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部門動態

廣東新高考和強基計劃政策研討活動探討拔尖人才選拔培養模式

時間 : 2020-12-21 08:50:09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17日至18日,由省教育考試院主辦,星海音樂學院、省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承辦的廣東新高考和強基計劃政策研討活動在廣州大學城舉行。來自全國“強基計劃”36所試點高校的專家學者、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我省部分高中相關負責人等110多人參加了研討。

  “希望省教育考試院搭台,高校、高中共同唱戲的研討形式,能讓廣大考生和家長真切受益。”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歐陽謙在致辭中表示,2021年是廣東高考綜合改革真正落地的元年,希望強基計劃高校代表和省內各重點中學負責人能用好這次研討機會,為廣東高考改革建言獻策、把脈開方。

  探索拔尖人才選拔培養模式

  在上午的主題發言環節中,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招生工作負責人,分別就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模式及新高考改革相關話題作了分享。

  廣東實驗中學、廣州市執信中學和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的學校負責人分別作主題發言,探討新高考下的育人模式改革,討論如何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

  今年1月13日,教育部決定在36所高校開展強基計劃,即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主要為了選拔培養有誌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研討活動中,首年實施的強基計劃成為焦點議題。

  “強基計劃不能成為高分考生的‘備胎’選擇,也不應成為低分考生的‘捷徑’。”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兼招生工作處處長王福認為,強基計劃的目標是遴選出願意鑽研基礎學科,甘於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學生。他介紹,武漢大學的強基計劃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希望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調學生有誌向、有興趣、有天賦;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強調招生與人才培養一體化;綜合考慮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全麵發展。

  “納入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10個學科都是A+學科,我們拿出了最好的家底。”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喆認為,強基計劃強調的是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加強原始創新和突破,這是全國上下的高度共識。他介紹,北大為強基計劃本科生提供“基礎學科+多元選擇”的培養體係、“本專業+雙學位”的培養方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大三學年結束後,強基計劃本科生可申請提前進入銜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為攻讀相關的碩士、博士學位打好基礎。

  除強基計劃外,一批國內高校也在探索多種多樣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去年,中大強基計劃9個學科共招收了150名學生。”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羅晶表示,中大堅持“五個融合”促進一流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她介紹,中大的物理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曆史學4個基礎學科於今年入選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已經遴選了62名優秀學生開展重點培養。

  同濟大學探索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新生第一年不到任何一個專業學院,而是在新生院的9個學堂中開展寬口徑的學習,完成第一年學業後才安排學生確認主修專業。針對優秀人才,該校還設置有基礎學科拔尖班、榮譽計劃等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係。

  聚焦新高考改革下的學段銜接

  我省新高考改革後的首批高一學生於2018年秋季入學,將於2021年參加高考。這場綜合性改革如何平穩過渡、將取得什麼樣的效果,成為考生、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共同的關注點。

  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主任趙紅茹認為,新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合理成才,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關鍵在於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可能性。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做好高中和高校間的學段銜接。”

  新高考改革下,首選物理科還是曆史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填報專業時的可選擇範圍,這成為研討活動中的熱門話題。在武漢大學公布的2021年擬在粵招生專業中,有31個專業首選物理、7個專業首選曆史,首選物理或曆史的則有12個。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有的學生到填報高考誌願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職業規劃或者興趣點是什麼。這是對人才的最大浪費。”廣州市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說,“如果說學生和專業的關係是一段婚姻,那麼‘包辦婚姻’是肯定不會幸福的,雙方一定要有更多的接觸。這就凸顯了高中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浩介紹,為了做好高校與高中間的人才培養模式銜接,該校探索開展創新訓練項目,通過項目牽引、資源融合、課程共建,實現高校與高中之間共享導師,共建平台與實踐基地,實現對學生的聯合培養和聯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