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州廣東大廈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新聞發布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專場,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主發布,介紹廣東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情況,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同誌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以下是省新聞辦直播實錄。
主持人楊芳: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為全方位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省新聞辦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新聞發布會,今天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專場。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在發展領先一步的同時,也麵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新舊生態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近年來,廣東全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將其納入“1+1+9”工作部署統籌推進,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入推進。今天,我們邀請到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楊芳: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布會的發布人: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先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吳道聞先生,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先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劉耿輝先生。現在,有請魯修祿先生介紹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情況。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 魯修祿: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下麵,我向大家通報一下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科學謀劃、係統部署、強力推進,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廣東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主要成效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廣東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在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時,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在謀劃全省“1+1+9”工作部署時,將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時,對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均提出明確的生態保護要求;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係時,提高一級指標綠色權重。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省委生態環境委員會第一主任、主任,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第一總指揮、總指揮,帶頭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全麵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體係、河長製湖長製林長製,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工作格局。2020年度,我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被黨中央、國務院評定為優秀等次,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二是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在經濟總量長期領先和人口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先行,連續七年全麵達標,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年均濃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和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率先轉入以臭氧防控為中心的攻關模式,率先構建大氣汙染防治先行示範區。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麵全部消劣,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茅洲河、練江由汙染典型變為治汙典範;2021年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率為89.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麵積比例達90.2%,均創曆史最好水平。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麵積比例達20.13%,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森林覆蓋率提高至58.7%;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碳普惠機製和碳捕集技術等試點示範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和金額分別為1.997億噸和46.1億元,為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作出有益探索。
三是生態文明製度體係更加健全。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1+4”生態環境保護監察體係,推動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壓實壓緊各地黨委政府責任。構築生態文明製度“四梁八柱”,形成以“三線一單”為支撐的綠色空間體係、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係、以生態文明製度改革創新為主體的環境治理體係。用最嚴格的製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三五”以來製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環評“放管服”、執法正麵清單管理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重大項目“三服務三保障”機製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環境基礎設施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縣城)汙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汙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裏,相比2018年分別增加41%、33%,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從2018年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850萬噸/年,與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滿足全省危險廢物安全處理處置需求。基本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涵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以及包含智慧監測、智慧監管、智慧決策、智慧政務四大應用體係於一體的生態環境智慧雲平台。
五是生態環境安全有效保障。統籌抓好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工作,不折不扣落實“兩個100%”(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汙水及時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提級應對、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十三五”以來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一大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在於我們始終做到“六個堅持”,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堅持構建社會共治共享的“大環保”格局。同時,也離不開在座各位新聞媒體的幫助、宣傳和引導,希望今後大家繼續給予支持。
接下來,我們將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要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統籌好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持續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係統推進生態建設與保護,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紮實推動經濟社會全麵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廣東樣板,讓廣東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長清、空氣常新。我就通報這些。謝謝大家!
主持人楊芳:謝謝魯修祿先生。下麵進入提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經濟日報記者: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請問下一步廣東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麵綠色轉型發展方麵有哪些具體的部署和安排?謝謝。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吳道聞:謝謝您的提問。我省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組織領導全麵加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始終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成立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和汙染防治攻堅各項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誌多次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係不斷完善。高質量編製《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出台《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的實施意見》,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研究製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的實施方案》,政策體係這幾年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強化。
三是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步伐加快。首先是大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省建立了覆蓋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鏈長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深入推進綠色製造體係建設。穩步提高能源清潔化水平,比如說推動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積極發展光伏發電,2021年全省新增海上風電裝機549萬千瓦、新增光伏裝機225萬千瓦。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運“公轉鐵”“公轉水”。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2021年推廣超27萬輛。加快打造低碳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充電站4100座、公共充電樁17.3萬個。
為推動全省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我們將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產業綠色升級。首先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同時要堅決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積極培育低碳零碳負碳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促進產業的綠色升級。
二是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緊緊圍繞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生態碳彙、資源循環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麵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綠色低碳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和示範園區。
三是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係。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四是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係建設。深化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優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繼續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營運車輛。
五是加快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強化領導幹部培訓,提升專業能力素養,切實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接下來我們將在以上這些重點方麵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提問生態環境廳,廣東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先行,請問廣東在這方麵的相關舉措?謝謝。
魯修祿:謝謝您的提問。廣東大氣環境質量領跑先行,凝聚了廣東曆屆省委、省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知道,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當時生態環境部部長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廣東珠三角在2015年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域實現了PM2.5年均濃度在35微克/立方米,當時講的是標況,標況折算成實況大概有3個點的差距,也就是說當時講35微克/立方米相當於現在的32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是當時國家的二級標準,所以部長說這說明我們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路徑是對的。
我從2016年到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以後,我們就一直在探討如何深化大氣環境治理,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因為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以後,每年下降的幅度可能沒有那麼大,所以我們當時研判每年大概能下降0.5個點,也就是說“十三五”五年可以下降2到3個點。事實上到2020年我們的大氣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了25微克/立方米以下,我們現在講的22微克/立方米折算成標況就是25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0個點。也就是說一年我們下降了2個點,成績比預期更好。
為什麼能取得這個成績,我們也在思考,這個思考對我們深化大氣汙染防治十分有意義。我們覺得,一是廣東堅持高質量發展,結構轉型、結構調整比較深入、比較全麵。剛才道聞主任講了,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我覺得結構減排在我們當前的背景下仍然是大氣汙染質量改善的一個最基本的途徑和原因。
二是我們堅持科學治理為主要方針。廣東在第一階段重點防控PM2.5,也就是說在亞運會之前到2015年,甚至到2018年,我們基本上是以PM2.5、PM10,即以顆粒物、細顆粒物防控為主。後來,臭氧逐漸成為影響我們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我們適時提出廣東要從以PM2.5防控為主轉向以臭氧防控為主。事實上我們在臭氧防控的時候,一定是會同步帶來PM2.5的持續改善和下降。到了2020年,我們為了達到“十三五”攻堅的硬任務,當時定的是空氣優良率95.5%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堅持以臭氧防控為核心,提出了32字治理防控的措施和方針,“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班指導、探索示範”。防控重點以臭氧作為重點,防控時段是根據臭氧多發、頻發的時間,精細到加油站的管理,包括車輛、柴油貨車等的管理都非常精準。
在工作措施上,首先建機製,采取了省廳和院士組建大氣汙染攻堅攻關研究指揮中心,成立了工作專班,這個專班是由專家和當地的生態環境局局長“雙組長”負責製,主要是在珠三角幾個城市,比如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清遠等等,所以我們能夠實現目標。還有就是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多次聽取彙報。
再就是探索機理,多次召開大氣汙染防治專家谘詢會,研判氣象條件狀況、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和汙染物排放年度規律等情況。臭氧的機理,目前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在排放源的排放口就直接測出來非常高的臭氧,可能是直接生成的,現在正在針對此開展一些攻關研究。如果確定的話,臭氧可能不僅是二次生成物,也可能是一次生成物,現在還沒有結論。
廣東大氣汙染2018年率先達標以後,珠三角已經不是國家重點防控區了,但是為了推動發揮引領作用,生態環境部確定我們為大氣防控先行示範區,所以我們在這方麵是有一個探索和持續改善的任務。我相信在接續奮鬥、久久為功的基礎上,我們會為構建一流美麗灣區作出新的成績。謝謝。
廣東廣播電視台記者:提問住建廳的劉廳,改善人居環境離不開汙水收集處理係統,請問這項工作在上一階段取得什麼樣的進展?下一步有什麼樣的計劃?謝謝。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劉耿輝: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改善水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的抓手,對於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空前的力度補齊生活汙水管網短板,以超常規的舉措強化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弱項,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管網建設速度及規模前所未有。2018年以來,全省新建城市生活汙水管網約2.9萬公裏,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城市生活汙水管網7.4萬公裏。
二是處理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以來,全省新增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能力900萬噸/日,目前全省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三是生活汙水收集處理效能明顯提高。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城市生活汙水處理提質增效評估工作,以評促建、以評促管,推動“雙轉變、雙提升”有效開展,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生活汙水集中收集率自2018年的62%提升到目前的76%,城市汙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從2018年的88毫克/升提升到目前的96毫克/升,生活汙水收集效能明顯提高。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進城市生活汙水處理提質增效,重點開展以下四方麵工作。一是持續補齊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指導各地繼續加大設施建設力度,根據《廣東省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十四五”規劃》,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們還會繼續新建城市生活汙水管網7千5百公裏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能力達490萬噸/日以上,預計帶動基礎設施投資達800億元以上。二是重點加強專業化運營管理。加快完善城市排水係統“廠網一體”管理機製,組建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實現從排水戶、小區管網到市政管網,再到汙水處理廠的全鏈條、一體化管理。三是加快排水管網信息化建設。在全麵摸排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城市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地理信息係統並定期更新,盡快實現管網管理信息化。四是推動長效機製建設。逐步建立健全生活汙水管網排查周期性檢測,加強建設質量管控,完善排水許可製度,進一步提高城市汙水處理專業化管理水平。我就簡要回答到這裏,謝謝。
新華社記者: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從堅決打好轉變為深入打好,這一轉變使得廣東省在生態保護工作方麵與上一階段相比主要產生了哪些變化?謝謝。
魯修祿: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廣東以全國1.9%的國土麵積,全國8.9%的常住人口,全國10.9%的經濟總量,在經濟總量這樣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的情況下,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高水平完成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去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第二輪到廣東來督察,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的組長和有關領導在反饋督察意見的時候,對廣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一個比較樸實的評價,說“廣東領導是真花時間、真花白銀、真有變化”。
真花時間。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2021年3月間,省委書記就生態環保工作召開會議71次、調研42次、作出批示86次;省長召開會議研究部署114次、調研督導27次、作出批示378次。僅今年以來,在做好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大盤的特別背景下,省委、省政府仍然先後召開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及黑臭水體整治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等全省性會議、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省長專題會議等近20次,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是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最多的工作之一,是書記、省長抓得最緊責任壓得最實的工作之一。
真金白銀。近五年來,省委、省政府累計投入近7500億元補上曆史欠賬,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僅2018-2020年,省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722億元。
真有變化。剛才發布的時候已經報告了,廣東的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從“堅決打好”,我們都看到了真實的變化、真實的效果。生態文明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保障,意義重大,但要“深入打好”,意味著汙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
層次更深。汙染實際上是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廣東是製造大省、人口大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是我們需要堅守和科學做好的工作。既要做到更高的環境質量指標水平,更要做到常態化下,正常常規管控下就能實現這些指標。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需要做大量堅實的工作,這也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個重要的內涵。
領域更廣。從廣東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指標來看,我們要從水氣土等硬指標,加強傳統的大氣、水汙染防治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影響人民群眾生命質量的汙染問題,轉向更多關注農村的以及新汙染物治理。
要求更高。這是內涵式要求。廣東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前不久省政協提供了一個報告,指出粵東西北部分城市跟周邊省份的臨近市縣比較,我們在環保的硬投入方麵是明顯弱於臨近省份,所以我們的粵東西北地區的環保壓力和任務,實際上跟珠三角比是存在著極不平衡的情況,這方麵省裏也在逐步解決,包括過去對練江汙染,省政府高強度的投入,最近正在安排對茂名小東江、粵東西北的一些問題加大力度。
還有充分性問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實現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關於“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目標積極作為,我們將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把生態環保工作融入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堅持八字方針“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做到五個精準,即“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突出兩個重點,一是不平衡性的問題要解決好,二是治理得不深入、不充分的問題要解決好,進一步再下功夫。謝謝。
廣州日報記者:提問自然資源廳長的屈廳,廣東的紅樹林麵積是全國最大的,我們在紅樹林的保護和營造方麵有些什麼具體的措施?謝謝。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謝謝您的提問。我們省的紅樹林麵積確實是全國最大的,占了全國的40%。我們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紅樹林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加強紅樹林保護修複工作。李希同誌批示“我省是全國紅樹林麵積最大的省份,要高度重視紅樹林的保護工作”,“建設具有海岸生態多樣性保護和防災減災功能的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已寫入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
一是做實“一本賬”。組織開展紅樹林資源專題普查,全麵查清我省紅樹林種類、麵積、分布、質量、宜林地潛力等狀況,摸清家底。經摸查,我們的紅樹林麵積是15.96萬畝,是全國最大,分布了全省14個沿海地市,紅樹林的品種有30個左右。我們正在科學謀劃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打造成全國名片,建設藍碳助力碳中和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
二是繪好“一張圖”。我們印發了《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複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紅樹林整體保護六項舉措,將國家下達我省到2025年完成營造修複8000公頃紅樹林的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個市縣。
三是構建“一套製度”。我們出台了《廣東省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除了國家重大項目以外,一律禁止圍填海。修訂《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設立紅樹林濕地保護專章,為紅樹林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並且我們還印發了《海岸線占補實施辦法(試行)》,建立了占補平衡製度。完善紅樹林營造修複獎勵機製,核心的內容就是營造1畝紅樹林共獎勵0.5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把激勵政策措施落地落細。
四是實施“一批重大工程”。我們利用各級資金,現在已經開展了紅樹林的營造項目17個,持新營造紅樹林麵積共700多公頃,總投入資金約6.6億元。現在正在積極推進湛江徐聞、湛江雷州、陽江陽西、江門台山、惠州惠東等5個片區的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建設。工程之中,我們還結合退塘還林還濕,在紅樹林的生態修複中探索養殖塘耦合共存模式,這種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謝謝。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記者:提問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質量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過去幾年,我省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請問廣東在治水方麵取得哪些成效?有什麼值得推廣的經驗?
魯修祿:謝謝您的問題。水是大家非常關心的,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一方麵,廣東的好水在全國是排在前麵的,是非常好的、非常安全的。我們西江、東江、北江、韓江、鑒江這些大江大河的幹流水質以及市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的水質都是100%達標。另一方麵,廣東由於經濟發展的特點,一些區域性的河流和一些河段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累積性汙染,最差的河也曾經在廣東,如大家都知道的練江、茅洲河。所以在廣東水環境保護方麵,我們就堅持保好水、治差水,這兩個方麵應該說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在保好水方麵,一是大力推進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工作。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中,有些地方城市過去的規模、經濟的結構以及供水的體係是與當時的情況相適應的,但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以後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深圳過去有100多個水庫,到處都是水源保護地,一方麵水源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麵供水與城市的發展也麵臨著一係列的矛盾。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指導下,我們按照國家的規定 ,科學地進行了一輪全省全覆蓋的新的水源保護地的劃定,這個劃定理順了很多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無論是從供水安全還是水質保障方麵等不協調的問題,都係統地予以解決了。
此外是規範“立”,對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置標誌牌、地理界標、隔離設施。地理界標、標誌牌我們樹了9813個,隔離防護設施新建了18091公裏。我們對全省在用的集中式飲用水源開展定期的監測,對環境狀況開展調查評估。以深圳為例,他們通過水源保護區的調整科學規劃、通過工程措施,不僅水源地保護得到大的提升,目前周圍的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改善。所以我們水源地的保護,從各地的實際出發,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樣的一些案例在全省還有很多。
二是深化開展了流域的生態補償。比如東江,我省跟江西有生態補償的機製,韓江,我省跟福建有生態補償的機製,在九洲江,跟廣西有生態補償的機製,這些都有效地對大江大河主要的水源地進行了水質保障。
在治差水方麵,全省水質優良率從過去70%多提高到現在超過90%。過去全省有71個國考斷麵,其中的劣五類目前已經全部消除。現在全省是149個國考斷麵,我們也正在按照新的要求推進水汙染防治,工作進展得也比較順利。
廣東在治水方麵,一是堅持高位推動,省委書記李希親自掛點茅洲河,時任省長親自掛點練江,偉中省長在深圳的時候要求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要消除、一切工程都要給治水工程讓路。二是堅持係統謀劃,按照流域一盤棋,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堅持治水與治產、治城高度結合。三是堅持精準施策,不管是我們廳也好,還是部門之間也好,還是省直單位和地市也好,在最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時候,無論是大氣汙染還是水汙染治理都是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督導。四是堅持依法監管,還有法治的宣傳,我們聯合人大、政協等單位發出倡議,動員全省的工商企業對水汙染防治作出應有的貢獻。謝謝。
南方日報記者:廣東現在正在做生態文明建設,請問廣東在實施國土空間整體保護、係統修複與綜合治理上,實施了哪些具體的措施?謝謝。
屈家樹: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堅決認真地履行自然資源部門的核心職能,重點做到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科學推動生態保護修複新格局的建立。我們編製了《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複規劃(2021-2035年)》和《廣東省重要生態係統保護修複重大工程規劃》,築牢生態安全格局,合理布局生態修複重大工程。修訂《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廣東省土地管理條例》,健全生態保護法律製度。加強生態修複政策製定和標準體係建設,落實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努力促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建設。
二是強化工程帶動,持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複項目建設,在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係統修複和綜合治理方麵,我們實施了兩個國家級的項目:即2018年啟動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項目,2021年繼續推動實施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這兩個項目均分別獲得中央資金支持20億元。其中粵北南嶺項目已經全部完成國家下達的19項績效目標,北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剛才修祿廳長已經介紹了,南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
在海洋修複保護方麵,我們重點支持了陽江、揭陽、珠海、湛江4個市開展了海洋生態保護項目,連續3年投入了7個億(國家資金),並且省級財政也安排了12億用於沿海地區海岸線的生態保護修複以及美麗海灣建設和海洋綜合示範區建設。
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麵,從2018年起我省每年都實施礦山石場治理複墾複綠的工作,到2021年累計投入資金將近18億,完成礦山石場治理複綠將近3000公頃,超額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任務,實現了修複山體和恢複生態的目標。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麵,我們有序推動了國家級20個鄉鎮的試點和全國唯一以縣域為實施單元的從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並且我們結合廣東的實際,在南海進行了省級的縣域範圍的試點,還組織了19個鄉鎮進行鄉鎮範圍內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三是強化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複。我們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要求,正在起草我省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複的實施意見,核心的內容是賦予修複的主體在一定期限內擁有自然資源的特許使用權。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複工作實踐,選取了10個點進行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營造修複,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
四是強化體製機製創新,形成工作合力。我們探索推動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係統修複的部門協同工作機製,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修複的係統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我們組建了省生態修複協會,成為聯係政企的紐帶,並且建立了省生態修複的專家庫,為修複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組織開展兩屆廣東省生態修複十大範例評選活動,通報表揚一批生態修複單位和個人。並通過媒體平台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氣氛,引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生態保護修複工作。謝謝。
主持人楊芳: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就到這裏。如果大家還有感興趣的問題和想要了解的內容,可以在發布會後再聯係我們的相關發布單位,也希望各位記者朋友能夠圍繞發布會的內容推出更多精彩的報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