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進一步提升 “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成效明顯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是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要論述和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創新實踐。
6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新聞發布會——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專場。據新聞發布會消息,近年來,通過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補足發展短板,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不斷增強。
強化支撐▷▷
沿海經濟帶經濟總量占全省八成
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3個功能區,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通過差異化政策舉措,推動各功能區在各自賽道上賽龍奪錦、各展所長、相得益彰,進一步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意見》兩份綱領性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頭、湛江、佛山、東莞、老區蘇區等係列政策文件;規劃建設五大都市圈和一批重大區域發展平台,形成了一係列行動方案和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區域協調發展的體製機製正在逐步完善。
“在一係列重磅舉措的有力推動下,‘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朱偉介紹,珠三角核心區優質資源、高端產業進一步集聚,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已經邁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有力支撐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穩居全國首位。
此外,沿海經濟帶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態勢明顯。沿海經濟帶擁有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湛江、江門等6個億噸大港,創造了占全省八成的經濟總量,產生了占全省九成的進出口總額,沿海經濟帶作為全省發展主戰場地位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態勢也在顯現。北部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全省最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6.4%,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麵比例達97.1%,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在強化各區域主體功能的同時,廣東注重‘核’‘帶’‘區’協同聯動發展,全省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進一步提升。”朱偉說,“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沿海經濟帶西翼、北部生態發展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於珠三角2.1%、1.2%和1.5%。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了61%,區域發展差距有效縮小。
硬件升級▷▷
全省高速通車裏程超1.1萬公裏
近年來,廣東省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內外高效聯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為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
“2015年廣東實現‘縣縣通高速’,2017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第一次超過珠三角,2020年我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突破1萬公裏,成為全國第一個邁入1萬公裏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突破1.1萬公裏,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黃淩介紹。
廣東正全力推進交通強省建設,以跨區域戰略性高速通道和麵向全球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實現“市市通高鐵”,“3+4+8”世界級機場群和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加快成形,天然氣主幹管網實現地市全覆蓋,基礎設施網絡空間布局與功能結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均衡通達態勢日漸形成。
在產業發展方麵,廣東省以“核”“帶”“區”主體功能定位為引領,優化工業園區布局、推動城產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助力“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紅透露,目前,全省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共161個,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超6萬億元,約占全省的四成。其中,“一核”園區71個、“一帶”東西兩翼園區50個,“一區”園區40個。廣東一方麵推進工業園區提質增效,促使老園區煥發新活力;另一方麵規劃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整合資源打造新增長極。
以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為例,廣東正全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朱偉介紹,汕頭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300億元;加快建設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已實現24.5萬千瓦並網發電。“十三五”以來,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6.44%,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而在湛江,該市成功引進總投資約760億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等重大項目,全力推進中科煉化一體化等4個投資超百億美元的重大製造業項目建設。2021年,湛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9.1%,工業投資增速26.8%,均為全省前列。
吳紅還透露,廣東省積極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為產業發展騰挪新空間。例如,通過打造順德高端裝備產業基地,充分利用村改騰挪的土地空間,引進百億投資的海天裝備項目,並集聚了10多家產業配套企業,成為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的示範。
財政支持▷▷
對市縣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占省級支出七成
“據統計,2016—2021年,‘一帶一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6789元提高到9044元,年均增長5.9%,縮小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差距。”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國煌表示,省財政通過突出強牽引、促發展、兜底線、補短板四方麵,推動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他介紹,廣東省財政突出強牽引,全力服務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專項支持南沙、橫琴等國家級戰略發展平台,2021年支持資金達到178億元,並對大灣區交通、科技等領域重點項目給予傾斜支持。“比如,我們統籌約130億元支持深中通道項目建設,安排98億元支持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陳國煌舉例。
在促發展方麵,廣東統籌財政資金和債券資金,推動粵東城際鐵路、廣汕汕鐵路、廣湛鐵路、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建設,幫助東西兩翼對接珠三角、融入大灣區。此外,省財政支持築牢北部綠色生態屏障和綠色產業發展,2016年以來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年均增長27.8%,2021年達到80億元。
“2016—2021年,廣東省財政對市縣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年均增長8.5%,去年達到4827億元,占省級支出的比重約70%。”陳國煌介紹。此外,為突出補短板,我省通過強化省級基本公共服務支出責任、減免欠發達地區重大項目出資責任、主動承擔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配套資金,減輕欠發達地區財政負擔。
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全省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穩定保持在70%左右,2021年達到1.28萬億元,重點向“一帶一區”、向農村基層傾斜。
目前,廣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不斷補齊粵東粵西粵北部分地區高等教育、高水平醫院等方麵的突出短板。具體而言,在基本完成中心衛生院、縣級醫院升級建設任務的基礎上,2018年起省財政投入155億元,推動實現高水平醫院地市全覆蓋;2017年起省財政投入超70億元推進欠發達地區高校建設,曆史性地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醫院21個地級以上市全覆蓋;另外,省財政還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動實現高鐵、管道天然氣、農村集中供水等全省的地市全覆蓋。
【問答摘要】
1.主持人:有請朱偉先生介紹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有關情況。
答:首先,介紹一下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思路和重點舉措。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是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要論述和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創新實踐。總體思路是:堅持係統思維和整體觀念,根據各區域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3個功能區,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通過差異化政策舉措,推動各功能區在各自賽道上賽龍奪錦、各展所長、相得益彰,進一步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意見》兩份綱領性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頭、湛江、佛山、東莞、老區蘇區等係列政策文件。規劃建設五大都市圈和一批重大區域發展平台,形成了一係列行動方案和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區域協調發展的體製機製正在逐步完善。
其次,介紹一下“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突出亮點。在一係列重磅舉措的有力推動下,“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不斷增強。“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利好疊加、釋放“乘數效應”;廣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強勁,佛山、東莞兩個城市以萬億級的體量邁入新發展階段,珠海市一躍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正在成長為我省又一重要引擎,珠三角各市依托廣深港、廣珠澳兩個廊道的傳導效應,彙聚起強大的發展勢能、改革動能。二是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不斷強化,東西兩翼新增長極加快形成。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向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布局建設,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百億美元級外資項目開工建設,沿海經濟帶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熱土,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世界級產業帶成型成勢。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地位持續鞏固。三是築牢北部生態屏障,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屏障進一步鞏固,對內拓展“橋頭堡”的優勢凸顯,貫通城鄉、聯接工農、鏈接灣區的綠色生態經濟體係、產業協作體係逐步發力,“農業+”“旅遊+”等生態產業蓬勃發展,對接大灣區的“大農場”“後花園”“康養地”正在加快形成。
最後,介紹一下“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對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帶來的新變化。在強化各區域主體功能的同時,我們更加注重“核”“帶”“區”協同聯動發展,全省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進一步提升。一是區域發展差距有效縮小。“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汕頭、汕尾、潮州、揭陽4市)、沿海經濟帶西翼(陽江、湛江、茂名3市)、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於珠三角2.1個、1.2個和1.5個百分點。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長了61%,逐步拉近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差距。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全麵改善。全力推進交通強省建設,以跨區域戰略性高速通道和麵向全球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實現“市市通高鐵”,“3+4+8”世界級機場群和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加快成型,天然氣主幹管網實現地市全覆蓋,基礎設施網絡空間布局與功能結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均衡通達態勢日漸形成。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製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推動形成覆蓋十大領域共104個項目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快補齊粵東粵西粵北部分地區高等教育、高水平醫院等方麵的突出短板,曆史性地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醫院21個地級以上市全覆蓋。做到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應兜盡兜,國家要求的“三保”保障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四是全省一盤棋的統籌機製不斷完善。建立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核+副中心”深度協作機製,深入推進省內對口幫扶,實施一攬子支持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扶持政策,對重點老區蘇區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縣每年5000萬元。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等一批重大區域合作平台加快建設。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各項部署,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一是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推進珠三角核心區壯大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打造更具輻射力的改革發展主引擎;二是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強化沿海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和臨港產業布局,打造更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主戰場;三是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成為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杆;四是突出優勢互補、雙向拓展,建立健全區域政策統籌機製,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積極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不斷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動力傳導體係。通過持續加大政策、項目等方麵支持力度,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讓趕上來者發揮後發優勢,努力提升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就介紹這麼多,謝謝各位!
2.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請問省發改委的朱偉主任,剛剛您介紹了“一核一帶一區”各個功能區,廣東是如何定位的?如何實現差別化的發展?現在有哪些規劃和接下來的具體措施?
答:在發揮“一核一帶一區”功能定位方麵,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三個關鍵詞:一是“各盡所能”。就是依據各地區的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明確各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讓各區域各盡所能。如,“一核”定位為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重點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一帶”定位為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重點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新增長極;“一區”定位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重點以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二是“各展所長”。就是堅持分類施策和精準施策,因地製宜推動特色化發展,讓各區域各展所長。如,近幾年我們針對性地出台了支持佛山和東莞兩個萬億級城市高質量發展、支持汕頭和湛江兩個副中心城市建設、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接下來還要研究出台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三是“各得其所”。就是要製定實施普惠性、均衡性托底機製,努力實現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讓各區域各得其所。比如近年來我們調整完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區域生態補償、對口幫扶協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體製機製,努力讓各區域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從實際效果來看,目前“核”“帶”“區”這三個功能區在各自賽道上發展順利,差異化發展態勢日漸明顯。珠三角核心區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態勢正在凸顯。珠三角核心區優質資源、高端產業進一步集聚,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已經邁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正在日益增強,有力支撐我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穩居全國首位,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正在得到破解,我們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沿海經濟帶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態勢明顯。沿海經濟帶(含珠三角沿海地區)擁有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湛江、江門等6個億噸大港,創造了占全省八成的經濟總量,產生了占全省九成的進出口總額,沿海經濟帶作為全省發展主戰場地位日益凸顯。“十三五”期間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產業項目密集落地,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超百億美元重大項目成功落戶這些地方。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態勢也在顯現。北部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全省最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6.4%,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麵比例達97.1%;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生態產業體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等產業蓬勃發展,對接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正在加快形成。
3.南方日報記者:請問省發改委的朱偉主任,我們了解到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了支持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發展的高規格文件,請問您能否介紹一下兩個省域副中心建設的最新成效?
答:近年來,汕頭、湛江緊緊把握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機遇,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給予的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引領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規劃建設,加快打造東西兩翼省域副中心。一是全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汕頭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300億元。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獲批成立。加快建設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已實現24.5萬千瓦並網發電。“十三五”以來,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6.44%,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湛江市積極開展產業招商,成功引進總投資約760億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等重大項目。全力推進中科煉化一體化等4個投資超百億美元的重大製造業項目建設。“十三五”以來,湛江市固定資產投資連續6年每年都超過千億元。2021年,湛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9.1%,工業投資增速26.8%,均為全省前列。二是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均衡通達。汕頭市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成效顯著。正在推動總長140公裏、總投資512億元的粵東城際鐵路加快建設,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時通勤圈”和粵東“1小時交通圈”加快形成。湛江全麵參與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湛茂都市圈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廣西北部灣2小時高鐵交通圈正加快形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港成為具備接卸滿載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港口貨物吞吐量穩居全省前三位。湛江吳川新機場也投入運營,已通航全國44個城市。三是不斷釋放改革活力改善營商環境。汕頭市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數量超過46萬個,企業超過9萬家,在2021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中被評為“優秀”,居粵東西北第1位。紮實推進華僑華人投資製度專項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兩個省級改革試點。汕頭市海關關區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三分之二以上。湛江市積極對接融入“雙區建設”、與海南自貿區“相向而行”並參與北部灣城市群建設,打造聯動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麵還成功複製落地了全國和廣東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157項,深化yabo2018柏林赫塔 “跨城通辦、跨省通辦、一窗通辦”等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四是積極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汕頭市積極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全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34家,數量居全省地級市前列,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列入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汕頭市中心醫院入選省高水平醫院。作為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還有中山紀念亭、西堤片區入選省級曆史文化街區。湛江市加快推進湛江灣實驗室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成營運,全市各類研發機構達到443家,廣東醫科大學海東校區、嶺南師範學院湖光校區、湛江市應急醫院等項目加快建設,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區域5G急救平台建設項目”納入工信部試點,全國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全省首筆風電補貼確權貸款也在湛江探索成功。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做強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新增長極,提升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實力,支持汕頭參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推動湛江進一步對接海南自貿港、北部灣城市群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建設,帶動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更加強勁地舞動起來。
更多信息請點擊:https://nflive.southcn.com/index?id=660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