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部署,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廣東省保育康複(老幼病殘)用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推動老年用品產業加快發展、提質增效,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特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主要目標

  老年用品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產品供給顯著改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線上線下產品展示推廣、銷售服務、智慧健康服務等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底,在智能照護機器人、智能助行器、助視器、助聽器、智能護理床、營養保健品、服裝鞋帽、益智玩具等方麵形成一批“專精特新”適老化產品生產企業,規上老年用品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

  二、推進實施六大專項行動

  (一)千億老年用品擴容增量專項行動

  優化產業布局,發揮珠三角核心區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東西兩翼及北部生態發展區因地製宜發展綠色食品、日用品及輔助產品、生物醫藥、適老化家具、家電、家紡、五金建材、智能照護科創等養老用品產業。支持打造高水平老年用品產業園區,支持有關地市搶抓先機,大力推動老年用品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發展,加快打造特色鮮明、聚集度高的國家級、省級高水平老年用品、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培育老年用品經營主體,鼓勵聚焦老年用品需求的研究開發和創業興業,大力推進老年用品行業企業“小升規”。加大對優質企業的培育和宣傳,對於新入選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的老年用品企業和有關創新產品,開展短視頻宣傳、專題宣傳等。支持養老用品產業鏈供應鏈核心優勢企業申報成為國家級和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鼓勵“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牽頭組織梳理上下遊企業製約瓶頸和技術需求,推進“卡脖子”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加大適配性高品質產品供給。深入實施老年用品領域的“三品”戰略和數字“三品”行動,引導企業提升數字化研發創新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建立生產端和消費端數據鏈路,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出更加人性化、品質化、品牌化、實用化的老年用品,積極推薦我省產品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指導編撰《廣東省老齡產業(產品製造)藍皮書》。推進養老用品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鼓勵各類主體開展銀發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靠前服務,加大項目落地服務和行業困難問題解決力度。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抓緊抓好珠三角1億元以上,粵東西北5000萬元以上的老年用品重大項目建設,加強項目跟進服務和要素供給,跟蹤行業發展困難問題,進一步優化完善行業支持政策、措施。    (二)美妝時尚老來俏專項行動

  支持老年日用品及輔助產品的創新與提質。支持企業加大老年人服裝服飾、老人鞋、老花鏡、保養護膚化妝等老年日用品及輔助產品創新研發力度,加強適老結構設計和適老材料應用。加強研發設計,推出舒適性、功能性和時尚性兼具的服飾麵料和服裝配飾產品。鼓勵有關地市深入挖掘本地傳統刺繡技藝精髓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融入中老年服裝、鞋帽、箱包、飾品及家居產品設計中,培育消費者喜愛的兼容現代潮流和民族風情的優質區域品牌和獨具特色的“國潮”服飾配飾品類。鼓勵加快服裝吸濕速幹、易護理、拉伸回彈等功能性以及適老結構的設計,增加智能型材料、感光材料、防紫外線材料及高性能纖維在老年服裝中的應用,開發具有安全防護、蓄熱保暖功能的服裝服飾。支持加強老年人足部健康研究,開發具有防跌倒等功能的老年鞋。支持老年服飾創新產品、品牌申報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培育和推廣、紡織服裝消費品牌及製造品牌。發展抗衰老產業,鼓勵加強保養護膚化妝品原料研發、配方和生產工藝設計開發,深化皮膚衰老機理、人體老化模型、人體毛發健康等研究,加強基因技術、再生醫學、激光射頻等在抗衰老領域的研發應用。加強宣傳推廣,在“穿粵時尚潮服薈”之粵時尚係列短視頻宣傳中設置老年時尚專題。

  (三)強身健體老當益壯專項行動

  引導開發適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營養的特色食品。支持佛山三水和河源高新區飲料園區、東莞麻湧和潮州潮安休閑食品特色產業園,陽江陽西調味品園區、湛江遂溪水產加工園區、江門蓬江食品特色園區等園區,研發適合老年人口味的軟、高營養、健康養生類型食品以及高營養流食、幫助吞咽等的輔助食品、補鐵、鈣、纖維食品等保健食品、特殊醫用康複食品。鼓勵開發適合中國老年人體質的中醫藥保健養生產品,支持企業加強老年人用藥的研發,重點提升老年人慢性病、腫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用藥的供應。支持開發老年人適用的休閑娛樂及文教體育用品,支持發展老年益智類玩具、彈撥樂器、老年健身運動等老年休閑文體產品,加大智能互動類玩具、電子類玩具、專屬IP玩具等新型玩具研發供應。 

  (四)適老家居優品愛老專項行動

  鼓勵發展智能化日用家居,支持家電家居企業深耕老年人居家需求,發展適老化家電、家具產品以及新型照明、洗浴裝置、坐便器、廚房用品、輔助起身、安防監控和家務機器人、康養機器人等適老化智能家居產品。支持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自主創新體係,加強智能家居集成平台先進技術突破,重點研發音視頻傳輸、自動控製、安全防範等關鍵技術,實現一站式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加大標準體係的建立與推廣,製定印發廣東省《推動智能家居標準化促進產業跨界融合工作方案》,優先推進家用電器、家具、照明電器領域針對老人等特殊人群相關標準製修訂。宣傳推廣《適用於老年人的家用電器通用技術要求》《老年公寓家具通用技術要求》等多項家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產品質量規範上對企業提出要求,建立完善老年用品產業相關領域標準體係。持續開展居家適老化的改造和應用。配合相關部門,發動行業協會、企業,通過政府支持、企業讓利等多種方式,支持居民開展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持續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開展“智能家居看廣東”之銀發新年貨-適老化家居短視頻宣傳,利用好銀發人群在電商平台消費的高峰,推動更多滿足老年人安全防護、夜間起床場景等需求的智能家居產品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五)智能照護科創助老專項行動

  支持大力發展康複輔助器具產業。鼓勵老年用品製造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加快適老化康複輔具、智能穿戴設備、居家養老監護、無障礙科技產品等智能養老設備以及老年人適用的產品用品和技術的研發、創新,加大對老年用品領域中試平台或具備中試功能的載體、項目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實現批量應用推廣。支持企業發展智能輪椅、移位機、康複護理床等生活照護產品。擴大認知障礙評估訓練、失禁康複訓練、用藥和護理提醒、睡眠障礙幹預等設備供給。支持發展安全便利養老照護產品。支持針對機構養老、日間托老、入戶護理等照護需求,發展輔助清潔衛生、飲食起居、生活護理等方麵產品,包括二便護理、口腔護理、褥瘡防治、輔助如廁、輔助洗浴、輔助用餐、輔助穿脫衣、多功能護理床、智能監護床墊、位姿轉變等照護產品;支持針對洗浴、進食、如廁等照護難點問題,開展機器人柔性結構設計、運動意圖感知和環境識別、姿態檢測與控製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發展智慧養老產品及服務係統,開發環境監控、養老監護設備、防走失室內外定位終端等人工智能輔助產品。加強醫療器械、康複輔助器具的推廣應用,支持各地、有關協會推動康複輔助器具等智能設備、安全便利養老照護產品等在現代服務、養老陪護、醫療康複、教育娛樂、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鼓勵推廣應用智慧老齡化技術,構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養老基礎設施體係。

  (六)智慧養老服務提質升級專項行動

  加強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示範推廣應用。鼓勵推薦我省老年用品產品申報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支持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鼓勵各市在智慧健康場景、智慧養老場景等培育一批示範企業、示範產業園區,以及應用效果明顯的示範街道(鄉鎮)及產業基礎雄厚、區域特色鮮明的示範基地,支持納入國家試點範圍。推動老年用品生產服務一體化發展,支持規劃建設大型康養社區、康養基地,促進生產、製造、銷售、康養、醫療、文化、旅遊、娛樂、教育、家政、金融、保險相融合,探索老年人群服務新路徑、新模式。著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老年用品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展示體驗中心、貿易集散中心、電子商務和智能化服務中心、人才培訓交流中心等示範項目。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推動老年用品製造企業與平台商、服務商精準對接,著力發展農村電商、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壯大老年用品網上消費規模。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老年用品公共服務平台,為老年人群提供康複治療、驗配幫助、產品選購指引等服務。鼓勵老年用品企業在大型養老機構、老年文化中心、老年人較多的社區設立線上線下融合體驗點,建立老年用品展貿中心,提供優惠產品及服務,同步開發可視化的便利線上銷售渠道,培育促進老年用品及服務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支持開拓國內國際消費市場支持各地培育老年用品展會、博覽會,鼓勵行業協會分品類舉辦優質渠道對接會和產品展銷會,支持企業借助老博會、廣交會等,讓更多老年人能夠找到質優老年用品。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的老年用品對歐美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等出口。開展孝老愛老消費活動,優選推出覆蓋不同場景、不同消費需求的老年人用品;結合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引導電商平台、大型商超舉辦主題購物節,設計老年版專用界麵,支持設立銀發消費專區,培育一批特色活動品牌。

  三、時間安排

  (一)製定方案。2024年5月完成並印發行動方案。

  (二)行動安排。會同各地市、省各有關單位、行業組織落實五大專項行動各項任務,定期跟進各項任務完成情況,對未能按期完成的做好督促檢查。每季度結束後的第一個月15日前形成前一季度工作彙報。2025年12月底前完成。

  (三)總結成效。2026年1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