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從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高度,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進行安排部署,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和旅遊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文旅活動和消費全麵恢複的重要一年。廣東文化和旅遊係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黨建引領、思想先行,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錨定“精品立省、改革引領、服務提質、融合增效”的工作思路,著力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奮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省,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積極貢獻。
一、在文藝創作展演上出實招,高水平打造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精品力作
精雕細琢抓好作品創作。實施黨的二十大專題創作計劃和新時代廣東美術創作工程,在找準選題、選好主創團隊上下功夫,在題材、內容、形式、平台、渠道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省屬文藝院團重點創作推出粵劇《九齡開山》、話劇《羊城·暗哨》、舞劇《萬家燈火》《山海芳蹤》、音樂劇《雄獅少年》、交響樂《灣區之光》、民族管弦樂《絲竹管弦再和鳴》等劇目,地方文藝院團如潮劇院、漢劇院等推出特色精品力作。
精心組織抓好展演活動。辦好中國設計大展暨公共藝術專題展、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粵美鄉村文化新舞台”、首屆廣州設計三年展等省市重點活動,支持舞劇《沙灣往事》、話劇《深海》等精品劇目持續在全國巡演。開展全省文藝院團進景區演出千場精品劇節目,在景區、酒店等推出短小精悍的藝術作品,豐富休閑體驗業態。打造“雲劇廣東”“廣東美術雲展覽”線上展演平台,推出60場線上展播劇目、12名舞台名家新秀專訪和100個精品美術展覽。整合粵港澳現有粵劇交流品牌活動,推動設立“中國粵劇節”。
精耕細作抓好政策扶持。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進“一團一策”“一團一場”建設,成立廣東省劇目策劃中心、廣東省(大灣區)劇院聯盟,形成“以創作帶演出、以演出促創作”的良性循環。加強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建設,推出一批“粵舞台”並進行授牌,支持廣州等地摸排、改造升級一批老劇場、老戲院、老影院等項目,推動內容、空間布置和放映設備等不斷“上新”,讓“老空間”釋放“新活力”、閑置空間變身特色陣地,逐步打造廣東特色的演藝集聚區。大力推動地方劇院新建和改擴建,滿足歌舞劇等高水平演出標準。用好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資金、項目涵養資金,加強對重點精品項目、青年創作項目的扶持。著力打造“全、精、尖”文藝人才隊伍,按照“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思路,以簽約、合作、駐場等方式,重點做好一批全國知名藝術總監、編劇、導演、指揮等優秀藝術人才的引進工作,讓廣東文藝的精品更多、平台更廣、魅力更足。
二、在深化嶺南文化“雙創”工程上出實績,高水平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體係
加強嶺南特色考古和文物保護利用。推動廣東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對早期嶺南探源、水下文物保護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文物事業發展的“一攬子”支持。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開展雲浮鬱南磨刀山遺址、清遠英德岩山寨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爭取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打造“南海Ⅰ號”世界級考古品牌,啟動“南澳Ⅱ號”沉船遺址考古發掘,理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和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管理體製,統籌推進管理機構建設,支持海陵島打造成為集遊樂、教育、科普、休閑、度假等於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和國際旅遊島。開展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推進筆架山潮州窯遺址等3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申報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加快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標本館、廣東省陶瓷考古標本庫房。實施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擦亮“問脈南粵”“文物看灣區”等文物傳播品牌,推出文物遊徑地圖,提升古籍保護利用水平。
推進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廣東博物館改革發展計劃,出台創建方案、完善標準體係、開展自評互評、明確工作重點,支持廣東省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開展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對遴選後的44家博物館實行“一館一策”,推動等級提升。做好國家改革試點,率先編製《全國博物館節能減排工作指南》,支持深圳率先推進全國國有博物館資產所有權、藏品歸屬權和場館運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實施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加強嶺南特色藏品和當代物證征集,重點培育2個展覽爭創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建成全省博物館藏品數據庫。打造“四個一批”博物館教育項目,向基層推出200場以上普惠式展覽,辦好“5·18國際博物館日”、“驛路同遊”博物館研學、“南粵鑒真公益行”等活動,加強媒體合作、三方互動,切實提升活動影響力。
深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公布廣東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開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風險評估,完成全省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統籌規劃革命文物片區保護利用。舉辦慶祝中共三大召開100周年、慶祝東江縱隊成立80周年、“粵遊粵紅”旅遊季等係列活動,推出一部紅色旅遊宣傳片、一本紅色革命文物圖鑒、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十大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案例。加快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建設,推動鴉片戰爭海防遺址保護利用。
推動非遺活態傳承。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加強金字塔型傳承梯隊建設,提前做大市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基數,積極探索傳承群體的認定。指導潮州市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公布7家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驗收結果,高水平做好廣東非遺館的展陳設計和布展工作。辦好非遺品牌大會、粵港澳非遺交流大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非遺直播家鄉年等活動,積極開展凸顯本地特色、形式豐富多樣的非遺展演和民俗活動,擦亮嶺南非遺品牌。
三、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上謀實策,高水平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
一是聚力補齊公共文化陣地短板。摸排設施短板,多措並舉采取新建、改擴建、置換、租用等形式,持續提升設施硬件水平,落實好公共文化屬地建設主體責任。二是聚力推進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高水平做好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展陳設計,切實建成“國際知名、亞洲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化文化博覽群體。加快建設廣東粵劇文化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等重大文化場館,做好全省72個重點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遴選一批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持續加強“粵書吧”“粵文坊”等城鄉文化“微地標”建設。三是聚力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水平。優化全省數字文化平台、資源內容和終端渠道,建立全省地方特色數字資源總庫,推出廣東文旅新版App,提供一批數字展覽、活動直播、精品劇目等線上產品。推進智慧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和數字文化館、國家公共文化雲項目建設,打造覆蓋省市縣三級且互通互認的“粵讀通”服務體係。四是聚力加強旅遊公共服務建設。啟動全省旅遊廁所質量提升工程(2023~2025年),分階段開展等級評定,推出一批智慧化、生態環保的示範性旅遊廁所。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景點的銜接,打造一批旅遊風景道示範路段,推動將3A級以上旅遊景區的標識納入道路交通標誌範圍。推進旅遊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強適應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旅遊設施便利化建設。
四、在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上興實業,高水平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加快複蘇和高質量發展
一是抓項目。充分發揮重點項目對擴投資、促消費、穩增長的牽引作用,抓好54個省級重點文化旅遊項目,以及全省180個涉旅項目建設。加強招商引資,在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上持續發力,擴大文化和旅遊領域投資投產規模,錨定“簽約率、開工率、投產率、達產率”的重要指標做好進度安排,做到滾動謀劃一批、儲備一批、推進一批,打造一批標誌性成果,為文旅產業發展再引源頭活水。
二是抓平台。實施園區提質增效工程,推動2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和45家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提質升級,加快打造100家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新增6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發揮優質文旅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推動重點文旅集團做大做強。
三是抓產品。舉辦全省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推動創建5A級旅遊景區、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新增不少於50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和旅遊休閑街區。圍繞“粵遊四季”旅遊主題,貫穿全年舉辦百萬自駕車遊客進鄉村、百萬中小學生進景區等係列推廣活動。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持續打造鄉村旅遊、生態旅遊、濱海旅遊、內河旅遊風光帶,建設國際一流的溫泉康養示範區、海島度假區和森林旅遊示範基地,推動全域旅遊示範縣(市、區)、文旅特色鎮村一體化發展,整合打造一批鄉村旅遊集聚區。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深化文旅賦能城市更新、文創賦能鄉村振興,推出一批工業、科技、體育旅遊等示範項目,辦好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打造一批鄉村文創工坊。
四是抓消費。從供需兩端發力推動文旅消費升級,持續開展廣東促文旅消費及重點展會節慶活動,推出5家以上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動6個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積極創建示範城市,擦亮“粵夜粵美”文旅夜經濟品牌。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壯大數字創意、線上演播、數字文化裝備、智慧景區等數字文旅,培育一批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示範項目,促進線上線下文旅消費持續增長。
五、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上求實效,高水平塑造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品牌形象
“引客入粵”打造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抓實抓細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和87條具體措施,結合廣東省“黃金內灣”建設,打造提升廣州塔、港珠澳大橋等一批地標景點,豐富“一程多站”旅遊產品和線路,讓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煥發蓬勃生機。積極發展跨境團隊遊,推動出台“引客入粵”政策包,加強大灣區文旅整體宣傳推介,共同拍攝大灣區文旅宣傳片,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領略科技之光、文明之光、時尚之光。
“連心架橋”深化文旅交流合作。召開粵港澳文化合作第21次會議、旅遊推廣機構第83次會議,辦好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品牌活動,支持橫琴、前海和南沙試點開展港澳籍導遊備案執業工作。打造對外文旅交流品牌,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籌辦冼星海—拜卡達莫夫音樂會和新加坡“茶和天下”交流活動,支持珠海辦好中國國際馬戲節、梅州辦好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統籌推進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
“借勢借力”擦亮文旅品牌形象。完善宣傳矩陣,更新廣東文旅形象標識、宣傳口號和宣傳片,積極開拓新媒體平台,與中國駐外旅遊辦事處、文化中心等聯手策劃並開展海外推廣,綜合運用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宣傳推介會等,讓廣東乃至大灣區文旅品牌名揚天下、享譽全球。
六、在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上做實事,高水平推進文化和旅遊領域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升行業服務質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落實依法行政和普法宣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標準體係建設,製定玻璃棧道建設維護、溫泉康養旅遊示範基地質量規範等標準,積極培育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開展星級飯店、等級民宿、等級旅行社評定和導遊研培提升行動,加強國家級和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建設,做好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
加強文化和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紮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強化節假日和重要節點執法保障。深入開展文娛、旅遊、文物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工作,加大案件查辦督辦力度,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執法協作機製,嚴厲打擊製假造假、哄抬物價、缺斤少兩等違法行為,完善新業態監管。加強執法隊伍能力素質建設,全麵提升行政執法規範化、法治化水平。
守好意識形態和安全生產底線。嚴格落實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原則,強化對各類文旅陣地和活動的動態監管與分析研判,抓早抓小、主動應對,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持續織密安全網,嚴格做好重點領域和重要節點的安全監管,強化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建成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綜合監管服務平台和應急指揮中心,健全全省文旅應急指揮體係,嚴防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摘自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奮力推進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省建設》。文章內容有所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