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或成下一個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品種
來源:華南糧網
時間:2014-10-10

  “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正在醞釀全麵取消臨儲政策,打算用更為市場化的目標價格補貼製度來代替。”日前,參與相關政策研究的一位糧食問題專家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據悉,2014年棉花和大豆的目標價格先後於今年4月上旬和5月下旬公之於眾。不過,到目前為止,除了大豆和棉花結束臨儲外,玉米、油菜籽、食糖仍然在沿襲過去幾年的臨儲政策,稻穀、小麥也還在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結束玉米、油菜籽、食糖的臨儲政策的大方向已定,玉米或成為繼大豆、棉花之後下一個實施目標價格試點的品種,最快將於明年執行。上述專家稱,目前正在研究的農業“十三五”規劃已將取消臨儲提上了日程,從2005年開始啟動的臨儲政策已經走到了盡頭。
  試點擴圍
  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試點範圍正在醞釀擴大。近日,發改委價格司一位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除了新疆試點的區域之外,還有長江、黃河流域主產區,國家也會適當給予補貼。
  至於試點品種擴大的問題,上述負責人說“目前還沒有時間表”,但他同時也指出,每個農產品情況都不一樣,下一步能不能擴大到其他品種,一切都要看棉花、大豆改革試點情況。
  而發改委則給予了試點積極評價:試點啟動以來,新疆棉花的種植麵積相對穩定,國內外的棉花、大豆市場的價差在逐步縮小,企業信心、市場活力也在逐漸增強。
  “實際上,實行目標價格改革,是把原來由國家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目標價格政策,這是把紡織企業的利益更多地考慮進去。”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說。
  以往,國家以一個固定的、高於市場的價格進行收儲,國內棉花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一大截,影響到了紡織企業的競爭力。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以後,取消臨儲政策,棉花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形成,國內外棉花市場的聯動性會增強,國內外價差應該會縮小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上,提高了我國紡織企業的競爭力。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文步就此表示,從新年度內外棉花價差來看,預計將縮小到合理區間,有利於遏製化纖的替代和減少棉紗的進口,國內棉花需求有望企穩回升。
  在決策部門的人士看來,實施目標價格製度是完善我國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製的重大機製創新。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試點區域會擴大,擴大試點品種也隻是時間問題,以後油菜籽、玉米和食糖都會納入試點。”上述糧食問題專家稱。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下一個實行目標價格試點的將是玉米,最快會在明年實施。該糧食問題專家也認為“玉米的可能性最大”,他說,玉米不是口糧,主要用於飼料作物,試點起來更方便。
此外,食糖試點的條件也比較成熟。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認為,從便於操作的角度看,食糖播種主要集中在廣西、廣東、海南和雲南,播種麵積集中,若啟動目標價格補貼,更易核實。
  而在目標價格啟動前的數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一直都在呼籲對長江中下遊等主產區的油菜籽實施差價補貼措施。他所提出的“差價補貼”措施就是當前在大豆和棉花上試點的“目標價格”政策。
  不過,目前官方並沒有對試點擴圍給出正式的結論。今年一號文件雖然提出啟動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但同時也明確表示將繼續執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
  取消臨儲
  在馬文峰看來,目標價格試點擴圍的時機已到來。他認為,當年啟動臨儲的背景是國內農產品價格低於國際價格,農產品過剩。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國內農產品價格已是全世界最高,沒有再提升的空間了。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在內的我國穀物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0%。
  事實上,從2010年起,國內糧價一直高於國際市場的離岸價,國內外糧價差促使國內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糧食的進口。專家指出,推高國內糧價固然有需求和成本上升的因素,但國內一直采取的收儲托市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一邊進行臨時收儲的同時,一邊又從國外進口糧食,導致了糧食的嚴重浪費,也拉升了國際糧價,攪亂了國際糧食市場。”馬文峰稱。
  玉米臨儲政策至今已運行了6年,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部處長李喜貴用“正麵效應逐漸減少”評價臨儲的效果。他說,之前幾年臨儲運行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但是從2011年以來負麵的聲音就開始增多了。
  “托市收購市場扭曲問題日趨凸現,突出體現為政策性收購糧油庫存的大幅增加,進口激增和財政負擔加大。”李喜貴說。
  如今的玉米市場已經逐漸進入了一個“政策市”的節奏中,特別是今年臨儲收購數量達到了6919萬噸,實際超過7000萬噸,這造就了曆史最高產量、最高庫存,同時也成就了曆史最高價格。
  糧食市場主體預期被嚴重扭曲,糧食企業經營空間縮小,產區和銷區價格倒掛、東北產區與中原產區倒掛、原料和產成品倒掛成為常態,企業不存糧,農民不存糧,結果是政府收購糧油庫存大幅增加。
這造成的結果是,隨著糧食托市收購價格的不斷提高,國內外糧食價差不斷擴大,糧食進口壓力激增。
  “托市價格高於供求關係決定的均衡價格,過度刺激了玉米生產能力的釋放,造成了耕地、水資源承載能力達到極限。”李喜貴稱。
油菜籽和食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臨時收儲導致國際價格和國內價格產生價格差、財政難以繼續承受壓力、有些農產品進口量依然居高不下等問題,同時因為利益尋租,增加農民收入目標也未較好實現。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農業“十三五”規劃研究取消臨時收儲政策,以解決收儲帶來的價格倒掛、糧食進口量高等問題。
  馬文峰表示,臨時收儲政策發展到現在確實產生一些弊端,取消臨時收儲後,由市場決定價格,對一些管理良好的農業類公司將帶來積極影響。
  與此同時,如果取消臨儲政策,在保證糧食安全方麵必須有新政策手段。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便是這樣的政策手段,它是完善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的一個重要舉措。
  據上述糧食問題專家介紹,臨時收儲政策是為保護種糧者利益,國家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價格上會確定臨時收儲價。農產品目標價格製度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