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維碼 無障礙無障礙
  首頁 > 教育資訊 > 戰線聯播 > 高校動態

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③

時間:2024-04-24 11:37:36 資料來源:“廣東教育”微信公眾號
【打印】
分享到: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係”的決策部署,全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鼓勵各地各校探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省教育廳先後組織開展三批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評選。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擴大改革的輻射麵和影響力,“廣東教育”微信公眾號推出專欄,介紹各地各校教育評價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參考借鑒。


  暨南大學:

  分類培養 多元評價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暨南大學多措並舉推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全域改革,通過深化分類培養、優化創新成果綜合評價體係,著力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圖片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分類培養、精準施策,實施科教與產教融合比翼齊飛計劃,形成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各具特色的育人機製。一是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製,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強係統科研訓練,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發布《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實施辦法》,引導研究生圍繞前沿問題開展科學研究,著力培養研究生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二是強化產教融合育人機製,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發展有機融合,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重點建設教學案例和實踐基地,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施《暨南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管理辦法》《暨南大學與校外企業共建產教融合研究生培養聯合基地實施方案》,修訂《暨南大學關於進一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著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二)堅持創新引領、質量優先,舉辦研究生創新論壇,修訂申請學位成果認定辦法,推進創新成果評價綜合改革。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培養方式的研究生,其科研思路、實踐方法各有特點,形成的成果形態也各不相同。設立暨南大學“智彙創新·研究生創新論壇”,以“學院分論壇+學校總論壇”的形式,開展創新成果綜合評價改革,打造具有研究生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參加創新論壇的成果類型涵蓋學術論文、發明專利、學科競賽、應用類研究成果、創作類成果等。各分論壇自定評價標準和細則,評選出來的代表性成果推薦到學校,由學校總論壇進行成果現場展示,對優秀成果予以獎勵。創新成果評價的主動權回歸學科特色,突出成果質量和研究生創新貢獻。修訂《暨南大學內招學術型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標準實施細則》。各學科根據自身情況科學製定合適的分類評價方法,積極營造和諧的學術環境,重在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引導師生潛心學術研究,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舉措主要包括:堅持綜合評價的導向,注重學術組織對學術成果的認可,注重發揮同行評議的作用等。

圖片

  二、工作成效

  (一)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育人機製初步形成,研究生高質量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學研究方麵,2021年至今,學校通過三輪“博士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資助90名博士生開展創新研究。2021年,149名研究生發表高水平論文188篇,15名研究生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1項;2022年,285名研究生發表高水平論文351篇,23名研究生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8項。多名博士生在Nature、國際人工智能頂級學術期刊、四大醫學期刊、光學頂級期刊等發表論文或成果。實踐創新方麵,實踐基地和專業學位案例庫建設不斷推進,截至目前,校內各單位已簽約建立218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21年以來,多篇專業學位論文及教學案例庫獲國家級獎勵。在2021年、2022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研究生團隊共獲得2金4銀3銅。依托校企合作和大賽平台,碩士生實踐成果從實驗轉入產業、從理論轉向應用,分別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產業命題賽道銅獎、高教主賽道銅獎。

  (二)多元參與、分類評價的研究生創新成果綜合評價改革穩步推行。學校研究生創新論壇已舉辦兩年,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文化建設兩方麵的改革和投入已初見成效。創新論壇項目既起到了試點推進創新成果多元評價的效果,也充分調動了各學院師生參與創新交流的熱情。從研究生培養角度看,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性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體係,最大程度凸顯了不同學科間的差異性,保證了創新成果評價的專業性,真正落實了“分類評價、同類比較”,對促進學科特色化發展、提升各學科人才培養成效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12個學院舉辦分論壇,參與展示的創新成果有4類862項,向學校推薦研究生代表24名,學校總論壇設置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兩組展示。2022年,20個學院舉辦分論壇,參與展示的創新成果有5類1151項,向學校推薦研究生代表38名,學校總論壇設置科教融合(自然科學)、科教融合(人文社會科學)、產教融合(實踐競賽與產品/作品)3組展示。研究生創新論壇項目正在成為學校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的特色品牌。《新時代研究生培養質量綜合評價機製研究》獲批省級人才計劃項目。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教學“+”導向 產教科融合

  高職教師年度考核新路徑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深入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麵向二級單位非領導崗位人員,以教學“+”為導向,創新性開展了全員“層級式、模塊化、多維度、增量性”考核實踐探索,提升教職工工作積極性,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圖片

  “以點帶麵”

  打開全員年度考核新思路

  教工年度考核一般在每年年底或下一年年初進行,按照學校人事部門既定流程和考核表,從工作態度、業績等方麵進行自評和部門評價,依據投票或打分情況評選出優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個檔次,結果與職稱職務評聘有一定掛鉤,但考核形式和指標單一、忽視工作過程、激勵製度乏力,難與學校加強內涵建設的要求“合拍共振”。為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學校提出“以規範強質量、重過程促增值、產教科深度融合”的考核思路,建立分層分類的績點考核製度,並與年終績效、聘期考核、職務職稱晉級掛鉤。一是實施“教學+”戰略,教學工作量封頂,倡導教師不能隻是教學,還應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科研等工作,產教科融合。二是整合學校戰略目標與人員崗位要求,將崗位工作內容模塊化,突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指標。三是用績點賦分不同層次模塊,下放考核權,串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拓展評價指標維度。四是用標誌性成果豐富內涵建設並納入增量評價。通過“質量同步增長”,學校將虛化的高質量內涵發展目標落穩做實,激發教職工開展產教科的動力,推動學校綜合評價改革工作提質增效。

圖片

  “有質有量”

  建立全員年度考核新框架

  以綜合評價改革試點為牽引,重構年度考核框架。

  實行“層級式”分類評價。依據崗位類型、職務職稱等,打造人崗匹配度高、層次清晰、接續性強的教職員工梯隊,包括教學型專任教師、教學科研並重型專任教師、教研室主任、實訓係列教師、輔導員,以及黨政辦科員、教務員、科研管理科員,實施全覆蓋分層分類評價,促進教工梯隊發展不斷層、不掉檔。

  建立“模塊化”績點清單。圍繞強化產教科融合等新要求,製定“人崗相適”的分層模塊化考核內容,如梳理專任教師的工作內容為授課工作、科技服務、培訓工作、專業建設、學院工作等基本模塊,保證崗位考核內容的完整性。通過“分層賦值”將績點嵌入層級模塊,有效平衡權重,製定各類人員基本績點要求、模塊績點清單、加減分清單等,使評價更客觀、全麵。

  優化“多維度”考核基準。依據教職員工崗位職責、工作任務等,全麵考核德、能、勤、績、廉,同時結合新時代國家對高職教師的素質要求,突出“德”在考核中的首要地位、“績”的重點地位,如把思想政治表現和師德師風作為首要標準,構建長效考核機製,實行師德師風和意識形態一票否決,注重對人員履責績效、人才培養貢獻、產教科融合創新成果等的評價。

  突出“增量性”內涵評價。探索差異化彈性考核,推行標誌性成果評價,納入教師產教科各方麵貢獻,如授課績點封頂,科技服務、培訓與專業建設績點不封頂,重點考核授課質量、輔導員工作站、實驗室及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績效等內涵建設要素,實現對內涵建設關鍵要素的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同時,建立內涵建設評價新機製,由學校統籌製定績點考核製度,落實二級單位自主考核主體地位,下放考核權到相應管理部門,以及標誌性成果績點分配權到成果負責人,根據實際自主確定、完善考核方案,建立增量評價方法,實施動態、扁平化管理。

圖片

  “三增兩減”

  做好全員年度考核新保障

  通過“三增兩減”保障年度考核工作考準、考實。“三增”一是增加《重大成果獎勵辦法》《科研與技術服務獎勵辦法》《產教科聯合中心管理與績效評價辦法》《輔導員工作站考核辦法》等多個專項考核評價製度,重點考核以標誌性成果為導向的內涵建設。二是增加充分的數字化技術支持,完善智慧校園3.0平台年度考核係統建設,優化績效目標設置,完善關鍵指標、加減分清單、民主測評等功能模塊。三是增加考核結果的轉化力度,與職稱評價、薪酬製度、人事聘用等改革有效銜接、同向發力,如探索建立與年度考核結果掛鉤的降級、轉崗或離崗機製。“兩減”體現在樹立“以人為本、突出績效;以評促改、簡政放權”的考核理念,一是減少年度考核的主觀性與隨意性,通過規範化、製度化、數字化操作下放權限、簡化考核環節;二是減少教師教學工作負擔,強化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科研團隊建設,對授課工作模塊績點進行封頂,促進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產教科融合、高質量育人。


  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

  構建“13425”勞動教育評價模式

  完善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產出與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13425”勞動教育評價模式,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成效。

圖片

  主要做法

  (一)以“立德樹人”為回歸點,實現勞動教育評價目標。勞動教育評價回歸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圖片

圖1 勞動評價目標達成循環圖

  (二)以“評什麼”為著眼點,設計三個內容四個維度評價指標體係

  1.三個內容,確定清單。根據“日常生活勞動、誌願服務勞動、生產性勞動”三類內容,厘清學校“勞動教育+”全課程體係,梳理勞動清單,細分勞動素養觀察點。

  

圖片

圖2 勞動教育+全課程體係

  2.四個維度,明確指標。依據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意見,建立評價指標及設計評價分值使用預期成效。

  

圖片

表1  勞動教育評價指標

  

圖片

圖3  評價分值使用預期成效

  3.具體實踐,勞動可視化。將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運用於具體勞動實踐中。例如包幹區衛生勞動,學生做到每日堅持參與校園建設,同時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會生活技能。

  (三)以“怎麼評”為著力點,實施兩種勞動教育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按照實施教育教學的各環節(教、學、活動、管理、服務),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同步采集學生的勞動評價指標,而過程性評價最能體現學生動態發展發展軌跡,與學生的成長規律相符合,具體表現如下幾方麵。

  (1)精細化評價。精細化評價更新了學生的學習觀,細化了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促進了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優化,教師基於評價數據,可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存在的問題,實現以評促教,讓學生更好的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收獲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2)增值性評價。勞動教育實現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評價,學生能實時看到自己每天、每周、每學期的量化表現,做到及時查漏補缺。以評選表彰激勵學生勞動的積極性,樹立勞動觀念。例如開展勞動小能手、文明宿舍、優秀班級評比等。

  (3)信息化評價。在已成熟發展的班級綜合測評——勞動教育評分值表格基礎上,利用在線表格及超星三全育人平台APP,探索實現過程性評價由靜態轉變為動態,由班級綜合勞動評價細化到學生個人勞動評價,注重評價數據的儲存記錄和評價時間段的縱向延伸,達到可視化、及時化效果,同時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2.結果導向評價。針對勞動課程兼具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針對性等特點,結果性評價有機融於過程性評價中,落實監測與紀實評價,發揮勞動教育評價的督導改進功能,健全和完善勞動素養評價。例如勞動教育學期結果性考核要求:《勞動教育》課程每學期完成20學時學習,總學時為80學時。完成《生活勞動教育》《勞動實踐活動》及《公益勞動教育》學習,每學期取得0.5學分,共2學分。

  (四)以“誰來評”為關鍵點,建立五大勞動教育評價主體。一是學生個體自我評價,自我檢查勞動情況;二是同學互評,采用班幹部評價方式;三是家長評價,家校協同育人的監護主體評價;四是教師評價主體,含班主任教師、生活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課教師等參與的教學主體評價;五是社企參與評價,社區及企業結合所參與的勞動教育。五大主體評價全員參與,確保勞動教育評價全麵、全過程進行。

  工作成效

  “13425”勞動教育評價模式,使學校勞動教育形成良性學習機製,現有勞模、大師工作室8個;以學校48個校企合作項目為依托,形成校企交融勞動教育特色校園文化。

  近五年,學校為大灣區培養優秀交通技術技能人才近萬人,在校生滿意度95.96%,家長滿意度98.90%,用人單位滿意度96.80%;畢業生中湧現全國勞動模範2名、省級勞動模範和技術能手7名,各地市勞動模範和技術能手一批。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廣東省教育廳網站”,是否繼續?
放棄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