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無障礙 開啟長者助手
首頁 > 新聞中心 > 信訪園地

廣州推進信訪“家文化”建設 讓信訪工作更有溫度更有成效

發布時間:2024-01-25 18:02 來源:法治日報 【打印】

  圖片

  近日,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街道某社區居民議事廳內座無虛席,一場別開生麵的“板凳會”在這裏舉行。區規劃部門工作人員、黃花崗街道和該社區負責人、某老舊小區居民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討小區加裝電梯事宜。經過3個多小時的溝通與磋商,反對方與支持方達成協議,持續數月的“拉鋸戰”終於平息,該起矛盾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作為“廣東省信訪工作示範街道”,近年來,黃花崗街道探索推行“小板凳上議家事”模式,定期開展下訪活動,將大量信訪矛盾化解在村居、解決在萌芽,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標。

  2023年以來,廣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培育以“家人、家書、家事、家訪、家常話”為內涵的信訪“家文化”,堅持把來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訴求當家事,把群眾信訪當家訪,與群眾溝通聊家常,不斷提升信訪工作質效。同時,以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為契機,落實預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辦理法治化、監督追責法治化、維護秩序法治化“五個法治化”要求,努力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全市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

  溫情溝通促和解

  讓信訪工作更有人情味

  “信訪法治化是剛性要求,信訪‘家文化’是柔性模式。”據廣州市信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局牢固樹立“信訪為民‘家文化’,排憂解難暖萬家”的工作理念,把“家人般的親情”貫穿信訪接待、受理、轉辦、化解全過程,以“親情式溝通”拉近信訪群眾與信訪工作人員的距離,進一步密切黨同群眾的聯係,讓信訪成為“信任之訪”。

  營造“家”的氛圍。廣州市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廣州市花木棉花、“家文化”、握手合作等設計元素相結合,製作信訪“家文化”標識,讓群眾對信訪“家文化”可觀、可感、可親近。全市11個區、176個鎮(街道)對來訪接待場所進行升級改造,設立“文化牆”“家話欄”“家事照”“家訪區”,增設便民服務設施,努力營造“寬鬆舒適、和諧溫馨、情感互動”的接訪環境。

  強化“家”的理念。廣州市信訪係統將信訪“家文化”融入信訪幹部隊伍建設工作,積極開展“紅棉信訪”服務評比活動和爭當“廣東信訪鐵軍標兵”活動,努力實現“接待家人零距離、初次信訪零積壓、業務辦理零差錯、信訪服務零投訴”的目標,不斷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水平。

  傳遞“家”的溫暖。廣州市分層級、分領域對全市信訪接待、受理、轉送、辦理、答複、回訪、滿意度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規範,進一步明確信訪工作人員行為準則。同時,健全完善“家情”研判、“家事”督辦、“家治”激勵等各項工作機製,為信訪群眾提供“精細化、個性化、親情式”服務,積極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信訪服務體係。

  在廣州市人民來訪接待廳,一座名為“幸福號列車”的黨群服務驛站令人眼前一亮。作為全市信訪為民“服務示範窗口”之一,驛站裏,電視、空調、軟座椅、飲水機、藥箱、書籍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來訪群眾可以在這裏休息、喝水、敘家事、話家常,誌願者熱情、細致、耐心的服務讓群眾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此外,廣州市人民來訪接待廳還成立“老友記傾計工作室”,邀請老黨員和信訪係統退休幹部組成誌願服務隊,每天輪流值班,與來訪群眾“傾計”“吹水”(聊家常),做好政策解釋、思想疏導、糾紛化解等各項工作。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成功化解多起信訪積案,成為深受信訪群眾認可的品牌工作室。

  “尊敬的市信訪局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首先,我要向你們表達真摯的謝意……我反映的問題終於落實了,並已成功辦理退休手續,謝謝你們把群眾記掛在心上……”近日,年過五旬的戚女士專程給廣州市信訪局送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

  戚女士於20世紀90年代從工作單位辭職,原單位在辦理辭職手續時不夠嚴謹,導致她此後無法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退休金。由於事隔多年、資料不全,難以核查認定事實,戚女士反映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辭職後,她先後經曆丈夫去世、母親癱瘓等諸多變故,生活陷入困境。

  “戚大姐,群眾的事就是我們的家事,不管有多難,我們都會盡全力協調解決。”在戚女士一籌莫展之際,廣州市信訪局工作人員用真情溝通、真心關愛為她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該局積極協調屬地街道,為戚女士就近安排再就業崗位。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30餘次集體會商和聯合調處,在調查認定事實的基礎上,依法按政策為她辦理退休手續,實現“案結事了、事心雙解”的目標。

  凝心聚力解民憂

  推動信訪工作提質增效

  廣州市各級信訪部門將信訪“家文化”貫穿信訪工作全過程,堅持“黨委、政府帶頭謀信訪,‘四級書記’帶頭抓信訪,各級領導幹部帶頭接訪下訪”,全市176個鎮(街道)實現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全覆蓋和實體化運行。同時,廣泛發動“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賢、律師、心理谘詢師、綜治網格員等社會力量參與信訪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信訪工作體製機製。

  花都區整合心理谘詢團隊、愛心救助團隊、誌願服務團隊等社會資源,積極開展“10號工作室·黨群連心橋”聯係服務群眾活動,凝聚矛盾糾紛化解合力。該區將2100餘名“兩代表一委員”和黨員律師進行編組,在每月10日“集中服務日”直奔基層271個站點,把服務窗口搬到群眾“家門口”,堅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及時協調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2021年和2022年,該區連續兩年獲得“全國信訪工作示範區”稱號。

  “信訪工作關口越是前移,遇到的矛盾糾紛就越具體。街道信訪工作人員編配有限、力量不足,最管用的辦法就是發動群眾力量,努力打通信訪服務群眾‘神經末梢’。”據黃埔區文衝街道綜治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廣州城市更新的重點街道之一,文衝街道涉城中村房屋拆遷、產權劃分、宅基地補償等糾紛時有發生。為此,該街道積極打造“我愛我家”信訪工作品牌,堅持“家事大家議、建議大家提、困難大家幫、矛盾大家解、家園大家建”,進一步暢通群眾意見建議收集渠道,健全完善網格、社區、街道三級議事製度,堅持群策群力,實現矛盾群商群解,助力打造“親情鄰裏和合社區”。通過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變事後處置為事前預防,變單方發力為多方聯動,2023年以來,文衝街道信訪總量呈逐季度環比大幅下降趨勢,群眾對信訪工作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南沙區創建“信訪先‘楓’”黨建品牌,白雲區依托同心亭等文化空間開展“大榕樹下問計於民”接訪活動,天河區在暖心亭建設“我家傾計花園”,海珠區成立“馬師傅工作室”,荔灣區成立“如意流動調解室”,番禺區成立“肖可麗工作室”,增城區成立區社會矛盾糾紛聯合調處中心,從化區成立“蘭姐工作室”……一年多來,廣州市各區豐富信訪工作手段和載體,進一步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讓信訪工作更有溫度、更有成效。

  源頭治理破難題

  提升信訪工作法治化水平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信訪工作是社會治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信訪治理現代化,構建良好的信訪生態環境。

  為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廣州市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將《信訪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八五”普法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黨性教育內容及信訪幹部教育培訓年度計劃。2023年以來,全市共召開《條例》宣講培訓會議200餘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成為信訪工作人員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此外,廣州市信訪係統通過開展《條例》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暨“《條例》在心、信訪為民”主題宣傳活動、《條例》實施一周年集中宣傳日暨“信訪標兵麵對麵”服務群眾活動等多種方式,常態化開展《條例》學習宣傳活動。2023年以來,共製作《條例》宣傳標語、宣傳欄、宣傳展板1081條(塊),發放《條例》宣傳手冊1.6萬餘份,推送宣傳海報、宣傳視頻500餘次,開展各類宣傳活動172次,使《條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全市營造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廣州市信訪係統將信訪“家文化”融入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嚴格對標對表試點工作“路線圖”和“工作指南”,對接訪辦訪和來訪上訪進行“雙向規範”,既依法規範機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履職行為,也依法規範信訪人的信訪行為,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既進一步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又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著力構建“同心同行、互動合作、共治共享”的信訪工作體係,確保信訪工作規範、有效、順暢、高效運行。

  此外,該市堅持黨建引領,構建黨建矩陣,實施“羊城信訪、為家解憂”計劃,實現信訪工作與平安建設、文明創建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推進信訪治理現代化。同時,強化係統治理,充分發揮市委政法委牽頭抓總作用和市信訪工作聯席會議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職能作用,堅持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並重,形成“聯防、聯治、聯動”的信訪工作體係;強化源頭治理,深入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組織全市161名信訪幹部對口直聯176個鎮(街道),堅持信訪“家文化”、信訪辦理、基層平台建設“三位一體”,打造一批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強的基層樣本,實現從“信訪辦理”到“信訪治理”的轉變。

  接下來,廣州市信訪係統將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信訪治理現代化,為信訪工作法治化提供“廣州經驗”,為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