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支持IPv6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務微信二維碼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手機版二維碼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互動交流 > 在線訪談

持續厚植改革基因 努力當好“兩個窗口” ——葛長偉主任接受中國改革報專訪

信息來源:中國改革報 時間:2019-08-26 10:43:16
字體: [大] [中] [小]

  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8月22日訊(記者 程雲 劉琴)“當前,改革正處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廣東必須堅定接續奮鬥的改革定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2019年召開的第一場省委全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一席話更堅定了新一年改革的方向和動力。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明確“廣東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勉勵廣東“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全國提供新鮮經驗”。

  行至改革深水區,風急浪湧,廣東省將如何繼續擴大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殷殷囑托猶在耳畔,廣東省將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扛起改革攻堅“大旗”?今年以來,廣東又出了哪些實招,有關部門到底如何落實?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

葛長偉主任接受中國改革報專訪.jpg

  科技“強身”創新驅動  駛入發展快車道

  “改革”是廣東發展的基因,“創新”則是廣東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了‘三個第一’,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葛長偉談道“創新驅動將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

  抓住科技創新的機遇就是布局未來。過去一年裏,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有效發明專利量達24.9萬件、穩居全國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累計達2.53萬件、約占全國一半,技術自給率達73%,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

  一組組亮點數據不僅體現背後布局者的遠見決斷,更是廣東綜合發展實力日益強盛的凸顯。廣東改革要駛入發展“快車道”離不開嚴謹的頂層設計,更離不開創新的基層實踐,而擁有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是廣東創新發展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數據顯示,廣東88.9%的研發經費投入、89.7%的研發人員、92.6%的科研機構和86.9%的發明專利來自於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5萬家,兩年翻了一倍多,總數、總收入、淨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葛主任告訴記者“接下來,廣東省將繼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同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基礎研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廣東科技‘強身’的關鍵在於要建設出一支敢闖敢幹、勇於創新的精兵隊伍。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這是廣東改革發展麵臨的新課題。

  過去一年來,廣東省出台深化人才改革24條,深入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麵推行人才優粵卡政策;製定實施《廣東省自主創新條例》、科技創新12條等一係列創新政策,完善科研人員激勵機製;建成3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7個國家級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建成科技孵化器962家、眾創空間886家、新型研發機構219家,均居全國第一。邁入改革新階段,廣東將不斷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兩輪驅動 以區域協調促進高質量發展

  “最富在廣東,最窮也在廣東。”城鄉區域發展失衡一直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大頑疾。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江水湯湯,潮起珠江。廣東如何聚焦用力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再立潮頭?圍繞區域發展失衡短板問題,廣東省委省政府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兩大抓手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出“新藥方”。

  新階段廣東改變傳統思維、突破行政區劃局限,明確發展定位,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實現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即以珠三角地區(9市)作為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打造成為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和新興產業發展搖籃;以珠三角沿海7市和東西兩翼7市構建沿海經濟帶,打造高水平產業集群;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成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

  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沿海港口和內河航道建設,切實改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基礎。大力推進資源要素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傾斜,在沿海地區集中布局一批臨港化工、海工裝備、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推動珠三角各市與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加強對口幫扶和產業共建,不斷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後勁。大力實施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實施與功能區相匹配的產業、土地等政策,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開展分類評價考核,以鮮明的政策導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的同時廣東還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立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係,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出台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培育特色產業強鎮強村,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自2018年起省財政三年安排75億元扶持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和家政服務工程,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計劃10年投入1600億元,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用好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大力推進水田墾造,截至目前已開工25.99萬畝,完工18.31萬畝。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拆舊複墾,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去年底已有150萬人實現脫貧,目前還剩11萬相對貧困人口,廣東省將一鼓作氣、盡銳出戰,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麵臨的最後堡壘,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重點領域改革再深化 持續厚植廣東“改革基因”

  改革是廣東的根和魂,深深注入在改革發展的命脈和基因裏。在新一輪的改革進程中,廣東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會當淩絕頂”的決心,抓住時機不斷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是廣東改革的決心,也是廣東改革發展的真實寫照。

  建設廣東“數字政府”政務雲平台以來,廣東600多項民生事項實現“指尖”辦理;2600多家中介機構、4100多家項目業主進駐網上中介服務超市;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分類改革,辦理業務申請材料平均壓減19%、時限平均壓減56%。

  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以來,廣東出台“穩外貿九條”,降低外貿企業成本、大幅提高通關效率;落實“外資十條(修訂版)”,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外商在專用車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船舶設計等九大領域設立獨資企業;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對外合作,1-5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5.6%,占比提高至24.3%。

  在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生態建設、民生保障、質量建設等方麵,廣東正一步步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廣東速度向廣東質量、廣東產品向廣東品牌的轉變。

  遼闊廣東大地上,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已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新型顯示、軟件、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裝備、新材料等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在此薈聚。過去一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5%。新時代,廣東正以更寬廣視野、更高目標要求、更有力舉措,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持續厚植廣東“改革基因”,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

  五大方麵推進灣區建設 更高水平擴大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是廣東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抓住灣區建設大機遇、做實改革發展大文章,為廣東改革發展再譜新篇章?葛長偉指出,廣東將從這五大方麵繪就改革發展藍圖,更高水平擴大開放。

  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製”之利,學習借鑒港澳先進理念和做法,推動規則、製度、機製的聯通、貫通、融通,大力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全麵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係,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便捷有序流動。

  港澳地區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突出是廣東發展的一大優勢,4所高校在世界排前100名,廣東擁有較為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廣東省將充分發揮三地創新優勢,打造一批高水平合作平台和載體,更好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其次,充分發揮港澳對外貿易聯係廣泛的優勢,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優勢,澳門聯係葡語國家的紐帶作用,深化與港澳的開放合作,加快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聯合赴海外開展大灣區品牌推介和招商活動,共創國際貿易合作新優勢,與港澳共同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

  此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去年已經順利開通,廣東省將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的溝通,完善運營管理機製。同時,加大力度推進三地軌道交通、機場、港口、口岸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努力為三地人員物資往來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最後,與港澳共同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圍繞便利港澳居民在廣東居住、學習、創業、就業、商旅等完善配套政策,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深化與港澳生態環保合作,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共同打造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的美麗灣區。


原文見:http://www.cfgw.net.cn/2019-08/22/content_24882705.htm



【訪談問答摘要】

 

  問題1:繼續擴大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有哪些政策舉措?

  答:“改革”是廣東發展的基因,“創新”則是廣東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第一要將創新驅動作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二是圍繞區域發展失衡短板問題,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兩大抓手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出“新藥方”。三是要抓住時機不斷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四是抓住灣區建設大機遇、做實改革發展大文章為廣東改革發展再譜新篇章


  問題2:在創新驅動方麵有什麼具體措施?

  :廣東改革要駛入發展“快車道”離不開嚴謹的頂層設計,更離不開創新的基層實踐,而擁有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是廣東創新發展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廣東88.9%的研發經費投入、89.7%的研發人員、92.6%的科研機構和86.9%的發明專利來自於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5萬家,兩年翻了一倍多,總數、總收入、淨利潤等均居全國第一。接下來,廣東省將繼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同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基礎研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過去一年來,廣東省出台深化人才改革24條,深入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麵推行人才優粵卡政策;製定實施《廣東省自主創新條例》、科技創新12條等一係列創新政策,完善科研人員激勵機製;建成3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7個國家級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建成科技孵化器962家、眾創空間886家、新型研發機構219家,均居全國第一。邁入改革新階段,廣東將不斷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問題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廣東如何聚焦用力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再立潮頭?

  答:新階段廣東改變傳統思維、突破行政區劃局限,明確發展定位,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實現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即以珠三角地區(9市)作為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打造成為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和新興產業發展搖籃;以珠三角沿海7市和東西兩翼7市構建沿海經濟帶,打造高水平產業集群;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成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

  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沿海港口和內河航道建設,切實改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基礎。大力推進資源要素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傾斜,在沿海地區集中布局一批臨港化工、海工裝備、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推動珠三角各市與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加強對口幫扶和產業共建,不斷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後勁。大力實施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實施與功能區相匹配的產業、土地等政策,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開展分類評價考核,以鮮明的政策導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的同時廣東還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立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係,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出台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培育特色產業強鎮強村,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富民興村產業,自2018年起省財政三年安排75億元扶持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和家政服務工程,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計劃10年投入1600億元,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用好耕地占補平衡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大力推進水田墾造,截至目前已開工25.99萬畝,完工18.31萬畝。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拆舊複墾,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去年底已有150萬人實現脫貧,目前還剩11萬相對貧困人口,廣東省將一鼓作氣、盡銳出戰,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麵臨的最後堡壘,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問題4: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是怎樣的?

  答:“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這是廣東改革的決心,也是廣東改革發展的真實寫照。

  建設廣東“數字政府”政務雲平台以來,廣東600多項民生事項實現“指尖”辦理;2600多家中介機構、4100多家項目業主進駐網上中介服務超市;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分類改革,辦理業務申請材料平均壓減19%、時限平均壓減56%。

  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以來,廣東出台“穩外貿九條”,降低外貿企業成本、大幅提高通關效率;落實“外資十條(修訂版)”,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外商在專用車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船舶設計等九大領域設立獨資企業;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對外合作,1-5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5.6%,占比提高至24.3%。

  在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生態建設、民生保障、質量建設等方麵,廣東正一步步實現由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廣東速度向廣東質量、廣東產品向廣東品牌的轉變。

  遼闊廣東大地上,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已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新型顯示、軟件、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裝備、新材料等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在此薈聚。過去一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4%和31.5%,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5%。新時代,廣東正以更寬廣視野、更高目標要求、更有力舉措,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持續厚植廣東“改革基因”,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


  問題5:灣區建設方麵有何舉措?

  答:廣東將從這五大方麵繪就改革發展藍圖,更高水平擴大開放。

  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製”之利,學習借鑒港澳先進理念和做法,推動規則、製度、機製的聯通、貫通、融通,大力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全麵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係,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便捷有序流動。

  港澳地區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突出是廣東發展的一大優勢,4所高校在世界排前100名,廣東擁有較為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廣東省將充分發揮三地創新優勢,打造一批高水平合作平台和載體,更好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其次,充分發揮港澳對外貿易聯係廣泛的優勢,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優勢,澳門聯係葡語國家的紐帶作用,深化與港澳的開放合作,加快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聯合赴海外開展大灣區品牌推介和招商活動,共創國際貿易合作新優勢,與港澳共同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

  此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去年已經順利開通,廣東省將進一步加強與港澳的溝通,完善運營管理機製。同時,加大力度推進三地軌道交通、機場、港口、口岸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努力為三地人員物資往來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最後,與港澳共同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圍繞便利港澳居民在廣東居住、學習、創業、就業、商旅等完善配套政策,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深化與港澳生態環保合作,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共同打造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的美麗灣區。



相關附件:

打印文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