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②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係”的決策部署,全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鼓勵各地各校探索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省教育廳先後組織開展三批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評選。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擴大改革的輻射麵和影響力,“廣東教育”微信公眾號推出專欄,介紹各地各校教育評價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參考借鑒。
華南理工大學:健全教師教學榮譽製度 打造一流教育體係
華南理工大學積極探索構建持續激發發展動力的教師教學榮譽製度,修訂完善《教師教學榮譽體係實施方案》,構建教師教學榮譽體係,旨在營造良好教書育人環境,促進不同階段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激勵廣大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讓廣大教師在教學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
主要做法
(一)實施綜合評價,突出教學貢獻。堅持弘揚優秀師德師風,堅持實行師德失範“一票否決”製,堅持教學導向,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堅持評選標準、嚴格把關、寧缺毋濫。特別將教師投入教學教研情況、教材建設情況、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及競賽等方麵納入評價條件,綜合評定教師在教學上的貢獻,大力表彰在教育教學領域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師。
(二)遵循教育與教師成長發展規律,設立四個梯度教學榮譽。針對高校教齡滿1年、3年、10年、25年的教師,分別設置教學新秀獎、教學優秀獎、教學卓越獎(南光卓越教學獎、校級教學名師)和教學終身成就獎,促進不同階段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教學新秀獎麵向教學熱情高漲、教學方法有特色、教學效果良好、教學有活力、深得學生喜愛的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麵向教學精力投入大、教學能力水平高、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研究、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上有建樹的教學骨幹教師;教學卓越獎麵向長期在教學一線潛心投入、具有公認一流水平、堅持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教學成就卓越、能有效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卓越教師;教學終身成就獎麵向長期在教學一線特別是本科或公共基礎課教學一線、立德樹人業績卓著、在教學和科研方麵取得重大成果、為學校人才培養作出重要貢獻、在高等教育領域做出突出成就、在同行中享有很高聲譽和影響力的資深教師。
(三)堅持德能並重,突出教書育人效果。將師德師風作為首要標準,將教學實績作為評價基礎,對長期在教學一線工作,教學熱情高漲、教學方法獨特、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予以表彰,鼓勵青年教師厚德尚學、追求卓越,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增強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四)協同多元力量,共同推進改革創新。成立教學獎勵評審小組,負責各項教學獎勵評審工作,學校教務處、研究生院、黨委教師工作部、人事處、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把關,確保評選結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工作成效
(一)形成尊師重教、潛心育人的良好氛圍。教師教學榮譽體係實施以來,學校已累計評選4批次,共評選教學終身成就獎3人、教學卓越獎(南光卓越教學獎、校級教學名師)26人、教學優秀獎197人、教學新秀獎21人。獲獎教師包括學校老中青三代優秀教師,覆蓋所有學院,多位教師進一步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創新爭先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榮獲教學榮譽的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發展、教學評價、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等工作,以開設優秀本科教學示範課為載體,分享教學理念、方法和經驗,弘揚優秀師德師風,樹立育人標杆,形成了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優秀人才爭相從教的新局麵。
(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2021年以來,學校獲批2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新增3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數達60個;新增4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總數達到17個;新增2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總數達61門;2種教材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1人獲評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5個教研室獲批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試點高校;獲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
在154門省級及以上一流課程中,有56門由各獎項獲獎教師負責建設,如獲獎教師季靜教授帶領團隊在卓越全英班培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專業層麵課程思政方麵取得突破性成果,主持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主講教學主題報告30餘場;獲獎教師黃平教授領銜建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探索“智能+”時代課程建設的新標準、路徑、運行模式,打造了麵向全國的理念先進、覆蓋全麵、功能完備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虛擬教研室,成為首批教育部試點虛擬教研室。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能力分層 結構分類
打造高校二級學院教師評價新樣態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輕化工技術學院以落實教師分層分類評價改革為切入口,聯動績效改革、揭榜掛帥和績點銀行等創新機製,打造了高校教師“能力分層+結構分類”“雙評價”整體式評效體係,推動學院破解績效評價時效與科研長周期的結構矛盾。
主要做法
(一)能力分層:建構教師能力評價場域,研製以貢獻度為評價風向的教師能力分層標準。正視教師能力差異,杜絕將職稱、項目、論文、帽子作為教師能力層次劃分的依據,主張“教師能力放在具體場域中更具評價意義”的評價理念,全方位打造教師能力評價場域。一是推出對標成果引領的“大揭榜”項目,構築評價卓越教師的細分領域;二是推出對標承擔專業重點建設任務的“小揭榜”項目,構築評價骨幹教師的細分領域;三是推出支撐“大揭榜”“小揭榜”的“博士沙龍平台”和“教師關鍵能力再構計劃”,構築評價潛力教師的細分領域,通過打造任務導向的垂直領域,將學院教師群體解構為卓越層、骨幹層和潛力層三個能力層級,並研製層級匹配的評價標準,如對卓越層側重評價其引領專業發展的貢獻度(解決卡脖子或助推新產業發展);對骨幹層側重評價其參與重大項目攻關和推進專業重點建設的貢獻度;對潛力層則側重評價立德樹人、專業建設子任務和項目參與的落實成效等。
(二)結構分類:創新“大服務”教師類型框架,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的類型特色。主張將教師分類的邏輯起點回歸至育人和社會服務本身,從典型的育人方式和分化的社會服務方式中把握教師類型的共通性和異質性。圍繞學校發展“教學+”師資隊伍的總體方案,學院進一步提出“服務育人+服務社會”的教師類型細化框架(以下簡稱“大服務”教師類型框架),將教師類型劃分為“教學主型”、“科研主型”和“組織主型”。在“大服務”教師類型框架下,“教學主型”是以“產教育人+培訓服務”為主型的複合型,“科研主型”是以“科教育人+技術服務”為主型的複合型,“組織主型”是兼具“教學主型”和“科研主型”基本特征,但更傾向於以整合為主型的複合型。整體而言,三種主型特色鮮明,與目前主流的職稱評審體係高度契合,更加突出職業教育職業性和實踐性的類型特色。
(三)融合打造:形成“能力分層+結構分類”雙評價標準矩陣,建立教師分層分類評價基準。以能力標準為縱軸、教師類型為橫軸,創新提出“能力分層+結構分類”雙評價標準矩陣,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發展預期具象為教師分層分類評價的標準參照,為不同的“能力-類型”構型提供準確的角色定位和價值預期,建立教師分層分類評價基準。“雙評價”體係評價標準矩陣以“貢獻”為主基調,麵向對象強調“貢獻價值”差異化,使得各類教師的貢獻行為聚焦至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層麵。
圖1 “能力分層+結構分類”雙評價標準矩陣
(四)整體破局:實施“教師分層分類考核+績點銀行+年度代表作評價”,疏解績效短周期與科研長周期的結構矛盾。遵循科研工作存在“豐年”與“荒年”周期規律,針對年度績效時效性與科研長周期滯後性矛盾,探索實施“教師分層分類考核+績點銀行+年度代表作評價”為核心的“雙評價”整體式評效體係。
“教師分層分類考核”根據“能力+類型”形成以貢獻度為主旋律的分層分類菜單以及個人專項年度考核指標。專項年度考核指標由學院和教師共同承擔,鼓勵和指導教師根據“雙評價”標準矩陣製定個人發展規劃,以階段性成果置換個人專項年度考核指標。“教師分層分類考核”的分層分類菜單設計與業績置換機製,將個人發展與學院發展緊密聯合在一起,有效消解學院年度考核壓力。
“績點銀行”機製是輕化工技術學院一次解放思想的創新探索。學院鼓勵教師將本年度溢出的教科研績點(項目主持或排名前五的教科研績點)適當寄存“績點銀行”,存期三年。次年“績點銀行”將存量績點按比例抵扣績效考核教科研基本工作量,餘量按比例用於第三年抵扣。三年期結束後,該批次剩餘績點全部作廢。“績點銀行”是疏解績效短周期與科研長周期結構矛盾的核心機製,其基於“以空間換時間、以存量換增量”的設計機理,打破了教師從事科研工作但又麵臨短期績效考核壓力困境。
“年度代表作評價”作為學院整體式評效體係的重要一環,評效結果與績效分配一體聯動。學院在兼顧公平的分配基礎上,通過降低超量績點績效(超量績點有可能是由多項邊緣績點堆積而成),提升年度有影響力代表作績效,鼓勵和支持教師潛心育人與科研攻關,營造以育人實效和服務貢獻為主導的健康生態。
圖2 “雙評價”整體式評效路徑
工作成效
學院於2020年展開“雙評價”整體式評效體係改革與試點,成效顯著,教學型教師一麵倒的現象得到極大改善,教學主型、科研主型與組織主型的整體比例達到27:39:19。截至2023年9月,學院連續三年在學校二級學院年度考核評比中獲優秀等級,近三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項,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銀獎1項,全國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支,全國首批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支等國家級重大標誌性成果超過15項,2022年學院國家級“雙高”專業群中期績效評價獲優秀等級通過,學院黨總支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係獲驗收通過,社會服務到賬資金突破600萬。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院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評估中心:
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評價的區域實踐
廣州市荔灣區建立基礎教育集團,構建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係,開展集團化辦學評估。
主要做法
(一)構建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現導向性。依托廣州教育政策課題《複雜適應係統理論視閾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係的構建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形成《荔灣區教育集團化辦學督導評估指標》,包括發展戰略、管理機製、文化共生、資源共享、師資共育、課程共建、整體提升、創新發展等8個考核指標、17個關鍵指標和45個觀測點,重點考查優質資源增量與校際差距縮小情況,以及每所學校學生進步、教師成長、學校持續發展等情況。
(二)製訂集團化辦學督導評估辦法,體現規範性。製訂《荔灣區集團化辦學督導評估辦法》,從製度上明確集團化辦學評估對象、內容、原則、方法、程序、結果運用,構建政府、集團、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係,建立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評估機製。
(三)建立“以評促改五環節”評估流程,體現發展性。根據“以評促責、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發展”的方針,建立“以評促改五環節”的集團化辦學閉環評估流程(圖1)。通過三評三改,實現建、評、改互動,堅持問題導向,提高集團化辦學效益。
(四)開展全覆蓋實地評估,體現真實性。一是評估前充分溝通。區教育行政部門與集團負責人進行充分溝通,依據評估指標研製了評價工具:教職工、學生與家長三類調查問卷、校級幹部與教師訪談提綱。二是評估時實事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及教研院人員、市區督學、校長、評估員組成的評估組,對7個集團開展全覆蓋實地評估。評估流程包括召開自評報告會、察看校園環境與設施設備、訪談校級幹部和教師代表、對師生與家長抽樣問卷調查、查看檔案資料、召開反饋會。三是評估結果公開透明。評估結束後評估組探討評估指標是否完善、評估程序是否合理、結果運用是否有效,並將評估結果反饋教育集團,上報督導室。
圖1 “以評促改五環節”閉環評估流程圖
(五)完善評價結果運用,體現有效性。政府部門、督導部門、評估部門、教研機構、教育集團五方麵強化集團化辦學評價結果運用(圖2)。政府將評估結果作為完善集團化辦學教育政策、資源配置、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督導部門完善指標體係,優化常規工作和重難點工作權重,試行“年度目標清單+動態指標”,實行動態化評估,增加對集團內校際差異評估的指標,加強問題導向的集團化辦學督導。評估部門改進評估工具,擬委托第三方進行下一輪評估。教研機構有針對性對集團進行教育教學、教研科研、師資培訓、信息科技等指導。教育集團將評估結果作為集團治理的重要依據,改進教育教學。
圖2 合力集團發展五方架構圖
工作成效
(一)研製了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係。荔灣區研製區域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係並進行全覆蓋實地評估,科學精準評價集團化辦學生態,引導集團內涵發展。
(二)培育了優質教育集團。荔灣區7個教育集團中的5個集團——廣州市真光教育集團、廣州一中教育集團、廣州市南海中學教育集團、廣州四中教育集團、西外教育集團,分別成為首批和第二批省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促進集團優質均衡發展。
(三)推廣輻射了評價成果。關於構建集團化辦學評估指標體係區域探索的課題和論文在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發表,並在廣東省優質基礎教育集團校長培訓班、南方教育高峰年會、第四屆基礎教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城市論壇等作主題發言,論文獲廣州市第26屆教育督導年會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