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每年推動超600家企業技改,出台“科創15條” 一座製造業城市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廣東實踐中,來自中山的製造業企業,是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
製造業占據中山經濟近半比重。以品牌論,威力、華帝、潔柔、欖菊等一批家喻戶曉的工業品牌,構建起人們對“中山製造”最直觀、最深刻的印象;從產業視角看,全省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均在中山有布局。
對於這座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第四的傳統製造城市來說,推進新型工業化,關乎整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關乎近5000家規上工業企業的發展壯大,也關乎8萬多家工業企業背後的千行百業、萬家燈火。
在此背景下,中山推動企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樹立“大技改”理念是對傳統製造業的一次“全景掃描”式的改造升級;集中優勢資源扶持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發揮好新型工業化主引擎作用,與城鎮化相互促進、與信息化融合發展、與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這座製造大市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將成為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麵的關鍵之匙。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廖瀚 廖冰瑩 楊慧榮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葉誌文
老國貨走俏 產業鏈煥新
春節前,一名網友的發帖,一波猝不及防的流量,讓本應進入節前休假狀態的廣東威力電器有限公司(下稱“威力電器”)重新忙碌起來。
“這波網絡流量越滾越大,讓威力的線上銷售大幅增長,威力的品牌再次被擦亮。”2月18日,在中山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威力電器董事長劉亮不無感慨地說。
在劉亮發言的同時,位於中山板芙的威力電器廠線已全麵開動,技術工人忙碌地投入到不斷增加的訂單生產之中。產線設備高速運轉,一台洗衣機從零部件到成品再到裝箱下線,最快用時僅11秒。
這家曾獲全國唯一的“洗衣機大王”稱號的、土生土長的中山企業,在時代風口的轉圜中被重新發現。
運氣可能是偶然的,口碑卻不是。當一台“老古董”洗衣機的結實耐用引起了網友的共鳴時,貼在威力電器身上的標簽,同樣也貼在“中山製造”上。
在流量帶來“潑天富貴”前,威力電器已經完成了在產品端和生產端的悄然轉型,2023年微波爐產銷量排名全球第三,當年整體實現20%左右的產值增長。多年來,威力電器每年投入6000萬元用於新品的研發和製造升級。
走紅的威力電器背後,中山家電企業正在重塑競爭力。
“很多龍頭企業都在加班加點趕訂單。”南頭鎮工商聯(商會)副秘書長曾文婷介紹,開年後工商聯走訪企業的情況顯示,一批龍頭企業已經產能拉滿。很多企業訂單已經排到四五月,甚至更遠。
作為“中國家電品牌基地”,家電產業產值占南頭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23年,南頭鎮外貿增速達22.9%,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這個數據背後,是中山外貿結構的整體性優化:2023年中山家用電器出口542億元,同比增長16%。
中山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品類最齊全的家電產業鏈,智能家電產業營收規模超2000億元,電視機、空調、冰箱、廚房電器等產品規模在全國位居前列。“老國貨”的新生,並非一次簡單的產品再發現。它所反映的是“中山製造”在市場磨煉中完成的一次次自我升級。
“新年伊始,公司將迎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2月23日,在小欖鎮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華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潘浩標表示,華帝將向百億級企業陣營邁進。
就在今年1月18日,總投資超12億元的華帝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園項目一期在小欖鎮封頂,引發了廚電行業的廣泛關注。潘浩標表示,產業園數智化規劃與西門子達成戰略合作,將打造廚電行業智能製造與數字研發新標杆。
家電企業點滴修煉的內功,都將反映在品牌的認可度上。正是在一場場激烈的自我變革中,中山政企合力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
“作為一家已有45年發展曆史的早期製造業企業,威力對高質量的理解就是,合法合規經營、提供用戶需要的高品質產品就是高質量發展;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優化升級就是高質量發展;規模不斷增長、解決更多就業難題就是高質量發展。”劉亮說。
既要大象起舞 又要螞蟻逆襲
“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這個行業的領軍品牌,未來要向大眾知名的品牌這個方向去努力。”
在小欖鎮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廣東威法定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威法家居”)董事、中山基地總經理雷文告訴記者。近年來,威法家居的數智化工廠吸引了許多慕名前來考察的人。
經過近10年的深耕,威法家居建成了柔性化數字智能生產線,建立了數字化生產線監控係統,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數據收集。目前,廣東威法數字化設備占比為66.2%,數控設備占比86.5%,每萬元產值人工成本下降10%。
2022年以來,中山投入超50億元大力推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認定和培育20家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工廠,30個示範車間,20個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華帝、威法、達能、奧馬等一批知名製造企業,都在這份名單之上。
大象的起舞,成為引領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同時,“螞蟻”的逆襲,是中山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的重要目標。
3月5日,正在德國參加科隆五金展的中山市飛達腳輪有限公司(下稱“飛達腳輪”)董事長邱永利告訴記者,此次出國拓市場,他們已經接近談妥一筆價值約2000萬歐元的項目訂單。
即使是中山最大的腳輪企業之一,飛達腳輪的產值也僅在6個億左右。就是這樣一家企業,拿下了包括歐洲街頭垃圾桶、歐洲最大租運公司存儲架在內的腳輪訂單,堪稱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近年來,飛達腳輪先後創建了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邱永利透露,飛達腳輪正在努力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資格。
技術改造是中山眾多中小企業謀求生存空間和更好發展的普遍共識。另一家小欖著名企業——欖菊集團的董事長駱建華,曾多次對外講述20多年前欖菊所做的一次關鍵抉擇:1997年,麵臨倒閉危機的欖菊,在企業規模僅有3000多萬元的背景下,拿出50萬元基金建立了行業內第一所技術研發中心。
此後,一係列技術改造與產品創新,讓欖菊集團至今仍在行業前沿保持競爭力。
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工業浪潮中,像威力、華帝、欖菊一樣生存至今並使品牌家喻戶曉的企業,都曾經曆過技術改造這一從細節入手的變革。毋庸諱言,同時期也有一批中山企業,因為缺乏創新意識和自我變革的勇氣,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全麵推行新一輪技術改造,就是在新的產業競爭形勢下一次政企合力謀求產業更新的加碼。
2023年,中山工業技改投資增速排名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二。同年,中山入選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一個個企業技術改造的水花,逐漸彙聚成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浪潮。
全景式改造升級
加快形成新優勢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以新提質”,用科技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協同推進的工業化,中山對此有深刻認知,也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一方麵,中山擁有全省前五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僅次於廣深佛莞,但規上工業增加值已經落後惠州、珠海,厚實的製造業底蘊與產業現有競爭力並不相符;另一方麵,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沒有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珠江口東西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就缺乏最根本的支點。
對照廣東省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45%的中山,是粵港澳大灣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製造業樣本。同時,經過多年培育,以新能源、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中山新興產業,開始憑借新技術、新產品脫穎而出,收獲競爭新優勢。
明陽智能加快建設新能源裝備產業園、“雙碳”經濟產業園和光伏產業園,預計新增400億元產值,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裝備產業新高地。
康方生物2023年實現了創建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總裁夏瑜表示,這是公司藥物創新研發能力、科學的開發策略和高效的執行力向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實現高價值轉化的體現。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現新優勢,中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力體現在數據當中: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投入強度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一方麵,中山正在推動一場席卷製造業的“全景掃描”式改造升級。
中山把技改作為堅持製造業當家的關鍵工程。2月26日,中山印發《推動工業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若幹措施》,提出了樹立“大技改”理念,擴大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的支持範圍。中山市工信局局長林偉強表示,2024年計劃推動62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目標到2026年技改投資總額較2023年翻一番。
另一方麵,中山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月,中山發布《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包括七個部分共十五條措施。據此,到2025年,中山要力爭實現全市R&D投入強度達3.5%,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以上。
發展動力創新化、產業結構高端化、區域布局集群化、產業組織結構協同化……中山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在中山更加強勁,創新意識、創新要素、創新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奔湧。中山,正在從產業發展“追趕者”向創新發展“先行者”轉變。
■聲音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
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山需充分挖掘產業鏈價值
中山如何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持平表示,談工業技術改造,談新型工業化道路,其本質都是在探討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中山怎麼做?他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更加重視科技創新,這是關鍵;二是追求質量,強調質量和創新的結合;三是挖掘產業鏈價值,抓住機遇。
“中山工業起步早,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五,但規上工業增加值已被惠州、珠海超越,恰恰印證了量大需和質優匹配,規模和效益一致,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袁持平表示,一座城市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能所有產業都能跟上,必須有所側重。比如,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都可以發展海洋經濟,誰能脫穎而出?就看誰充分挖掘出海洋經濟產業鏈的價值。比如,深中通道這一世界性工程,某些相關技術和產品是遙遙領先、絕無僅有的。這些技術若是成為中山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突破口,或許能讓中山抓住風口,實現彎道超車。簡而言之,中山發展新質生產力,橫向上要對比周邊城市相同產業現狀進行“補弱”,縱向上要挖掘產業鏈價值進行“扶強”。
袁持平認為,對於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中山來說,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十分必要。燈飾、服裝、家具等傳統產業並不過時,但要避免低端競爭,搶占市場份額,就必須不斷突破,跟上時代需求,比如加快探索智能燈等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中山此前提出投入50億元支持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下了很大決心。但政府和企業要清楚應該把重心放在哪些產業,重點突破優勢產業,帶動整個產業集群,切忌廣撒網,沒有投入重點和發展目標。
“深中通道通車在即,可以預見,中山將迎來一波企業落戶、投資的發展浪潮。”袁持平表示,中山需加快布置產業鏈條,深圳企業落戶有何上下遊配套需求,同步補鏈;要對標深圳做優yabo2018柏林赫塔 ,繼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進得來也留得住。
焦點
數讀中山新一輪技改的成效與目標
●2023年成效
推動724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並完成項目備案。
認定和培育20家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工廠,30個示範車間,20個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
累計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已達56%,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前列。
●2024年計劃
力爭2024年起每年推動不少於6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目標到2026年技改投資總額較2023年翻一番。
力爭2024年新增推動1000家數字化轉型、2026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全麵增強製造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