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向未來,建議發揮比較優勢,聚焦縣域振興、產業共建、協同創新和開放合作,實施超常規政策,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
一、集中全力推進縣域振興發展,走深走實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一是高水平推進縣域差異化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縣域經濟,牢牢抓住“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大機遇,支持四會市、台山市、博羅縣、梅縣區、東源縣、海豐縣、陽春市、新興縣、佛岡縣、饒平縣等縣(市、區)打造大型產業集聚區、高新園區、產業園,著力構建“1主N特”產業體係,推進企業集聚和工農產品供銷對接。深化縣域經濟對口幫扶機製,通過園區共建、項目合作、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方式,促進珠三角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向粵東粵西粵北縣域流動。支持縣城開展改造提升,統籌利用好國家預算內投資、縣城新型城鎮化專項企業債券等各類資金,致力於老化管網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垃圾汙水處理體係建設和充換電設施建設等。
二是想方設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麵,深入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通過工藝改進、功能創新、藝術植入、文化融入等手段,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外在品相和內在品質;借鑒桂林羅漢果大健康產業發展經驗,引導專業機構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研發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益。另一方麵,引導新生代農民向鎮村流動。因地製宜打造潮汕平原精細農業產業群、粵西熱帶農業產業群、粵北山地生態農業產業群和沿海藍色農業產業群,帶動周邊勞動力就近就業,吸引新生代農民在鄉村幹事創業,增加工資性、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
三是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共享。加大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統籌推進縣中辦學質量的提升,開展縣中托管幫扶工作,實施欠發達地區縣中校長教師專項培訓計劃。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推進珠三角大型綜合醫院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設施建設,支持縣(市、區)和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為欠發達地區培育醫療專業技術人才。補齊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短板,建設一批數字農村,推動廣東省內信息技術企業加大5G、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免費開放公共信息資源,讓城鄉共享數字技術發展的紅利。
二、促進全域產業共建創新協同,增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創新推進跨區域產業共建。一方麵,攜手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平台。鼓勵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等城市在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謀劃建立“飛地”產業園,探索“一對多”“一對片”產業共建,努力引入先進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項目,針對發展成效明顯的合作園區給予用地指標支持。另一方麵,積極引導企業有序遷移。針對珠三角內由於發展戰略或生產運營成本等需要外遷部分業務的企業,引導其向清遠、河源、梅州、汕尾、韶關等城市遷移,鼓勵企業在遷入地新設分公司、產品線或生產製造基地,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關係。
二是強化招商引資深度合作。一方麵,共建國資國企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國企與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聯合成立實體性的開發運營主體,圍繞招商引資、產業導入、科技創新、基建建設進行深入對接,鼓勵有實力的省屬、市屬、區屬國企到欠發達地區投資新建項目。另一方麵,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動。共享招商信息資源,鼓勵城市間按需聯合開展招商推介會、投資洽談會、產業對接會,推動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市場主體到珠三角開展項目路演活動,支持廣深佛莞珠等珠三角城市組織市內企業到其他城市考察投資環境。
三是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協作。一方麵,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鼓勵欠發達城市通過設置園中園、租賃辦公樓宇、建設孵化器等方式,在發達城市打造“人才科創飛地”“飛地研發中心”“異地孵化中心”等載體,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另一方麵,促進創新要素開放共享。放寬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限製,支持幫扶地市與被幫扶地市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鼓勵城市之間探索建設專利池、基金池,通過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三、深化內外高水平開放聯動,健全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製
一是深入推進省內省外聯動發展。一方麵,健全城市之間交流協作機製。進一步暢通交通聯係,支持珠三角城市攜手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聯合組織係列投資促進活動。鼓勵廣佛、深莞在全國率先實現教育、醫療、就業、生態同城化建設,促進省內城市科技、人才、文化、社會治理等合作機製“軟聯通”。另一方麵,激發跨省聯動合作動力。強化與周邊省份的溝通協作,探索在粵、閩、贛三省交界區域試點共建省際經濟合作區,建立更加緊密有效的利益機製;共同謀劃建設南中國濱海文化休閑旅遊帶,促進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
二是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麵,推動重要平台創新發展。發揮廣東深度鏈接國內外市場的優勢,依托中新知識城、廣州臨空經濟區、東莞鬆山湖、中韓(惠州)產業園、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湛江經開區等重要經濟功能區,引導外商投資發展新興產業,支持外企在珠三角設立總部機構,培育外資利用新優勢。另一方麵,服務經貿往來辦好高能級展會。支持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在珠三角舉辦產業推介會、招商引資會,帶動企業出海開拓市場、搶抓訂單。積極主動擴大進口,支持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汕頭、湛江等城市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進口基地和國際集散樞紐。
四、實施更大幅度政策支持,形成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合力
一是推出超常規大力度政策措施。一方麵,爭取“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設政策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外溢。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要在短期內取得較大進展,亟須添一把“政策火”,建議向中央爭取把“雙區”和三大平台的有關政策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外溢延伸,實施新時期“一縣一策”支持政策,加大財政資金傾斜力度。另一方麵,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將用地用海、能耗、電力、排放、人才和勞動力等指標優先向粵東粵西粵北的開發區、產業園區配置,爭取省對老區蘇區、共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科技創新等重點項目進行單列。加大對產業轉移主平台建設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針對外遷至欠發達城市的企業給予更大力度的融資支持,鼓勵遷移主體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二是激發體製機製新活力。完善幹部評價考核機製,優化完善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考核指標,強化生態保護成效與績效掛鉤,並將考核結果運用在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上;對到欠發達城市開展對口幫扶且考核排名靠前的幹部予以提拔重用,充分調動幹部的積極性。健全容錯糾錯機製和澄清保護機製,聚焦本地區的重點改革領域、重點突破環節,健全幹部容錯糾錯實施細則,明確糾錯容錯範圍,改革紀檢審計幹部考核方式,為敢於擔當的幹部“雙向減壓鬆綁”,讓敢於善於改革創新的黨政機關人才無後顧之憂。
(摘自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執筆人:李誌堅、張麗娟、葉茂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