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行大豆補貼“新政”加速農產品價格改革
來源:華南糧網
時間:2014-06-24

  新華網哈爾濱6月23日電(記者王建、辛林霞、管建濤)為使大豆價格市場化,並保障農民種植收益,2014年起中國對東北三省、內蒙古的大豆收購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改變了過去實行的臨時收儲製度。
  專家表示,隨著中國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進行,探索建立主要農產品目標價格製度將是今後改革重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在全球大豆市場卻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力。目前,中國的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在進口貨源上,主要被國際糧商控製,外資企業在中國糧食領域的控製力在加強;而在進口來源國上,美國、巴西、阿根廷主要是轉基因大豆產區,目前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仍無定論。
  早在2004年,作為國際大豆貿易定價基準的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劇烈上漲,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高位采購,大量壓榨企業被迫關閉,外資快速進入中國大豆市場,出現了“2004年大豆危機”,導致中國的大豆種植麵積萎縮。
  數據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大豆種植麵積約1.44億畝,而到去年隻有1.02億畝左右。中國“大豆之鄉”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麵積已經從2005年最高峰的6323萬畝下降到去年的3105萬畝。“8年間黑龍江省大豆麵積銳減一半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
  在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中國提出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政府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將不發放補貼。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了2014年大豆目標價格為每噸4800元。
  王小語認為,相較於大豆臨儲收購政策直接作用於市場,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將大豆價格市場化,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的價差將逐步縮小,既保護農民利益又減少對市場的幹預。
  大豆“新政”讓農民直接受益,能否刺激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黑龍江大豆學科帶頭人、海倫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誌華認為,關鍵還要看大豆的比較效益是否接近玉米的比較效益,但從長遠來看,目標價格應是主要農產品未來市場化發展方向。
  據了解,目前中國實行最低價收購的主要糧食品種,其價格已呈現高於國際市場平均價格的趨勢,特別是大豆臨儲價更是遠高於國際市場平均價,導致部分大豆加工企業生存困難。而對農民來說,國家對大豆實行托底收購,但臨儲收購對大豆質量要求較高,一般難以達到標準,不得不賣給糧販子,豆農從中獲益並不多。
  為此,中國開始加速主要農產品價格改革。除了大豆實行目標價格,今年中國政府還對新疆的棉花實行目標價格製度。專家表示,隨著中國政府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進行,今後將探索建立主要農產品目標價格製度,以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
作者:王建
辛林霞 管建濤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