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遊工作必須認清時與勢,“致廣大而盡精微”,堅持既登高望遠、胸懷大局,又落細落實、積微成著,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深刻把握百年變局正在加速演進的世界大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偉業中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文化力量。百年奮鬥鑄就百年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了我國向著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又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力量“東升西降”,兩種意識形態、兩種價值觀念、兩種社會製度之間的較量必將更加激烈。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閉幕式成功舉辦,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盛會,也成為彰顯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由廣州美術學院團隊設計的“冰墩墩”成為蜚聲國際、“一墩難求”的吉祥物,架起了跨國界的溝通橋梁,充分說明文創產品、文化IP的增值效應和力量巨大。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點,下一步要增強政治責任感,發揮文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功能,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用文化的內容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用文化的方式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進步與發展、讓全球看到廣東的底蘊與特色,利用旅遊的渠道和傳播優勢,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深刻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國家大局,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光榮使命中書寫廣東答卷、做出廣東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要求廣東努力交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份好的答卷。黨中央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建成文化強國,彰顯了文化的先導性作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據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21年國內旅遊人數32.46億人次、同比增長12.8%,國內旅遊收入2.92萬億元、同比增長31.0%。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3242元、同比增長32.7%,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超過10%。這都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改善文化和旅遊生活的願望日益強烈。國家14部委2022年2月18日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複發展的若幹政策》,為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消費增長和產業創新注入堅定信心。廣東擁有嶺南文化深沉豐厚、文化事業基礎堅實、文化和旅遊產業實力雄厚、文化科技全國領先、居民消費潛力巨大等優勢條件,下一步要增強曆史使命感,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打造更多國際一流的廣東品牌、廣東名片、廣東案例、廣東樣本,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廣東力量。
深刻把握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全省定位,在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和旅遊強省的戰略部署中塑造文化優勢、實現文化引領。在廣東省委召開的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上,李希書記特別強調,對廣東來說,能夠實現從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省向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全球重要製造業基地的曆史性跨越,得益於這裏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孕育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提供了文化土壤;經濟競爭不僅是產業、企業、產品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優勢與經濟優勢相輔相成,廣東要打造經濟強省就必須塑造文化優勢;以文化強省建設助推高質量發展,不斷塑造新的文化優勢、經濟優勢。大會提出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主旋律弘揚、文明質量提升、高品質文化供給、嶺南文化“雙創”、對外傳播等“六大工程”。從省委全會多次提出的“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到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提出的“為廣東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文化引領”,這是省委、省政府對文化和旅遊工作寄予的更大期盼、更高要求。下一步要增強現實緊迫感,以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的導向落實“六大工程”,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大的力度為廣東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引領。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踏上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全省文化和旅遊係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奮力將文化和旅遊業打造成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努力塑造新時代新的文化優勢,以文化優勢引領經濟優勢,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遊強省,為廣東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做出積極貢獻。本報告建議重點推進以下七方麵工作。
(一)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更嚴要求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落實第一議題學習製度,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鞏固拓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果。實施主旋律弘揚工程,精心組織優秀作品的展演、展示、展播活動,策劃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黨史文獻等陳列展覽,結合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宣傳和貫徹,利用公共文化機構、旅遊景區景點等陣地全方位做好宣傳闡釋。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壓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推進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和模範機關創建,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巡視、審計的整改落實台賬,堅決做好“後半篇文章”。持續正風肅紀反腐,馳而不息糾治“四風”樹新風。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於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部署要求,豐富廉潔文化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營造和弘揚崇尚廉潔、抵製腐敗的良好風尚。
(二)大力推動文藝創作生產繁榮發展,以更多精品彰顯新時代廣東文藝新氣象
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一主線,開展新時代現實題材、曆史題材、紅色題材等選題創作,實施廣東音樂新經典等工程,加強基層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和打磨提升,努力打造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嶺南特色的扛鼎之作。組織《深海》《紅頭巾》等重要作品在全國巡演、全省分批展演,做好劇目選拔等工作,積極參評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等全國藝術活動,充分展示廣東文藝風采。加快出台《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國有文藝院團保障體係。廣泛開展文藝惠民巡演,精心辦好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廣東現代舞周、廣州三年展、廣東戲劇文學獎評選等活動,加快數字美術館等藝術數字化建設,讓藝術惠及更多群眾。
(三)積極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更好品質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開展國家級、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示範區複核和市、縣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情況專項治理,組織做好全國第七次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和第二次全省美術館評估定級,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活力和效能。加快“三館合一”、廣東粵劇文化中心等標誌性文化工程建設,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等服務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有條件的市可以率先建設非遺館、美術館和公共劇場“新三館”。落實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智慧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等項目建設。拓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夜間開放,推進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等文化服務,舉辦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少兒藝術)、“同飲一江水”勞動者歌唱大賽等群眾文化活動,組織作品參加第十九屆“群星獎”評選活動,豐富文化和旅遊誌願服務。
(四)持續推進嶺南文化“雙創”工程,以更大力度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利用
加大文物保護利用力度,落實《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麵加強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等精神,編製《廣東省文物保護空間規劃》《廣東省加強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方案》《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劃定辦法》,逐步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水下文物保護區,支持東莞、揭陽等積極創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報請省政府審核公布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開展第二屆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推介,讓更多具有鮮明辨識度的文化資源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實施廣東省“一十百千”博物館發展計劃,加快出台《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推介一批“廣東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和“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辦好“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和“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廣東展區),推動廣州、深圳、佛山、梅州、東莞、潮州等地“博物館之城”建設。加強嶺南特色考古和古籍文獻建設,籌備全省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會議,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意見》,持續做好英德青塘遺址等項目考古發掘研究,加快打造“南海Ⅰ號”世界級考古品牌,支持陽江建設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加強古籍、地方文獻保護,開展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複核,評審第三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推進古籍數字化建設。深化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開展第二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核定和第一批革命文物安全風險評估工作,舉辦“走讀廣東粵遊粵紅”“紅動古道綠動鄉村”“紅心向黨———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革命故事會”等一係列活動,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線粵東段)、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評定一批省級紅色旅遊名鎮。完善非遺保護體係,出台落實《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報請省政府審核公布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做好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加強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評估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並實施動態管理。建設一批省級以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聯合推進非遺工坊建設,辦好粵港澳非遺交流大會、文化與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打造更多的“國潮”文化品牌。
(五)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更高標準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地、文化創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範地
完善產業支持政策,持續舉辦產業投融資對接會,推廣應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進各項紓困惠企政策落地落實。結合實際指導創建市級和縣級文化產業園區,通過“築巢引鳳”、資源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強,著力打造百億級和千億級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加快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地,鼓勵企業線上與線下融合創新,加強數字裝備的集聚研發,推動國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等建設,壯大一批線上演播、智慧劇場和沉浸式體驗等項目,推動文化和旅遊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建設文化創意新高地,完善文創IP運營、原創設計轉化、製造生產等文創產業鏈,辦好中國(東莞)漫博會等品牌活動。推動市場消費升級,評選首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成為示範城市,積極擴大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濱海旅遊、工業旅遊、文博旅遊等業態的消費需求。持續落實《廣東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組織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等評選推薦,認定第五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開展旅遊資源普查推廣,推薦申報全國特品級旅遊資源名單,串珠成鏈打造一批省級曆史、紅色、生態等人文廊道,評定一批特色村鎮、精品線路、驛道鄉村酒店,不斷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
(六)加強文化和旅遊對外交流推廣,以更實舉措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相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上具有文化、科技、時尚三大特色和優勢。要對標世界一流,打造展示灣區現代都市文明、呈現文化交融特色、綻放科技創新魅力的旅遊目的地。打造世界級景區景點、精品線路和品牌活動,支持推動港珠澳大橋、開平碉樓與村落、韶關丹霞山、“南海Ⅰ號”和“三館合一”等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文化和旅遊地標、名片。推動灣區城市串珠成鏈,建設“一程多站”旅遊精品線路,打造展現現代灣區風貌的旅遊“金項鏈”,不斷擦亮中國(深圳)文博會、廣東旅博會、廣州文交會、中國國際馬戲節等展會、節慶品牌。培育世界級知名企業、發展平台和設施服務,支持各地打造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國際知名文化和旅遊企業,加強文化和旅遊服務的“硬件”“軟件”建設,配套發展高品質的現代化酒店,完善國際化解說和標識係統,提升規模接待能力。支持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建設,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會議展覽、體育賽事觀光等旅遊產業,繼續推進港澳籍導遊試點執業。支持前海多元文化平台發展,吸引港澳和國際服務提供者在前海開展經營活動,舉辦重大演出、展覽等藝術品牌活動。加強對港澳台和對外區域的交流與合作,配合做好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祝活動,聯合舉辦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粵港澳粵劇新星彙、台灣青年嶺南行等活動。開展“廣東故事世界行”文化交流,支持江門舉辦第二屆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麵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等開展文化和旅遊推介活動,在服務國家對外大局中展現廣東擔當、廣東作為。持續推進對口支援、兩廣協作和駐鎮幫鎮扶村等工作。
(七)加強製度體係建設,以更深謀劃提升文化和旅遊領域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
加強製度體係建設,及時建章立製,完善製度框架,健全權責統一的執行機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數字政府”建設,落實減證便民,優化yabo2018柏林赫塔 ,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審批動態監管機製。加快修訂《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文化體製機製改革中堅持做到方向不能偏、陣地不能丟、隊伍不能散,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好省級政府質量工作(旅遊領域)考核,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常態化實施“體檢式”暗訪評估和雙隨機檢查,大力倡導文明旅遊。嚴格實施跨省旅遊經營活動管理熔斷機製,推動“限量、預約、錯峰”常態化,實施全省旅遊行業風險分級分類管控,加強自檢自查、聯合督查、暗訪巡查,堅決防範遏製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與國家級重點藝術院校、院團和旅遊院校的戰略合作,采取深造進修、跟班學習、名家傳戲等方式培養文化和旅遊人才。結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發揮“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的虹吸效應,通過全職引進、柔性引進和公開招聘等方式加強人才引進,會聚培養一批文藝名家、學術大家、領軍人才。加強人才評價和監督管理,做好職稱製度改革的實施和政策宣傳,組織開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等評選表彰活動。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強化幹部日常管理和考核評價,營造風清氣正選人、用人的環境。
(本期內容選編自《以文化優勢引領經濟優勢,紮實推進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遊強省》。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