穩步推進係統防治,全麵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受汙染耕地100%措施到位,2000多個建設用地地塊納入監管。

  垃圾分類成為新風尚,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危廢處置能力超850萬噸/年,基本滿足全省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廢物100%安全無害化處置……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轉化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佛山、汕尾、東莞獲評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並被授牌表彰,深圳大鵬新區、梅州梅縣區被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至此,全省25個市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5個區縣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南嶺蔥鬱,珠江浩蕩,一幅碧水藍天的美麗新畫卷正在廣東徐徐展開。轉入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新階段,廣東將以實現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加快構建與“一核一帶一區”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