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
來源:國家糧食局門戶網站
時間:2015-06-15

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

(2015-2020年)

前 言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為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糧食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從根本上解決糧食流通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決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糧食流通工作的底線,確保不出現農民賣糧難,確保不發生糧食供應脫銷斷檔,要大力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以下簡稱“糧安工程”)。“糧安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建設糧油倉儲設施、打通糧食物流通道、完善應急供應體係、保障糧油質量安全、強化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等。要全麵深化糧食流通領域各項改革,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現代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係。 
根據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於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要求,特編製本規劃。規劃提出了今後我國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主要任務及政策措施,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5年至2020年。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保障糧食供應能力牢靠地建立在我們自己身上、把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把糧食倉儲建設“做為農業基礎設施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確保儲備數量實、質量好、調得動、用得上。“糧安工程”要統一布局、統籌安排,要與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銜接起來。 
實施“糧安工程”,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糧食有效供給守住底線的必然選擇,是滿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對糧食質量安全需求新期待的基本要求,是應對國際糧食市場複雜形勢增強我國糧食流通抗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

第一節 現狀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糧食流通設施條件得到改善,應急體係逐步建立,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係逐步健全,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打下良好基礎,對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仍麵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新的挑戰。從需求方麵看,我國人口總量還將增加,糧食消費將呈剛性增長;隨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入推進,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糧食品種結構性矛盾和供需區域性矛盾加劇,對質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供給方麵看,糧食增產製約因素增多,我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麵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趨強化,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這些都對保障國家糧食供應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係方麵,為緩解糧食流通設施嚴重不足和落後的局麵,20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我國先後進行過機械化骨幹糧庫、世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利用國債建設中央儲備糧庫等3次大規模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其中世行項目投資約80億元,在東北等地區和部分糧食物流通道建設近300個糧食中轉庫、港口庫和收納庫,建成倉容480萬噸;國債建庫項目投資343億元,集中建設了1114個國家儲備糧庫,建成倉容5260萬噸。實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2015年)》《糧油倉儲設施建設方案》《農戶科學儲糧“十二五”建設規劃》《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十二五”規劃》。近幾年來國家繼續推進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倉房維修改造,其中2009-2014年中央財政資金補助各地和央企建倉3480萬噸,倉儲條件得到一定改善;支持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建設,東北港口糧食發運能力和東南沿海的接卸能力明顯增強,長江通道基本形成;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目前共為全國26個省(區、市)配置817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可儲存糧食約1400萬噸,每年減少儲糧損失90萬噸;強化糧油質量檢驗監測能力,為300多個檢驗機構配置糧食檢驗檢測儀器設備,有效提升了全國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和水平。這些糧食流通設施為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糧食流通體係奠定了基礎。 
但是,現代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係遠沒有建成,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供需形勢的變化,糧食收儲倉容能力不足、物流通道不暢、應急供應能力薄弱、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糧情監測預警滯後、產後損失浪費嚴重等矛盾又日益突出,國家糧食供應安全仍麵臨嚴峻挑戰。 
一是糧食收儲設施能力嚴重不足。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相對於3.98億噸的商品糧數量,糧食倉儲倉容缺口巨大。糧食主產區中的東北地區尤為嚴重。《糧油倉儲設施建設方案(2009-2020年)》確定的原建設規模已不能滿足新的需要。基層糧食收儲設施陳舊老化嚴重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產隱患很大。二是糧食物流通道不暢。隨著糧食生產繼續向主產區集中,主銷區和西部地區產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北糧南運”格局更加凸顯。實施《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2015年)》,對主要跨省糧食物流通道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離確定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14年全國有1.65億噸糧食跨省運輸,原糧跨省散運比例約25%,以包糧運輸為主。特別是鐵路散糧車因回空問題而尚未實現在全國範圍內運營,東北糧食入關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三是糧食應急供應能力薄弱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應急保供任務艱巨。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應急加工和供應網點設施陳舊落後,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麵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等應災應急供應能力尤其薄弱。四是糧食質量安全隱患較大。由於糧油質量安全指標快速檢驗能力不足,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係不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係尚未建立,造成糧食質量安全存在隱患。五是糧情監測預警滯後。現有糧情監測預警體係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統一規範的信息監測平台和科學靈敏的預警預測功能。糧情信息采集不全麵、時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後。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數據挖掘不深入,信息反饋不靈敏,信息發布和共享平台未建立,服務內容和手段單一。糧食庫存監管效率低,成本高。六是糧食產後損失浪費嚴重。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於儲存條件差、設施簡陋等,農戶儲糧損失比例約8%左右。加上糧食倉儲裝卸運輸拋灑遺漏、過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超過3500萬噸。餐飲消費環節的浪費更是觸目驚心。
這些問題疊加交織,對保障糧食收儲供應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戰。根據守住糧食流通工作底線,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總體要求,上述問題如不及時有效解決,將成為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短板。為此,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抓緊推進“糧安工程”建設,全麵提升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麵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的總要求,緊緊圍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要求和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糧食流通工作底線,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徹底改善糧食倉儲、應急等基礎設施條件,全麵提升糧食收儲供應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實施“糧安工程”,應堅持以下原則:
——統一規劃、突出重點。統籌生產與消費、近期與長遠、中央與地方、產區與銷區、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進行統一規劃,並銜接行業及各類專項規劃。注意處理好當前急需與發展趨勢、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抓住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建設一批“糧安工程”的重點項目,發揮引領、主導和帶動作用。
——整體布局、優化資源。堅持全國一盤棋,中央與地方之間、產銷區之間的建設規模和布局要相互銜接,做到功能互補、結構合理,避免重複建設。統籌“糧安工程”各項任務,整合存量資源,優化增量資源,提升整體功能。 
——深化改革、完善體製。全麵深化糧食流通領域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糧食收儲供應的體係建設要與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相適應,與協同推進新“四化”相適應。要用改革的思路推進“糧安工程”建設,既要加大政府投入,也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民營等多元主體參與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科技支撐、創新驅動。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糧食行業,用信息化引領帶動糧食流通現代化。實施科技興糧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製,加快糧食科技支撐新突破。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大力提高糧食行業的科技含量。 
——多元籌資、加大投入。針對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的特點,充分發揮中央投資的支持和帶動作用。綜合應用土地、財稅、金融、保險等政策杠杆,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等各方麵的積極性,加大投入力度,高效利用資金,加快建設進度,提高建設水平。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麵建成售糧便利、儲存安全、物流通暢、供給穩定、應急高效、質量安全、調控有力的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係,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現代糧食流通新格局。 
——糧食收儲能力大幅增強。可用倉容滿足糧食收儲需要,徹底消除“危倉老庫”帶病儲糧,基本消除“席茓囤”等露天存糧,糧食收儲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糧食物流效率顯著提高。八大糧食物流通道功能更加完善,跨省原糧“四散化”比例明顯提高,糧食從產區到銷區的運輸時間明顯縮短、損耗大幅減少,跨區域的物流運輸更加順暢。 
——應急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糧食應急供應網絡更加完善,應對突發事件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救助受災群眾口糧供應得到基本保障,部隊軍糧保障及時有效,應急糧食儲備物資快速運抵災區集結點,確保災區不斷糧,供應有保障。 
——糧油質量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全麵提升。“放心糧油”的零售網絡覆蓋80%以上的社區、鄉村。建成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的糧油質量安全追溯體係,糧食質量安全指標的綜合檢驗能力達到70%以上,檢驗效率明顯提高,糧食檢驗監測技術水平顯著增強,確保城鄉居民吃到“放心糧油”。 
——糧情監測預警體係全麵建成。糧情監測預警能力不斷加強,建成指標科學合理、技術先進適用、監測靈敏高效、數據權威可靠、發布及時通暢的糧情監測預警體係,努力實現“未動先知”“未漲先知”“未搶先知”。 
——糧食產後節約減損取得明顯成效。每年減少糧食產後流通環節損失浪費1300萬噸以上,損失浪費率下降40%以上,糧食消費更加科學合理,形成全社會節糧減損長效機製。

專欄 “糧安工程”主要指標

指標

2015

2017

2020

一、糧食收儲能力大幅增強

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比例(%) 
           消除露天存糧比例(%) 
           新建倉容(萬噸)

60
           20
           5000

100
           60


           95以上

二、應急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應急供應網點達到(萬家) 
           應急加工企業達到(萬家) 
           改建成品糧批發市場達到(家) 
           改建區域性配送中心達到(個)

4.5
           0.6
           120
           90

5
           0.6
           210
           290

5
           0.6
           312
           531

三、糧油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

國家糧食質量監測機構數量達到(個) 
           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點達到(個)

396
           1200

500
           2500

500
           2500

四、糧情監測預警體係全麵建成

國家糧食信息直報點增加到(個) 
           糧食供需平衡抽樣調查城鄉居民戶(萬戶)

800
           18

1000
           19

2000
           20

五、糧食產後節約減損取得明顯成效

年減少糧食產後流通環節損失浪費(萬噸) 
           實現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戶數(萬戶)

440
           1000

770

1300

  注:新建倉容指標為規劃期建設任務累計數。

  通過實施“糧安工程”,將全麵深化細化和拓展《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目標,並使其更清晰完善。進一步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建設和農戶科學儲糧專項,補充完善應急供應體係、強化糧情監測和促進節糧減損等相關目標,並將相關建設目標延伸到“十三五”時期。

第四節 區域布局

  根據我國糧食產銷區域特點,按照整體布局、優先產區、突出重點,統籌中央與地方的要求,優化區域布局。 
主產區著力解決倉容不足、大量糧食露天儲存和“危倉老庫”帶病儲糧問題,重點加強糧食收儲設施建設、“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和農戶科學儲糧等。優化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遊等3個流出通道物流節點布局。產銷平衡區全麵提升糧食供應保障能力和農戶儲糧減損水平,重點加強西南、西北糧食物流通道和應急供應體係、倉儲設施等薄弱環節建設。主銷區全麵提升市場調控保供應急能力,重點加強糧食接卸、地方儲備、糧情監測預警和應急供應能力建設。繼續加強中央糧食企業糧油倉儲設施建設。

第五節 進度安排

  按照統籌兼顧、重點突破,急需優先、梯次推進的要求,分應急建設期、整體推進期、全麵建成期三個階段實施。 
應急建設期(2015年):重點解決倉儲設施不足等緊迫問題,核心是主產區倉容建設和“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優先解決黑龍江、吉林等部分主產區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收儲倉容矛盾突出問題。分批次整省區加快推進主產區“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完成“十二五”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的建設任務,啟動應急供應體係、糧情監測預警等建設。 
整體推進期(2016~2017年):全麵推進糧食流通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全麵完成規劃確定的“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和烘幹能力建設任務。繼續加強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全麵推進應急供應體係、糧油質量安全、糧情監測預警係統、糧食節約減損等建設。 
全麵建成期(2018~2020年):全麵完成“糧安工程”建設任務。分別完成糧食收儲設施、物流節點、應急供應體係、糧油質量安全、糧情監測預警係統、糧食節約減損等規劃建設任務。“糧安工程”規劃的所有建設任務全麵完成。

第二章 建設糧油倉儲設施

  加強加快糧食收儲能力建設,優化倉儲設施區域布局,全麵完成“危倉老庫”維修改造,消除95%以上“席茓囤”等露天存糧現象,確保糧食敞開收購和安全儲存。全麵推廣應用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進一步提升糧食倉儲管理技術水平。

第一節 加快倉儲設施建設

  創新投融資方式,通過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參與聯合建倉和糧食收儲,以東北地區及南方稻穀產區等為重點,加快建設糧食倉儲設施,並配套建設烘幹設施設備。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15年年底前,完成國務院2014年第52次常務會確定的集中新建倉容5000萬噸任務,倉容建設要與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掛鉤、與地方新增儲備規模掛鉤、與倉容缺口掛鉤、與加強中央儲備糧調控作用掛鉤,並結合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和收儲機製,通過市場競爭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倉儲和加工企業資源,新建成符合相關條件的倉儲設施納入集中新建倉容規模,建設形成適應糧食安全需要的收儲能力。倉容建設要與需求緊密結合,優化區域、結構布局,切實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保證糧食存儲安全。“十三五”期間繼續重點安排倉儲設施建設。按照全麵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的要求,主銷區、產銷平衡區也要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與主產區建立產銷銜接長效機製,並鼓勵主銷區的企業到主產區建設糧食收儲設施。 
研究提高國家糧食儲備總規模。通過配套鼓勵政策,嚴格落實地方糧食儲備任務,進一步增加地方糧食儲備規模。繼續加強糧油倉儲設施建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切實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保證糧食存儲安全。探索發展混合所有製糧食企業,積極建立“糧食安全社會責任企業”機製,擇優遴選部分加工企業承擔收儲加工轉化調節等調控任務。

第二節 維修改造“危倉老庫”

  集中資金,突出重點,加快維修改造“危倉老庫”進度,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逐省整體推進,兼顧產銷平衡區。到2017年之前完成全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和功能提升。重點對倉房保溫隔熱、防潮防雨、氣密性等進行改造,配置先進適用的倉儲作業設備,提升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等功能。對達到報廢年限、無維修價值的“危倉老庫”,按照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的原則報廢重建或異地新建。

第三節 建設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庫

  加快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庫建設,提升應對突發事件尤其是重大自然災害等的保供能力,重點在36個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示範建設一批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庫。解決大城市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庫不足、設施條件落後的突出矛盾,並優先滿足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等大城市群成品糧儲備應急保障的需要。

第四節 提升倉儲設施技術水平

  針對收納、中轉、儲備等不同功能需求,優化倉型設計和儲糧“四合一”技術應用,因地製宜推廣使用保溫鋼板倉等新倉型,提高設施機械化程度;全麵推進物理和生物殺蟲防黴、氣調儲糧、智能糧情監測、智能通風、節能低碳烘幹等綠色生態智能儲糧技術,推廣糧食品質分析、質量追溯、真菌毒素和重金屬超標糧食消解技術等質量監測技術。推進倉儲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糧庫數字化、智能化,提高倉儲管理水平。

第三章 打通糧食物流通道

  加大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遊等流出通道和華東沿海、華南沿海、京津、西南、西北及沿海進口流入通道建設力度,完善和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組織化程度,實現散糧運輸全程無縫連接。

第一節 打通“北糧南運”三大主通道

  重點加快東北糧食流出通道建設,完善鐵路散糧發放設施和鐵水聯運物流係統,著力提高散糧鐵路入關外運能力和主要港口疏港外運能力,充分利用東北地區港口轉運能力,積極引導東北糧食通過海運方式增加外運,徹底解決“北糧南運”入關瓶頸製約問題。結合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係規劃》中有關完善糧食運輸係統目標任務,建設一批糧食大型裝車點和散糧集裝箱發放點,解決鐵路散糧車回空問題,開通從東北地區到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鐵路散糧車和到西南、西北地區的糧食集裝箱班列,實現鐵路散糧車入關運營。組織力量,積極研究攻關集裝袋等單元化運輸新方式,提升正反向運輸的集約化能力,降低散糧運輸成本。 
加強黃淮海糧食流出通道建設,提升“北糧南運”承東啟西、連南貫北能力。建設一批鐵路散糧車和集裝箱裝卸節點及內河散糧節點,完善散糧發放設施,開通鐵路散糧車和集裝箱班列;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依托公路網建設,大力發展散糧汽車運輸。 
完善長江中下遊流出通道,強化公、鐵、水運輸無縫銜接。建設一批鐵路散糧車和集裝箱裝卸節點及內河散糧節點,依托內河水運幹線及航道工程建設,重點在長江沿線和運河水網等建設一批散糧節點,強化糧食集並江海聯運發運能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發展散糧船舶運輸。

第二節 加強糧食主要流入通道建設

  加強西南、西北通道建設,重點沿主要鐵路幹線等建設一批糧食物流節點,提升西南、西北各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糧食卸車能力,開通班列運輸。建立華南港口到西南地區的鐵路運輸直通通道;逐步提升新疆等後備基地糧食物流外運能力。 
完善華東沿海、華南沿海、京津等流入通道,依托沿海現有主要港口節點,大力發展公、鐵、水聯運,完善港口後方鐵路和珠江等內河散糧集疏運係統,主要建設一批鐵路及內河散糧接卸節點,實現鐵路和港口無縫銜接,擴大沿海港口來糧對內陸的輻射能力。 
完善沿海糧食進口通道,依托華東、東南沿海等現有大豆、玉米、小麥等進口糧食主要港口節點,重點完善臨港加工成品糧、飼料用糧及豆粕等副產品的內河、鐵路、公路等疏運係統;依托西南、西北通道建設,發揮邊境口岸和中心城市節點的集散功能,構建我國與東南亞、南亞、中亞國家的糧食流通走廊。 
加強糧食產銷對接,完善運營組織管理模式,鼓勵銷區企業通過合資、重組等與產區企業組成購銷聯合體,保證發運點、接卸點運量穩定,為鐵路班列運輸創造有利條件。在物流與加工能力較大的地區,依托節點建設,形成一批運作規範、集糧食倉儲、運輸、檢驗、交易、加工、配送、信息等現代物流服務功能和技術手段於一體的大型糧食物流園區。

第三節 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裝備

  加強“北糧南運”各通道和節點公、鐵、水多式聯運物流銜接技術的研發應用,加快推廣專用散糧汽車、內河船舶等新型專用運輸工具和散糧、成品糧集裝箱(袋)等集裝單元化運輸裝備及配套專用裝卸裝備技術;大力推廣鋼板筒倉等新型中轉倉型以及高大平房倉、淺圓倉散糧進出倉設備。加強糧食物流信息管理等新技術研發,充分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積極推進糧食物流環節自動監測、優化調度和智能追溯等技術應用。

第四章 完善應急供應體係

  落實《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切實提高各類應急條件下的糧食供應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布點、全麵覆蓋、平時自營、急時應急”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城鄉糧油應急供應網點建設和維護,完善糧食應急供應、配送和加工網絡布局,構建現代糧食應急保供體係。

第一節 健全糧食應急供應網絡

  到2017年,依托現有社會資源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糧食應急供應網絡保障體係,確保應急供應網點覆蓋鄉鎮(農墾係統農場)、街道(社區)和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人口集中的社區。同時,增強應急供應網點的輻射功能,使應急能力覆蓋到輻射所有村屯、社區的居民點。 
應急網點原則上不新建,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應對不同突發事件的要求,製定應急網點的布局和標準,按布局選擇現有零售網點進行改造,增加應急功能、賦予相應的職責。應急供應點建設以現有應急供應點、成品糧批發市場、放心糧油店、糧油平價店等為基礎,同時從商場、超市、便利店、糧油經銷店,尤其是政府扶持的城市便民菜場、社區菜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連鎖店、大眾主食廚房等網點中擇優選定。按應急標準改造一批網點,配備相應的設施裝備,提升糧油應急供應能力,並且明確突發事件發生時承擔糧食供應的責任和義務。平時按市場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履行承諾,維護信譽,應急狀態時作為政府救災應急和調控的載體。 
根據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糧食應急供應體係建設,促進儲存、加工、運輸、供應等各環節的有效銜接,促進應急供應網絡與現有儲備體係有效配套、銜接,組織應急演練培訓。按規定要求建立和充實成品糧油應急儲備,確保隨時投放市場,保證應急需要。全國大中城市成品糧油應急儲備規模應滿足15天以上的口糧消費需要。對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人口密度小的西部地區,設立必要的臨時供應點,確保應急狀態下的糧食應急供應需要。

第二節 提高糧油應急配送能力

  製定糧油配送中心規範和改造建設規程,以現有成品糧油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儲備庫)、骨幹應急加工企業等為依托,整合資源,改造建設一批區域性骨幹糧油應急配送中心、成品糧批發市場,提高突發事件發生時糧油的應急供給、調運、配送能力。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增強突發事件情況下的加工保供能力,提高即食食品的生產能力和供應的及時性。 
鼓勵流通企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配送網絡,加強城際配送、城市配送、社區配送、農村配送的有效銜接。建立各類突發事件條件下糧油及食品運輸配送的應急預案,以及裝備征用調度能力,完善跨區域糧油應急儲運協調機製,建立健全應急物流體係,提高複雜條件下糧油應急運輸協同保障的能力。探索建設陸空水三位一體的糧油及食品應急配送投放保障體係,進一步增強各類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國防安全等情況下的應急供應能力。

第三節 增強糧油應急加工能力

  依托骨幹企業建立應急糧油生產加工能力儲備,現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不足的,適當增建部分應急加工企業,確保應急加工能力與應急供應需求相適應。優先選擇國有糧油加工企業、地方骨幹糧油加工企業,特別是具備小包裝糧油生產能力的企業,承擔應急糧油及食品的加工能力儲備任務。支持一批企業圍繞提升應急加工能力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糧油應急加工骨幹企業成品糧倉儲條件,完善應急設施設備,推廣應用低溫儲存技術,提升糧油應急加工企業倉儲和配送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儲存、加工、運輸、配送一體化的糧油應急示範企業。

第五章 保障糧油質量安全

  加強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係、“放心糧油”供應銷售網絡平台和質量安全管理體係、流通追溯體係建設,完善糧油質量安全標準體係,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糧油全產業鏈質量安全。

第一節 完善糧油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係

  加強糧食質量檢驗監測能力建設。繼續實施《全國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十二五”建設規劃》,充分利用現有檢驗資源,分類配備糧油檢驗儀器設備,全麵實現糧油理化品質、安全衛生、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轉基因等檢驗監測能力,糧食檢驗監測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依托現有糧食檢驗監測機構,建設一批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構;依托現有大中型糧食企業、成品糧批發市場的檢驗資源,建設一批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點。完善糧油標準體係,建設一批糧油標準研究驗證測試中心和糧油標準驗證站,逐步形成糧油標準研究驗證和後評估體係。

第二節 發展“放心糧油”銷售網絡

  按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到2020年力爭80%以上的社區、鄉村建成“放心糧油”示範店,引導和帶動全社會糧油供應質量的提高,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糧油消費的質量安全。根據城鄉居民糧油消費安全的要求,製訂“放心糧油”店的行業標準。從現有各類零售網點中擇優選定一批“放心糧油”示範店和經銷點,按標準進行規範化改造,並授予“放心糧油”店的標牌。堅持市場化原則,推動建立為示範店供貨的規範的糧油加工、配送渠道,並加強對流通各環節的監管,加大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力度,建立和完善“放心糧油”食品安全、索票索證、誠信檔案等經營管理製度,為全麵提升城鄉居民糧油產品消費質量安全水平打好基礎。

第三節 建立糧油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係

  采用物聯網、快速檢驗等技術,開發和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以覆蓋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糧油流通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及其子係統為支撐,製訂糧油及產品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係規程行業標準,構建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相銜接的糧油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體係,提高糧油流通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結合應急供應體係和成品糧批發市場等建設,基本實現“放心糧油”網點質量安全追溯全覆蓋。建設一批糧油流通質量安全追溯點,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充分發揮國家糧食質量檢驗監測機構作用,實現對糧油收購、儲藏、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糧油質量檢驗監測,從源頭上確保各環節糧油質量安全。加強糧食企業誠信體係、信息征集、評價體係建設,所有糧食企業建立征信記錄,褒揚誠信,懲戒失信,通過社會約束,規範糧食企業經營行為。

第四節 提升糧油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能力

  製訂汙染糧食幹預性收購製度和糧食質量安全應急預案,建立產銷區聯動追溯機製,健全組織機構和應急處置體係。按照食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負總責的原則,由省級人民政府組織汙染糧食的收購和處置工作。提升汙染糧食處置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能力,推進汙染糧食無害化處理和合理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

第六章 強化糧情監測預警

  整合現有糧食信息資源,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成包括信息采集、警情分析、信息發布的糧情監測預警體係,建立和完善庫存糧食識別代碼製度,推進“智慧糧食”建設,增強國家調控市場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節 建設糧情信息采集平台

  完善糧情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國家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等基礎設施,整合行業現有網絡資源,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國家、省、市、縣的信息采集點互聯互通,建立國家糧情信息采集體係。實現信息在線填報、審核、彙總,規範糧情信息采集內容,完善糧食市場統計監測體係,優化糧情市場監測網點布局,加強對重點糧食品種、重點時段、重點環節和重點地區的監測。 
建立部門信息協作機製。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農業、統計、交通運輸、海關、科技、商務、氣象、農發行等部門信息係統的銜接,構建涵蓋種植、收購、儲藏、運輸、加工、消費、貿易、質量、政策等綜合信息,促進信息公開,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第二節 構建糧情監測預警分析係統

  加強國內外糧食市場形勢分析。以糧食供需和市場價格監測為重點,加強動態信息監測和數據深入挖掘,建立以主要糧油品種為核心的國內國際糧食市場信息監測預測體係。科學分析糧油供求形勢,開展中長期供求趨勢預測工作,為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跟蹤國際市場變化,重點強化世界農產品產量、貿易量、消費量、庫存量、氣象、現貨、期貨價格等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增強國際糧食市場話語權。 
健全警情層級評估確認機製。研究建立糧情預警模型,實現短期、中期和長期相結合,常規、熱點與應急監測互補,國內和國際市場監測兼顧,增強監測預警的靈敏性、前瞻性和權威性。建立主要糧食品種專家會商機製,積極探索建立糧食價格指數,綜合應用模型和專家分析係統,提高糧情監測預警分析能力。

第三節 推進核心業務信息係統建設

  加快推進全國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實施大力推進糧食行業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構建涵蓋糧食基礎信息、管理業務信息與流通信息的國家糧食安全數據資源,提升糧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服務能力。加強糧食收購、儲存等監督檢查,按照分級負責原則,推進各級儲備糧及商品糧的糧食庫存動態監管信息係統應用,注重與現有體係銜接,建立庫存糧食標識製度,實現庫存實物信息化管理。推進糧食應急保供信息化管理,實現相關部門在應急指揮、儲備調節、應急供應保障、公共信息發布等方麵的業務協同。

第四節 提升行業信息服務水平

  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的糧食信息發布渠道。滿足生產者、消費者、流通企業及管理部門需求,涵蓋糧食政策、市場價格、質量、供需等多層次的糧食信息產品,促進行業信息消費。合理運用專業化糧食報刊、廣播、電視、網站等新聞媒體,定期發布相關信息,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提升行業信息服務的影響力、權威性和覆蓋麵。

第七章 促進糧食節約減損

  深入推進節糧減損示範工程和專項行動,繼續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範圍,大力推進糧油適度加工和副產物高效利用,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的全社會節糧減損行動長效機製。

第一節 進一步減少農戶儲糧損失

  加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力度,擴大實施規模和範圍,加快推進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適應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需要,大力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組織等建設糧食烘幹、儲存設施設備,在試點基礎上推廣適合其規模化儲存的小型鋼板倉等及配套設備。加強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服務體係建設,加大綠色環保儲糧新技術、新裝具的研發推廣應用。繼續做好《“十二五”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規劃》的落實工作,鼓勵各地采取多種措施,協助農戶建設糧食儲存設施。

第二節 推進糧食儲運減損

  通過加強糧油倉儲設施建設,消除露天存糧和“危倉老庫”,推廣綠色、高效、實用的倉儲新技術,改善糧食儲存設施條件,完成建設糧油倉儲設施規劃任務,明顯降低糧食收儲環節的損失。通過加強散糧運輸、裝卸設備及物流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糧食“四散化”,減少糧食運輸環節的損失。

第三節 加強糧油加工節糧減損

  引導企業成品糧適度加工,鼓勵開發全穀物等營養健康食品,明顯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加快完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建立科學合理可持續的加工產能規模。淘汰一批工藝落後、食品安全和環保不達標、物耗能耗高的落後產能。加強糧油加工企業節糧減損技術改造,推廣節糧節能降耗工藝技術和設備,明顯提高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出品率。 
支持大型加工企業加強米糠、稻殼、碎米、玉米胚、麥胚等副產物高效利用,構建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形成一批技術含量高、綜合利用全、帶動能力強的現代糧油加工示範基地或集聚區,明顯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其中米糠綜合利用率爭取達到近50%。

第四節 促進糧油科學健康消費

  強化糧油科學消費引導。充分利用世界糧食日暨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糧食科技活動周等平台和社會媒體,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愛糧節糧、反對浪費宣傳教育活動,廣泛普及全民糧油營養健康科學消費知識,組織開展愛糧節糧先進單位和示範家庭創建活動,以及糧食產後損失浪費調查,提高全社會愛糧節糧意識,並建立長效機製。 
建立愛糧節糧減損教育示範基地。依托現有糧食倉儲、物流、加工大型龍頭企業、糧食科研檢測機構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節糧減損宣傳教育示範基地。麵向學校和社會公眾,科學設計愛糧節糧、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等互動體驗活動,開發製作專題科普宣傳片、宣傳冊以及模型等,搭建愛糧節糧科普資源信息平台,提升節糧減損宣傳活動的保障能力。

第八章 投資來源及效益分析

  中央和地方政府給予投資及政策扶持,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作用,建立穩定的投資長效機製,紮實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第一節 投資來源

  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把糧食倉儲設施等建設列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之一,根據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和支出責任分別落實。確需中央投資支持的,結合中央投資安排的重點和原則統籌考慮,優先支持糧食主產區糧食倉儲設施及跨區域糧食現代物流等重大項目。 
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要求和“糧安工程”的建設需要,地方財政給予必要的支持。積極盤活糧食企業現有的土地和區位優勢等存量資源,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能通過市場化解決的,要更多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放寬和合理引導市場多元主體投資經營領域,逐步建立“負麵清單”發布製度,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投資領域。

第二節 經濟和社會效益分析

  實施本規劃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將有效減少糧食產後損失浪費,明顯提升糧食流通效率和降低糧食流通成本,增加糧食產業綜合效益,到2020年預期每年可減少糧食產後損失1300萬噸以上,相當於每年開發了3700多萬畝的無形良田,每年糧食流通環節損失浪費將減少40%以上,可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00億元以上。通過綠色儲糧、現代物流和新型設備的應用,有效提高糧食品質,明顯降低糧食儲存物流成本,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規劃實施將顯著增強糧食收儲能力,極大方便農民售糧,直接增加種糧農民收入。通過國家提價托市政策性糧食收購,幫助廣大受災農戶采取相關措施使受災糧食提等進級等,可促進糧農每年增收300億元左右。規劃實施將全麵增強糧油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從源頭大幅提升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的營養健康水平,對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規劃實施將明顯增強糧食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和時效性,提高糧食市場抗風險能力,將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影響基本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有利於基本穩定宏觀經濟增長預期和物價總水平。規劃投資重點主要集中在倉儲物流基礎設施、質量檢驗檢測、信息監測及預警等建設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拉動鋼材、水泥、建築、運輸等傳統行業生產,加快新材料、相關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生態效益:規劃實施將明顯減少糧食產後損失浪費,節約大量耕地、水資源和能源,按照每年節糧1300萬噸計算,相當於每年可節水100億噸,節能468萬噸標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萬噸,還可有效緩解農藥、化肥大量施用對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的環境汙染。糧食消費環節浪費減少,還將明顯減少城市垃圾填埋場的食物腐爛及交通工具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價

  實施本規劃,通過綠色儲糧、節能環保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明顯帶動糧食流通各環節的節能減排,也具有一定的環境效益。項目建設和運營中,會產生固體廢料、粉塵、噪音及少量汙水及廢氣排放,但通過加強管理,采取有效控製措施、動態監測等,能夠使汙水、粉塵及噪音排放控製在國家規定的標準範圍內;通過氣調儲糧、生物防治蟲害等綠色儲糧技術代替磷化氫熏蒸殺蟲技術,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因此,實施本規劃,總體上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並能有效促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

第九章 政策措施與組織保障

  加強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任務艱巨,必須從我國國情和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長效機製,強化措施,綜合施策,為“糧安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節 強化糧食安全責任

  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全麵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按照中央與地方糧食事權劃分,健全“糧安工程”建設全麵負責製,將省級政府負責區域內糧食收儲供應安全建設任務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切實守住本地區糧食流通工作的底線,加強本地區糧食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健全糧食收購、儲備、倉儲物流和供應體係,加快構建糧食質量安全治理體係,確保本地區不出現農民賣糧難,糧食供應不斷檔,建立有效的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機製,強化地方各級政府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責任。

第二節 深化改革創新

  全麵深化糧食流通領域改革,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推進“糧安工程”建設。統籌兼顧國內國際糧食供求變化,研究建立現代糧食儲備體係,調整確定合理的儲備規模和儲備調節機製。改進完善投融資機製,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投資方式。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兼並重組,按照“一縣一企、一企多點”模式,促進資產優化組合。鼓勵國有糧食企業與民營糧食企業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製新型市場主體。培育一批跨糧食產銷區的大型糧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市場競爭,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三節 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支持和帶動作用

  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為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政府主導下,充分調動多方麵積極性,加大投資力度。建立中央財政投入機製,特別是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及中西部財力薄弱地區的投資支持力度。地方財政要支持糧食流通設施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加快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第四節 落實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

  加快改革步伐,創新支持政策,對納入“糧安工程”規劃範圍建設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落實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退城進郊,合理布局。切實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鼓勵其在國家批準的業務範圍內加大對“糧安工程”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商業性銀行支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第五節 加強協調指導

  加強規劃的實施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分工協作機製,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規劃實施的綜合協調和宏觀指導,糧食局具體負責實施“糧安工程”,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鐵路局、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配合做好有關工作。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在省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作為建設項目實施和責任主體,依據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會同有關部門製定本區域的實施規劃並組織實施。中儲糧總公司等中央糧食企業要在總體規劃指導下,製訂本企業實施方案,加強協調,避免重複建設。

第六節 改革項目管理方式

  簡化項目審批程序,下放審批和管理權限。涉及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按照《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管理辦法》(發展改革委2013年第3號令)等相關要求辦理。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履行建設程序,落實項目法人責任製、招投標管理製、工程監理製和項目合同製,強化項目運行情況的跟蹤管理,嚴格落實建設主體責任,確保建設項目取得實效。

第七節 建立考核評估機製

  加強規劃考核評估,建立動態的評估機製,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糧食局會同有關部門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開展中期評估,不斷調整和優化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進規劃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順利實施。


 

  解讀:國家糧食局負責人就《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答記者問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