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頁 > 參事文史動態 > 參事工作動態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林居正:區域融合發展破解四大挑戰 探索共同富裕廣東樣板新模式

編者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而區域融合發展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近十年來,廣東在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省共同富裕方麵取得顯著成績。如何進一步鞏固發展成果,逐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鳳凰網廣東特約觀察員林居正撰文指出,有必要在現有對口扶貧、轉移支付、飛地模式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深入推動廣州、深圳等龍頭城市與七至八個經濟總量相對落後的粵東西北城市開展區域合作。

文章提出了“一鍋做飯、利益共享,政策複製、注入活力”合作新模式的建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打造多個新型跨區域利益共同體合作示範區。依托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政策複製作用,為欠發達地區創造產業增量和就業崗位,從而實現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探索在合作區內以產業互補、做大增量和利益共享為抓手,采用統一的、複製更優的製度體係,建立統籌協調機製以及符合市場化規則的利益分配機製,進而打造區域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廣東樣板”、可供全國借鑒和推廣的共同富裕“廣東經驗”。

文|林居正(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鳳凰網廣東特約觀察員)

目前,廣東正在不遺餘力地帶動和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有序轉移,並出台《關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幹措施》。但由於珠三角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營商環境優勢,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導致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需要進一步鞏固協調發展成果、逐步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

最近十年,雖然廣東各地市人均GDP的差距不斷縮小,取得明顯成果,比如深圳人均GDP與雲浮的差距由2013年的4.92倍縮小至2022年的3.77倍,各地市人均GDP變異係數也由2013年的0.64下降至2022年的0.55。但從經濟總量來看,廣東各地市的發展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各地市GDP變異係數從2013年的1.34上升至2022年的1.47。變異係數是衡量各地市經濟指標差異化程度的重要參數,數值越高,說明各地市間經濟指標差異越大,發展不均衡問題越突出。以廣東GDP最高和最低的深圳與雲浮兩地為例,2022年,深圳GDP總量為雲浮的27.9倍,高於2013年的25.5倍。相比較而言,作為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浙江,GDP最高和最低的杭州與麗水GDP差異僅為10倍。

由此可見,通過轉移支付、對口幫扶等方式能夠在縮小地區間人均差距方麵發揮較大作用,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欠發達地區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必須立足於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尤其是在經濟增長麵臨較大壓力的環境下,更應當通過高質量發展,切切實實提高全體人民的收入水平,穩定居民長期收入預期,以消費需求的提升促進投資需求的提升,進而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為實現該目標,必須以構建區域融合發展新模式為抓手,在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下,既要因地製宜讓有條件的地區先行一步,發揮發達地區的輻射示範作用;又要注重率先在全省範圍進行政策的複製與推廣,推動欠發達地區享有發達地區同等力度的政策支持。



剖析|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破解四大挑戰

(一)跨區域合作的行政和製度割裂問題

盡管廣東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但還遠沒有達到構建統一大市場的要求。

跨區域機構設立、資源要素流動等依然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壘,不同地市的服務效率、審批效率、稅收優惠程度等營商環境也存在顯著差距,導致發達地區的經濟主體在欠發達地區進行展業、投資時可能麵臨障礙或缺乏動力。

(二)跨區域合作的利益分配和決策分歧問題

客觀而言,由於廣東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存在重大差異,導致不同地區對於合作區的重點產業布局可能存在分歧。主觀而言,由於合作區經濟增加值和稅收增加值沒有形成利益共享機製,合作共建城市之間實際上存在競爭關係,因而出於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導致合作區建設效率普遍偏低,絕大部分合作區形同虛設。

(三)跨區域合作的產業競爭和爭奪存量資源問題

在科技強國、創新驅動的總體戰略下,廣東各地市紛紛將科技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導致不同地區在核心產業布局上可能存在重疊。在市場空間和龍頭企業相對稀缺的情況下,各地政府都在通過優惠政策不遺餘力地進行招商引資,而跨區域產業合作有可能加劇產業競爭和本地資源向外地分流。

(四)跨區域合作的財政轉移支付不可持續問題

過去發達地區主要以對口幫扶和轉移支付的方式向欠發達地區提供支援。該方式相對直接有效,但卻無法為欠發達地區帶來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量和財稅來源。同時,在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發達地區承擔的發展任務重大,同樣麵臨巨大的財政支出壓力,從而對轉移支付的持續性提出了挑戰。

探索|區域協調發展廣東新模式的路徑和方向

(一)積極爭取頂層政策支持

構建區域融合發展新模式的核心之一在於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複製推廣相對更優的政策和製度,從而使欠發達地區加快形成適合產業發展和企業展業的優質營商環境。目前,廣東已經擁有南沙、前海、橫琴等多個國家級試驗區,涵蓋大量創新性舉措和政策。部分政策的複製推廣涉及中央事權,需要得到中央和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因此,在總結深汕特別合作區經驗的基礎上,有必要積極向中央爭取,支持在廣東的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建立多個新型合作區,允許廣州、深圳、珠海相對成熟的試點政策直接在新型合作區應用,解決企業在跨區域展業過程中麵臨的水土不服問題,最大限度地提升產業合作的效率。可以充分發揮廣東作為示範地、引領地的作用,並作為再造一個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抓手,在該模式運行成熟後,將相關經驗複製推廣至跨省合作,釋放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政策紅利。

(二)統籌推動新型功能區建設

新型功能區建設是區域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既能加快補齊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相對滯後、生產效率相對偏低的短板,也是解決發達地區通常麵臨的產業空間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由於新型功能區建設涉及的行政突破力度大,較難通過各地市自發的合作快速產生成效。

因此,建議由廣東省委省政府統籌,根據廣東各地市GDP排名,由廣州、深圳各自合作帶動三、四個地市,建立七至八個新型功能區,並根據後續經濟發展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同時,由合作共建城市的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工作小組和協商機製,定期對合作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重點引進的企業和重點發展的業務等進行決策。對於GDP和稅收分配方案,由合作城市提出方案報請省委省政府決定。

(三)注重增量業務的培育和引進,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製

為了使合作區快速產生經濟效益,降低對於存量資源的爭奪,合作區建議以發展新業態、拓展新業務、擴大再生產為重心。同時,為了改變過去各地區各自為政甚至暗自競爭的格局,有必要在合作區建立“一鍋做飯、利益共享,政策複製、注入活力”的新型利益分配合作機製,對在合作區內形成的經濟增量和稅收進行統一核算,並按事先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

(四)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強調核心要素輸出

區域融合發展需要圍繞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這一核心任務展開。通過打破區域行政壁壘,為企業的跨區域展業掃清行政障礙,使合作城市的各類要素能夠充分便利的流動。尤其是注重發達地區技術、資本、人才要素的輸出和共享。

可以借鑒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幹部使用方式,學習推廣發達地區的行政經驗,實現欠發達地區幹部素質、市場化水平和行政服務能力的同步提升。

(五)基於市場化原則,提升合作效率和積極性

為了使資源能夠更加高效地由低生產效率部門向高生產效率部門轉移,應當鼓勵企業基於市場化原則而非行政推動在合作區內展業。同時,共同富裕不是倡導平均主義和福利主義,有必要在合作區建立市場化的薪酬機製,認可市場化環境下不同行業的合理收入差距,保障民營企業家、工薪家庭的合法收入,從而激發企業家和員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使民營企業家有動力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作者簡介:

林居正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深圳市決策谘詢委員會金融專家組副組長,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原領導班子成員、副巡視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客座教授,深港合作戰略研究知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