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支持IPv6

移動版

無障礙版

微信

微信公眾號
首頁 > 智庫信息 > 專家視點

雷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遵循與機製保障

發布時間:2024-04-02 17:32 來源:國家治理雜誌 【打印】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連接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重要紐帶,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新疆財經大學“天池學者”特聘教授雷明在《國家治理》撰文指出,當前我國縣域經濟還存在一係列問題,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市場融入機製、產業生發機製、充分就業機製、城鄉融合機製、區域協作機製、持續創新機製和激勵相容機製等,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片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範圍內,以縣城和鄉鎮為依托,以縣為單位進行資源配置,經濟的整體發展基本依靠於本地農業,以農業和農村經濟作為基礎,同時包含其他各種經濟成分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資源配置和社會化功能齊全。據統計,縣域占國土麵積的90%左右,人口占全國的52.5%。2022年全國縣和縣級市數量分別達1472個和394個,二者共計1866個。54個全國百強縣進入了“GDP千億俱樂部”。另外,縣域經濟又是連接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重要紐帶,屬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它上接地市,下接鄉鎮村。特別是,一個縣市除縣城外,縣域的主體構成是鄉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以縣域為核心、縣鄉村三級整體化推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和直接承載平台。

  就目前來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產業體係不完整、產業優勢不突出、產業層次不高、資源要素短缺、公共服務能力相對薄弱、人口流失與老齡化問題嚴重、城鄉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等。2022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比上年增長0.6%。其中,外出農民工17658萬人,增長2.7%;本地農民工12095萬人,下降2.2%。村落空心化,要素閑置、發展相對緩慢現象凸顯。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如何進一步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就成為一項重要課題擺在我們麵前。

  基於大量實地調研和深入研究,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講,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持續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大力推進縣域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樹立現代發展思路,建立健全市場融入機製、產業生發機製、充分就業機製、城鄉融合機製、區域協作機製、持續創新機製和激勵相容機製等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製機製,最終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麵貌,同時,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特點是,自然資源越用越少,創新要素越用越多。對於縣域經濟發展來說,必須把握科技創新的關鍵機遇,將創新要素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在縣域層麵探索和完善機製創新,激發縣鄉村各個層麵特別是廣大鄉村經濟要素活力,提速先進適用性科技成果特別是農業科技轉化率,催化相關研發機構特別是涉農科研機構提質升級,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特別是涉農技術、農技、農機、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孵化培育,加強相關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培育,創新縣域相關園區平台建設和優新企業孵化,培育新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創新縣域經濟還要發揮與其他要素的互補協作效應。科技創新能夠與縣域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進行耦合,產生縣域經濟上的“催化反應”,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突破傳統縣域要素供給瓶頸,增強縣域經濟供給結構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靈活性,在培育縣域新興產業的同時重構和升級傳統產業,從根本上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持續賦能新階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協調是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協調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區域發展、城鄉融合、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關係上,而這些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不斷創造新業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調整縣域城鄉各個主體、各個要素、各個方麵關係,必須注重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質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公平正義,促進縣域城鄉居民整體增收,防範化解矛盾。縣域經濟協調的範圍是縣域縣鄉村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縣域經濟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特別是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後,縣級政府更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有效銜接鄉村全麵振興工作,有效接續推進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和城鄉特別是脫貧鄉村群眾生活改善,突出協調的理念。

  綠色是解決好縣域經濟發展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的關鍵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縣域經濟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發展和環境保護,絕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引領下,縣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縣域經濟麵臨著低碳轉型的重大機遇。堅持綠色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理念貫穿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各方麵、全過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縣域現代產業體係,積極推進傳統縣域產業綠色轉型和優化升級,培育縣域數字經濟、新能源、生活性服務業等綠色經濟增長點,大力推廣縣域綠色清潔能源使用,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縣域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縣域經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共進。

  開放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開放的核心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目標是提高縣域經濟對外開放質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縣域經濟。從縣域經濟發展來看,縣域經濟開放的關鍵是“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以此來更好統籌縣域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在“引進來”方麵,要立足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實事求是按照縣域資源稟賦特征,因地製宜地引進和發展現代縣域產業,著力提高自身引資的質量,注重吸收外來資本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先進管理經驗以及高素質人才。在“走出去”方麵,大力支持縣域本地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幫助樹立產品特色、塑造企業形象,實現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資源”向“賣品牌”的轉變,推動產品從低價值、同質化向高效益、特色化升級。對於縣域經濟發展來說,更要“跳出縣域看發展”,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縣域對外開放,發揮縣域城鄉融合的紐帶作用,發展更高層次的縣域開放型經濟,推進縣域城鄉雙向開放、要素雙向流動,實現縣域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縣鄉村城鄉深度融合,構築縣域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共享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按照新發展理念,縣域經濟應切實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宗旨和縣鄉村全體居民共同富裕本質,科學謀劃縣域城鄉居民福祉和基層治理長治久安的重要安排和規劃。共享理念回答了縣域經濟發展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體現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取向,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共享理念把縣域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共享發展的合目的性有機統一起來,揭示了其內在的必然的聯係,構成一個係統化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邏輯體係,使新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的重要指南。可以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城鄉創富與共享的統一,也是縣鄉村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統一。從這個角度來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發揮縣域多元主體、全要素作用,實現縣鄉村多元主體、全要素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高度統一。縣域經濟發展堅持共享理念不僅能夠有效彌補縣域城鄉發展差距,推進縣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確保縣域縮小貧富差距,有效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接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鄉村全麵振興有機統一。

以治理現代化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縣域政府治理現代化。政府治理是加強縣域社會治理的主導力量。在加強縣域政府治理的創新實踐中,我們應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不斷提升縣域政府治理的根本源泉和動力,持續改進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一是強化主導作用。持續強化政府研判縣域經濟發展趨勢、科學編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製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方麵的治理職能,更好地掌握縣域經濟社會建設規律。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堅持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法無禁止即可為”,按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目錄,把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等可由社會自我管理服務的項目,交給社會組織承擔,推進縣域政府治理職能轉變。三是實行陽光透明。堅持“三重一大”事項集體討論決定製度,把群眾參與、集體票決等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推行黨務政務“六項公開”,把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交給群眾監督,確保縣域政府治理公開透明、落地生根。

  堅持依法依規,推進縣域社會調節法治化。依法治理是加強縣域社會治理的突破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依法防範風險、化解矛盾、維護權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在加強縣域社會調節的未來工作中,應全麵推進縣域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確保縣域社會調節取得長久實效。一是營造法治氛圍。增強以法治方式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的思想自覺,加快培育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環境。二是開展依法治理。在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製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縣域矛盾糾紛調處機製,健全縣域“大調解”工作體係,強化法律在縣域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權益受到公平對待。三是維護合法權益。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實行網上受理信訪製度,對群眾合法合理利益訴求全力維護,對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四是打擊違法犯罪。健全縣域穩定風險防控體係和公共安全治理體係,形成點線麵、網上網下、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的風險防控和妨害公共安全行為依法打擊機製。

  堅持公平正義,推進縣域居民自治規範化。公平正義是加強縣域社會治理的價值追求。在加強縣域居民自治的積極探索中,應切實把公平正義作為價值取向,探索多種形式的居民自治。一是創新自治模式。建立以“五民工作法”為統攬,包括“重大決策問計群眾”“構建和諧民主治理”等7大類工作方法的縣域居民自治體係,並切實運用於縣域社會治理具體實踐。二是健全自治機製。進一步完善縣域居民監督、居民議事等製度,健全縣域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製,將村(居)委集體事務,交由村(居)民共同決定。三是暢通自治渠道。引導縣域居民主動協助基層“兩委”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群防群治和矛盾糾紛調解,做好與居民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治理工作。四是加強自我調節。更加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實現縣域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堅持條塊結合,推進縣域社區管理網格化。網格管理是加強縣域社會治理的創新形式。應該按照點線交叉、條塊結合、全麵覆蓋的思路,推進縣域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不斷強化縣鄉村社區管理。一是織密社區網格。織密“鄉鎮(街道)、社區、樓棟”三級基礎網格,建立“3+X”網格體係和“一卡”“二聯”“三活”“四清”“五到家”“六必訪”網格管理服務機製,實行一網多格、一格多員、一員多責,確保縣域社會治理群眾工作的多條“線”都穿進網格化管理服務這根“針”。二是實施定位聯係。堅持黨員直接聯係群眾製度,將黨支部建在網格,黨小組設在樓棟,把黨員幹部下沉到基礎網格裏定位聯係到具體住戶,破解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裏”問題。三是推進一門受理。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設立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整合民政、教育等職能部門進駐,實現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管理服務事項“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堅持源頭治理,推進縣域民生保障公平化。在保障改善縣域民生的前進路上,應堅持上不封頂、下有托底,千方百計增進百姓福祉,從源頭化解社會矛盾。一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重點針對縣域基礎民生問題如移民搬遷安置房建設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安置房建設進度,解決拆遷群眾“住房難”問題;重點針對縣鄉道路的提質改造,啟動實施“三年大攻堅、共築幸福路”計劃,徹底解決好周邊群眾“行路難”問題。二是推進民生工程。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深入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統籌構建覆蓋縣域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健全縣域社會救助體係,創新縣域社會養老服務體係,擴大創業就業。三是均衡公共服務。深入推進縣域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加快縣域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和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全麵推進縣域文體事業加快發展。

建立健全高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製

  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一種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人文思想為導向的新型社會發展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縣域的經濟發展是關鍵。沒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現代化。為此,建立健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製機製,不斷打破縣域經濟發展固有思路的路徑依賴,持續提升新發展理念下縣域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意識、理念、思維水平,切實從舊的發展思路向“現代市場思維+有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發展思路轉變,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而這一新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發展之路,在政治上體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經濟上體現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體現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在社會上體現為堅持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在生態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市場融入機製

  建立健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市場融入機製至關重要。市場融入是指從被動跟蹤市場、適應市場,到主動尋求市場、接入市場、融入市場、運營市場、創造市場,不斷擴大市場容量,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市場融入機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更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市場融入機製的形成,對政府、對市場主體——企業以及廣大居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未來不僅僅是建設城鎮和鄉村,而且是給城鄉提供服務、促進創新、提升城鄉競爭力和活力的一個重要載體。這就要求政府進一步全麵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真正轉型為市場融入的引領者和運營者。而這裏所謂“市場融入運營者”是指圍繞縣域經濟城鄉總體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充分運用市場化的機製和手段,通過發揮縣域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結合當地城鄉發展的特殊機遇,在滿足縣域城鄉居民公共服務需求的同時,使本身的工作能夠成為開拓市場、創造價值、實現增收的引領者和運營者。

  產業生發機製

  產業發展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縣域財富增加、地方財政增加的重要支撐,建立健全縣域產業生發機製是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此,一是要不斷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切實促進縣域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產村融合發展。堅持產業興縣、質量興縣、綠色興縣,加快構建多產業並舉、產加銷貫通、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縣域產業體係,加快推進縣域現代化產業體係構建。要因地製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縣域鄉土特色品牌。要實施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工程,培育縣域新業態,推進縣域產業規範發展、提升品質。優化實施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產業化聯合體。二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經營體係。聚焦解決“產業價值轉化和價值實現”問題,加快打造適應現代發展的高素質縣域產業經營隊伍。三是深入推進縣域商業體係建設,健全縣鄉村物流配送體係,促進縣域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實施縣域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縣域土特產網絡銷售。加強縣域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持續整治假冒偽劣產品。四是運用多種市場工具和手段,建立健全有效的縣域產業風險防控體係。

  充分就業機製

  一方麵,要加大縣域內就地就近就業力度。大力發展一批縣域當地優勢特色產業項目,提高就業承載力。依托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園建設、特色產業集群等重大項目實施,吸納縣域內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采取以工代賑形式組織動員參與建設。結合縣域資源稟賦、文化特色、產業基礎等優勢,集中力量培育、創建、發展有特色、有口碑、有規模的勞務品牌。對返鄉創業人員,按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扶持,有條件的情況下按規定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發展“小店經濟”“夜市經濟”,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稅費減免、場地支持、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麵,針對有穩定外出務工規模、麵對提高勞務輸出水平等問題的縣域,應確保縣域本地有輸轉意願的勞動力應轉盡轉、穩定就業。為集中出行的務工人員開展有組織、點對點、一站式便利服務。培樹勞務品牌,打造勞務品牌的升級版,以品牌促輸轉、穩崗位、占市場。

  城鄉融合機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就是在縣域創造開放、公平、公正的環境,使縣鄉村資源自由流動,產業聯係緊密,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成果共享。不斷促進縣域城鄉生產、生活方式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本質在於構建一個縣域城鄉良性互動的有機融合體,其是城鄉邊界不斷弱化的過程,而不是日益強化的過程。其重點在於縣鄉村之間的互通共融,在縣域強調城鄉差別縮小的基礎上多了縣鄉村有機互動的內涵。既包括實現縣域城鄉要素要上下雙向流動,更包括既有縣域城鄉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融合化。可以說,建立健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場融入機製,對於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新發展理念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就是要由過去片麵注重追求城鎮規模擴大、空間擴張,轉變為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城鄉融合、產城互動、產村互動、集約高效、綠色生態宜居、和美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縣城、新型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統籌縣域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護,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將城鎮常住人口全部納入住房保障政策範圍,進一步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係,擴大縣域就業容量。

  區域協作機製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理地貌、空間結構、氣候條件、資源稟賦差異迥然,加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不一樣,建立健全縣域區域協作機製對於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應通過縣域區域協作、定點協作發展,“借雞生蛋、借蛋生雞”,推進縣域經濟協同發展。建立健全縣域區域協作機製,就是要強化責任落實、優化結對關係、深化結對協作,打造縣域區域協作新格局,提高協作工作水平,推動協作區域同步完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務;就是要明確對象,找出協作區域不同優勢差距問題所在,做好優勢互補,加速形成旨在有效推進縣域協作的長效機製和製度安排;就是要把握好產業協同,人才建設協同,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鄉村治理協同以及社會動員、組織保障協同四個協同。要實現縣域協作人財物各要素以及相關製度建設資源的有效對接,共同推進協作區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產業協同深入開展產業合作,協作雙方應圍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把產業合作、優勢互補作為打造產業鏈互補、供應鏈互通、價值鏈共享的產業鏈協同體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激發協作區域縣域協作的積極性,培育一批發展產業的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引進一批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文化旅遊企業等,促進產業發展帶動發展。加大協作區域產業合作技術創新支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增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層聯席會議製度,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誌每年開展定期互訪,確定協作重點,研究部署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協作工作。

  持續創新機製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走一條創新驅動的道路,必然是以創新為根本驅動,將產業、生活和社會治理三者有效有力地聯動起來。隨著全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縣域經濟模式也將由低成本生產型逐漸轉變為以本土創新、生產及消費為導向,創新已成為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引擎。改革創新一脈相承,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關鍵在於持續深化改革,通過體製機製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和利益協調機製,全麵激發市場、社會、政府的活力,切實形成推動縣域經濟創新的合力。為適應這種轉變,需要大力發展有助培養縣域創新理念的知識型社區。在未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將需要更多知識型社區來承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的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的重要載體功能。必須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依托新一代數智技術,形成縣域特色的促進創新的體製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模態。同時要加快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製度、投融資體製、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製,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各級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資產管理體製,建立健全現代縣級財政製度、稅收製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縣級金融監管框架。

  激勵相容機製

  激勵相容意味著給予區域內、區域外,政府、企業、居民個人、社會組織充分的正向引導激勵,共同參與、共同發力。人們積極主動打破傳統思維的路徑依賴,從封閉的小農思維向有社會責任意識的現代市場思維轉變,不斷增強現代化意識、理念、思維。激勵相容同時意味著給予其他機製充分發揮正向激勵而非負向,激勵其他機製積極發揮作用,而非成為擺設甚至羈絆。就市場導入機製而言,激勵相容意味著市場引入、市場對接、市場融通越來越有效,產業落地、產業接續、產業融合、產業集聚越來越強,就業越來越充分,風險防控體係越來越完備,參與度越來越高。就城鄉融合機製而言,激勵相容意味著城鄉二元結構不斷被打破,鄉村要素雙向流動越來越充分,鄉村建設融合度不斷提升。就區域協調機製而言,激勵相容意味著區域協作越來越緊密,實效性越來越高,協同力越來越強。就持續創新機製而言,激勵相容意味著創新意願、創新力度、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體係日趨完善,創新成效越來越大,創新協同力、集聚力、抗風險力越來越強。就激勵相容機製自身而言,激勵相容意味著機製自身包容性越來越強,容錯力越來越大,作用麵越來越廣,效度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