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6年,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作為,精準發力,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力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統籌穩增長調結構,發展質量效益繼續提升。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並舉釋放消費潛力,抓好重點項目帶動有效投資,千方百計支持企業擴大出口,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初步核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5萬億元,增長7.5%,經濟總量穩居全國首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1%、6.2%、9.1%,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7:43.2:52.1,服務業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28萬元,增長6.2 %。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2.28萬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萬億元,達1.039萬億元,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4.4%。民營經濟領先發展。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1.4%,分別比國有、外資高6.4個、9.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13.5%,占比提高到62.1%。各類企業健康發展。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超千億元的大型骨幹企業分別新增32家和2家,總數分別達243家和23家。支持3400多家中小微企業獲得267億元貸款,建成國家級、省級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台232個。
(二)紮實推進“去降補”重點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去產能任務全麵完成。壓減鋼鐵落後和過剩產能307萬噸,超額完成2016年壓減任務;完成9.658萬噸淘汰落後造紙產能任務。國有關停類“僵屍企業”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國有特困企業實現脫困427戶。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購房需求,推進住房製度改革,探索建立購租並舉住房製度,率先組建省屬國企專業化住房租賃平台。全省商品房去庫存2197萬平方米。杠杆率控製在合理水平。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去杠杆,開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25%,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降成本成效明顯。通過“營改增”、降低電價、減輕收費等35項措施,為企業減負超過1940億元。10月1日起全省實施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補短板重大項目紮實推進。將18項、總投資2.25萬億元的補短板重大工程納入省重點項目調度,對在建線狀工程實行清單化管理,薄弱環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廣東省係統推進全麵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國務院批準,116項具體改革事項中已有101項落地實施。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倍增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台總數達213家。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參建高校有48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8%,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有效發明專利量連續7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保持全國第一。企業創新潛力有效激發。高新技術企業井噴式增長,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00家,總量達1.9萬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20%。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水平繼續提高。累計建成新型研發機構18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分別達634家、500家。12月末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機構管理資本量達1.17萬億元,增長108.3%。新增科技支行45家、總數達95家。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27.6%。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45.2%,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加快發展,啟動“互聯網+”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建設首批8個大數據產業園、3個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海洋生產總值達1.55萬億元,增長12.4%。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落實《中國製造2025》,創建全國首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群。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2.8%。培育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基地10個,新增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6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達113家。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1.7%,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9.3%。
(四)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三農”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農業經濟保持平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糧食、肉類、禽蛋產量分別達1360萬噸、407萬噸和33.3萬噸。落實政府主體責任,開展糧食安全責任考核。新建糧庫倉容465萬噸,全省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增長119%。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12個現代農業示範區、60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76個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633家,農民合作社3.9萬多家,家庭農場3.75萬家。設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組建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政策性涉農保險品種拓展到18個,省級財政保費補貼資金達8.04億元。重大水利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全麵開工,雷州青年運河、高州水庫和韓江粵東三大灌區改造等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揭陽榕江、汕頭大圍達標加固工程建設,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2903公裏,94個縣(市、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穩步推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533.8萬畝,新農村公路路麵硬化5000公裏,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投資105億元,13個原中央蘇區縣開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應用試點,11個現代漁港建設紮實推進。全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建設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村改居社區“政經分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頒發證書20.6萬份。清理核實農村集體資產,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基本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農村普惠金融試點擴大到粵東西北和惠州、江門、肇慶15個市,建成縣級綜合征信中心31個,創建信用村4094個,發放貸款32.2億元。
(五)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投資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穩步提高。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萬億元,增長10%。先進製造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11%、17.9%、20.6%;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教育業投資分別增長167%、20.8%、23.6%。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018.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120.4%。新開工建設贛深客專、羅定至信宜高速公路等108個項目,建成投產廣佛肇城際鐵路等60個項目。廣佛肇高速公路肇慶大旺至封開段、潮惠高速公路二期等9個項目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裏程655公裏、通車總裏程達7673公裏。莞惠城際鐵路常平東至小金口段等2個項目建成通車,新增鐵路運營裏程134公裏、運營總裏程達4154公裏。清遠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建成投產,新增電源裝機容量約400萬千瓦。多措並舉籌集建設資金。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44.72億元、國家專項建設基金413億元,支持農林水利、保障房等項目建設。建立首期規模為500億元的省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解決重點項目資本金融資需求,擴大配套貸款規模。製定發揮政策性銀行低成本資金優勢支持重點領域項目建設的投融資方案,研究進一步擴大境外融資。成功發行企業債券25期、規模350億元。
(六)積極培育消費新業態,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市場消費平穩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7萬億元,增長10.2%。信息等新消費熱點持續升溫,12月末4G移動電話用戶約9085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約1.15億戶,通訊器材類消費增長19.8%,電信業務總量增長54.7%。汽車類消費增長11.8%,商品房銷售麵積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5.1%和41.7%。消費新業態蓬勃發展。快遞業務收入增長42.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5.3%,移動支付業務金額增長超過1倍,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增長迅猛。健康、養老、旅遊、體育、文化等新型消費快速發展。價格總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3%。政策性蔬菜種植保險試點範圍擴大至全省,省級價格調節基金為蔬菜生產企業提供風險保障1.67億元。開展涉企、醫藥、教育、電力等價格監督檢查,規範電子商務等領域價格行為。
(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開放合作優勢繼續鞏固。“一帶一路”建設初顯成效。推進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和中俄貿易產業園、廣東—馬六甲皇京港及臨海工業園、沙特(吉讚)—中國產業集聚區、伊朗格什姆自貿區、埃塞俄比亞—廣東工業園、中白工業園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設立首期規模為200億元的廣東絲路基金,成功舉辦第二屆對非投資論壇、2016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我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6.5%,占全省比重為20.7%,提高1.5個百分點。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期目標基本實現。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建設13個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基地。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貫通。啟動編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區域合作取得新進展。泛珠區域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成功籌辦第十一屆泛珠論壇暨經貿洽談會,推動建立省(區)部際協商會議機製。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閩粵經濟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設。加強對口支援,安排援藏、援疆、援四川甘孜項目278個,資金33.31億元。外貿轉型升級加快。進出口總額63029.5億元,其中出口39455.1億元,占全國的28.5%、提高0.2個百分點,進口23574.4億元,進出口順差15880.7億元。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全省比重達43.4%,比加工貿易高4.6個百分點。旅遊購物出口增長87.5%,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增長53.8%。合同利用外資866.7億美元、增長54.5%,實際利用外資233.5億美元。新增對外協議投資282.8億美元,對外實際投資206.8億美元、增長94.3%。
(八)全麵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效激發。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製定並公布實施51個省級部門權責事項,開展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縱向權責清單試點。新取消省級行政審批事項122項,清理規範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126項,推進相對集中許可權試點。開展市場準入負麵清單製度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負麵清單全覆蓋。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率先建立公平競爭審查製度。“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全麵推開,網上全流程辦理率76.7%。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紮實推進。在投資、貿易、航運、金融、人才等領域出台創新政策措施,形成第二批39項改革創新經驗。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率先實現“一口受理、多證聯辦”。落實人民銀行支持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的30條金融創新政策,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新設企業7.6萬家,海關平均通關效率提高50%以上,檢驗檢疫查驗率降低90%。投融資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化。出台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製鼓勵社會投資的33條實施意見。麵向民間投資推介項目69項、總投資約1328億元。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全年辦理網上備案項目1.11萬個,項目總投資超過2.6萬億元。財政金融和國有企業改革有序推進。健全全口徑預算體係,省級零基預算改革試點單位擴大到403個,省級專項資金壓減至51項。研究製定省以下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獲批設立(籌建)法人金融機構14家,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改革創新穩步推進。推進50家二、三級企業體製機製改革創新試點,組建總額200億元的廣東國有企業重組發展基金。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製定出台我省推進價格機製改革的實施意見,推進輸配電、天然氣、汙水處理費、農業用水和鐵路運輸價格改革。推進電力體製改革,製定售電側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改革方案。率先製定鹽業體製改革實施方案,開展公共資源交易體製改革,基本完成全省黨政機關公務用車製度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全麵實施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製度改革,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增長16.5%,注冊資本(金)增長39.6%。優化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和“信用廣東”網,省級平台歸集3億條信用數據。
(九)深入實施珠三角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珠三角“九年大跨越”,以創新發展促進優化發展,突出抓好項目建設、技術改造、重大平台、骨幹企業和科技創新等重點工作,設立總規模達500億元的珠三角優化發展基金,編製完成珠三角城鎮群全域空間規劃,啟動編製珠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預計珠三角地區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4.9%、32.5%。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繼續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等“三大抓手”,新增出省通道1條。省產業轉移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約15%,占粵東西北地區比重達28%。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累計完成投資放款116.9億元。加強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對口幫扶,大力推動產業共建,重點推進8個對口幫扶示範園建設。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新增155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製定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編製完成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廣州、東莞、惠州和深圳市光明新區等7個地區新型城鎮化試點有序開展,新型城鎮化“2511”試點順利推進。
(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完成電機能效提升224.9萬千瓦、注塑機節能改造2268台,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1825萬千瓦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35.4萬輛,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30家。預計單位GDP能耗下降3.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1%,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預計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汙染治理力度加大。實施大氣汙染防治、南粵水更清、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等行動計劃,推進淡水河、石馬河、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等重點流域汙染治理,全麵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全省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92.7%,提高1.2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下降5.9%。新增汙水日處理能力83.8萬噸,城市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93.9%,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1.6%。生態建設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升。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啟動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在廣州、珠海、惠州、東莞等4市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建設生態景觀林帶1658公裏,完成造林301萬畝,新建森林公園265個、濕地公園26個,綠化美化村莊2263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98%。繼續推進梅州、韶關、東莞和深圳東部灣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新增10個縣(市)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加快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建設,完成“三舊”改造土地麵積5.2萬畝。國家低碳省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取得新進展。設立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成立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廣東)中心。截至2016年底,碳排放權配額累計成交量4735萬噸、成交金額12.61億元。
(十一)穩步提升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繼續加強。脫貧攻堅工程啟動實施。全麵完成扶貧對象176.5萬人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全年投入扶貧資金112.08億元,50萬相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民生支出持續加大。全省民生類支出9028.51億元,占全部支出的67.3%。全省十件民生實事共下達撥付資金2367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11.8%。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47.1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2.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萬人,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33.7%、124.9%、17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7%。預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增長8.7%,其中城鎮、農村分別增長8.5%、9%。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常住人口社保卡覆蓋率達93.5%,五大險種累計參保2.7億人次。全省價格調節基金向低收入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41億元。新開工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8.17萬套(戶),新增發放租賃補貼7534戶,完成12.0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教育體育衛生文化事業穩步發展。新創建教育強縣12個、教育強市8個,覆蓋率分別達97.7%和95.2%。新創建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5個、先進市2個。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覆蓋率達100%,公辦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99%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95.6%、34%。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實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45元以上。扶持粵東西北地區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試點建設各10個,鄉鎮文體廣場示範點建設156個。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於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麵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工業、投資、出口等指標增速未能實現年度預期目標;企業生產經營仍麵臨不少困難,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企業綜合成本較高,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得到根本緩解;結構調整任務繁重,自主創新能力還要繼續加強;區域發展不均衡,粵東西北地區發展速度有所放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亟待補齊;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汙染治理、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改革攻堅任務艱巨,一些深層次體製性結構性矛盾仍製約著發展。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意見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2017年工作意義重大。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凸顯,全球經濟複蘇乏力、低速增長,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走勢繼續分化,美國經濟有望繼續溫和複蘇,歐元區、日本經濟短期內很難擺脫低增長狀態,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繼續上升但體量不大、影響有限。從國內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但走勢分化,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從全省看,我省經濟發展基本麵沒有改變,築底企穩態勢明顯,新動能培育發展較快,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但經濟下行壓力與長期結構性矛盾交織在一起,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仍需付出艱苦努力。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主動作為,在解決突出問題上狠下功夫,努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做好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的要求是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構建創新型經濟格局,著力推動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一體化發展,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振興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綜合考慮新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征和我省發展環境條件,經與省“十三五”規劃目標銜接,建議2017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
——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製在3%以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
——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
——工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
——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3%;
——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2%;
——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9%;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8%;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1.5%;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2.65%;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1.5‰以內;
——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達到國家下達“十三五”總目標進度要求。
為實現上述目標,2017年重點做好十方麵工作:
(一)穩定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中高速增長。增強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的協調性,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擬安排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400億元,提前啟動建設一批條件成熟項目。重點突破製約基礎設施投資的瓶頸問題,營造良好投資建設環境。加快建設贛深客專、深中通道、廣州白雲機場擴建、湛江機場遷建、韶關機場軍民合用改擴建、陽江核電5-6號機組等項目,開工建設廣汕客專等6個鐵路項目、韶關市翁源至新豐等7個高速公路項目、湛江東海島港區航道工程等12個港航項目。重點推進光纖網絡、4G移動網絡和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重大工程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政策性貸款支持,擴大企業發債規模和境外融資,實施省級專項建設基金、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和省鐵路發展基金。完善配套政策,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取得更大實效。落實鼓勵支持政策,著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供給釋放消費潛力。實施“十大擴消費行動”,深入開展廣貨網上行、廣貨全國行等活動,深度挖掘汽車、住房、家電等傳統消費潛力。鼓勵社會投資,增加供給,擴大服務消費,著力培育電子商務、健康養老家政、教育文化、體育健身、綠色等新興消費熱點。實施擴大信息消費行動計劃。落實帶薪休假製度,發展全域旅遊。完善農村消費基礎設施和銷售網絡,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係建設。開展重點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發揚“工匠”精神,增加高質量、高水平產品的有效供給。從源頭上加強大米、奶粉、基本藥物等重點食品藥品監管,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工作。大力推動外貿回穩向好。發展壯大一般貿易,促進成套設備、高新技術產品和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鞏固出口國際市場份額。擴大鼓勵進口貼息範圍,加快發展融資租賃,促進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培育打造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及梯度轉移承接示範園區。加快推進廣州、深圳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打造更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外資,吸引更多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到廣東設立區域性總部、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加強貿易摩擦應對指導和服務。辦好2017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谘詢會。
(二)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把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供給側,堅持以滿足需求為最終目的、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增強定力、鞏固成果、乘勢而上,推動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去產能方麵。研究製定並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並重組,有序推進產權、股權交易,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分解落實重點行業年度去產能工作目標,完成壓減50萬噸鋼鐵產能任務,年內實現250戶以上國有特困企業脫困,虧損總額較2015年減少60%以上,國有“僵屍企業”基本實現市場出清。去庫存方麵。探索建立購租並舉的新型住房製度,培育和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推進省屬國企專業化住房租賃平台運作,多渠道積極消化三四線城市庫存。人口過多、房價過高的特大城市,要結合發展城際軌道交通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化職住平衡,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適當調控商業、辦公用地供應,製定商業、辦公庫存物業轉化為租賃住房的措施。去杠杆方麵。推進金融機構去杠杆,確保金融機構杠杆率控製在合理水平。支持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杆約束等,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杆率。降成本方麵。打好降低企業製度性交易、社會保險等成本“組合拳”,出台實施我省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實施細則,確保“營改增”順利推進,確保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政策落實到位,力爭全年為企業減負2000億元以上。補短板方麵。組織實施18項補短板重大工程,壓實工作責任,加快前期工作,加大力度破解征地拆遷、融資難題,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城市地下管網、環保及現代化教育設施等項目建設。
(三)加快推進一批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加快推進財政、投資、金融、國有企業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鞏固深化政府部門權責清單製度,全力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推動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事項和標準管理體係。重點精簡創業創新、公共服務等領域行政許可事項,取消省級及以下政府部門自行設定的中介服務事項。推進公益三類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全麵實施市場準入負麵清單改革試點,深化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製度改革,全麵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切實解決企業“準入不準營”問題。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全覆蓋,建立健全信用聯合獎懲機製。推行“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完善省網上辦事大廳,全麵推廣網上辦事大廳手機版、企業專屬網頁和市民個人網頁,實現“一次登錄、全網通辦”。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深化財政投資金融體製改革。深化預算管理製度改革,加快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研究製定我省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實施意見,推進企業投資項目管理體製改革,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推進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和“互聯網+”眾創金融示範區建設,探索建設廣州綠色金融創新試驗區,籌建廣州創新型期貨交易所。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抓好50家二、三級企業體製機製改革創新試點,有序開展國有控股混合所有製企業員工持股試點,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實行出資人管理事項清單製度,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推進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製,基本放開競爭環節價格,適時修訂我省定價目錄,再放開、取消和下放一批定價事項,深化醫療服務、輸配電、天然氣、農業用水、鐵路運輸等價格改革。深化電力體製改革,啟動售電側改革試點。推進鹽業、公共資源交易體製改革,全麵推開並完成全省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製度改革。
(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全麵推進三大引領性工程。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強化廣州、深圳創新引領作用,構建協同高效的珠三角區域一體化創新體係。係統推進全麵創新改革試驗116項改革事項,爭取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舉措。激發企業創新潛力。抓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這個“牛鼻子”,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力爭年底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3萬家,加大後備庫企業培育力度,落實企業研發準備金補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鼓勵入庫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協調推進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二期實驗室(江門)、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係統研究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裝置、中山大學“天琴計劃”和海洋科考實習船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廣東省實驗室建設計劃,啟動建設省科學院孵化器,打造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強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提升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突破一批產業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產值超百億、超千億的新興產業,啟動建設一批新興產業創新中心。組織重大科技成果對接,吸引更多高端科技成果來粵轉化應用,重點轉化超高速無線通信、智能製造、新材料等產業帶動性強的科研成果,啟動建設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製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目錄和發展規劃,構建高效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援助機製。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戰略,完善創新人才落戶優惠政策,加強海外人才引進工作,繼續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製定出台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展壯大創業投資,重點發展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行動計劃,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50家。積極推行“互聯網+創新創業”新模式,推動科技“四眾”平台多元化發展,創建國家和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實施省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國家級和省級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
(五)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擴大有效供給,強化品牌和質量建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引領實體經濟。大力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推動質量創新,全麵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實施標準化體係建設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路線圖,加快國家及省級產業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支持組建標準聯盟,推進廣東標準國際化。多措並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技術改造政策惠及麵,引導8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加快中國製造2025區域試點示範城市群建設。創建國家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範省,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謀劃建設工業4.0示範企業(工廠),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超過1200家,培育20家產值超億元的機器人製造及集成企業。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投融資、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麵向中小微製造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和服務。係統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建設,實施製造業勞動力技能提升計劃。支持佛山市開展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實施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培育工程。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建設一批“互聯網+先進製造”產業小鎮和應用小鎮,發展大規模個性定製、柔性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實施基因檢測、高端醫學診療設備等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在高端電子信息、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新材料等領域創建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推進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在高鐵、地鐵、智能交通和原中央蘇區縣農村的應用試點。加快物聯網、雲計算產業基地建設,實施大數據戰略,創建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促進民營經濟高水平發展。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加大力度培育民營骨幹企業,力爭推動2000家以上小微企業上規模,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完善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製,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重點培育孵化能夠達到新三板掛牌或創業板、中小板上市標準的企業。
(六)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珠三角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推進交通、產業、政策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產業共建,加快推動形成以珠三角為龍頭、粵東西北多點支撐、全省一體化發展的經濟格局。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紮實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寧莞高速公路粵閩界至潮州古巷段等出省通道建設,推動西江、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統籌推動粵東、粵西港口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有序推進新區起步區建設,促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探索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施第二輪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全麵對口幫扶。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等特殊類型區域振興發展。促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落實珠三角“九年大跨越”任務,抓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對外開放重大平台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互聯網+”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等重點工作,發力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謀劃建設大珠三角經濟區,推動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等次經濟區建設。加大力度推進產業共建。加強產業共建財政激勵,完善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政策,重點推動珠三角地區大型骨幹企業和特色優勢企業的加工製造環節、增資擴產及轉型升級項目,主導產業的配套企業,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和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對重點企業項目製定轉移行動方案,建立產業轉移項目庫。省屬國企新投資工業項目原則上安排在粵東西北地區,現有生產基地需要搬遷的,優先選擇粵東西北地區的省產業園。力爭推動珠三角55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以人為核心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出台省新型城鎮化實施意見,製定省新型城鎮化規劃,推動更多地區納入國家試點。適時開展市縣“多規合一”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加快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防洪防澇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製定加快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啟動培育特色小鎮。
(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發展、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打造一批行業領軍龍頭企業,力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超過700家。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全年糧食產能穩定在1300萬噸左右。實施“南粵糧安工程”,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打造種業集群,建設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韓江高陂水利樞紐、韓江粵東灌區改造等工程建設。加快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年內動工建設工程試驗段。擴大中小河流治理範圍,推進二期首批項目建設。全麵推進94個縣(市、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200人以上貧困村農村公路路麵硬化工程3000公裏,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投資138億元。實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和村莊綠化美化。推進農業農村綜合改革。複製推廣國家農村改革試驗試點經驗,深化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健全農業支持保護製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村村通”試點。完善農村基層治理機製,在村改居社區全麵推行“政經分開”改革。加快國有林場改革,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擺在重要戰略位置,提高發展的綠色化水平。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及工業能效趕超行動,推動綠色製造體係建設,推廣綠色認證,完成電機能效提升200萬千瓦,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20家。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珠三角地區更新或新增公交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完成國家新下達“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任務。落實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計劃,完成10萬千瓦及以上現役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2%。加強汙染治理。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分級分步改造企業環保設施,實施火電、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汙染治理工程,加強城市保潔管理,改進城市道路清潔方式,有效降低臭氧、PM2.5濃度。大力實施《水十條》和《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推進淡水河、石馬河、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小東江等流域汙染綜合治理。加強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推進城鎮黑臭河段、老城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的截汙納管建設,推動管網分離、雨汙分流,珠三角各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汙水全收集、全處理。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加強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後全量焚燒處理,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因地製宜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係。全省城市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94.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加強環境監察執法,建立違法企業“黑名單”製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主體功能區分區管控,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製度,編製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麵清單。開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新增造林228萬畝,新建和完善提升生態景觀林帶700公裏,森林覆蓋率達59.08%。加快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和綠色生態水網建設。加快南粵古驛道修複利用,提升綠道網管理水平。實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建設美麗海灣、美麗海岸和生態島礁。完善“三舊”改造政策,盤活閑置土地,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排汙權和水權交易試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製定“十三五”控製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規劃,大力發展碳金融,深化低碳試點示範,加大碳普惠製推廣力度。
(九)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實施自貿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兩大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深入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構建對接國際高標準貿易規則的製度體係,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建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更緊密的直接經濟聯係。實行以負麵清單為核心的市場準入模式,大力推進商事製度改革,實現商事主體“準入”和“準營”的同步提速。加快發展離岸貿易結算業務,建設國際資金樞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參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建設。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重點推進廣東—馬六甲皇京港及臨海工業園、沙特(吉讚)—中國產業集聚區、伊朗格什姆自貿區、埃塞俄比亞—廣東工業園、中白工業園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園、中歐班列等項目建設,加大廣東絲路基金及相關金融機構對重大項目的金融支持,推動在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建設遠洋漁業基地。突出技術、品牌和市場,抓住和用好海外並購重組機會,推動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深化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編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爭取實施更短的服務貿易負麵清單,擴大對港澳開放領域,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基地建設。實施粵港創新走廊三年行動計劃和粵港聯合資助計劃,建設5個粵港澳科技合作平台。高質量推進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等建設。加強區域合作。落實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指導意見,編製泛珠合作發展規劃,設立泛珠合作基金。重點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閩粵經濟合作區等跨省區合作園區建設。做好援藏援疆援甘孜等對口支援工作,推進與桂及川桂黔滇四省(區)8市(州)扶貧協作,啟動與黑龍江對口合作。
(十)加快補齊民生發展短板。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民生短板,努力增進人民福祉。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抓好脫貧攻堅八項工程,加快落實幫扶項目,確保60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實施扶貧村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推進旅遊扶貧開發。加強貧困人口就業培訓,鼓勵各類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繼續辦好全國扶貧日、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紮實辦好省十件民生實事。全省投入2346.2億元,集中力量辦好鞏固提升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加大扶貧濟困力度、提高教育保障和發展水平、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保障水平、促進就業和創業、改善欠發達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汙染治理與生態保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公共安全保障力度等十件民生實事。紮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3.67萬套(戶),新增發放租賃補貼3400戶,支持6萬戶農村貧困戶完成危破房改造。全力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創新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係,預防和遏製安全生產重特大事故。多渠道促進就業和增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施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高水平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粵參加高考工作。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正式上線“廣東公共文化雲”。建設健康廣東,推進國家綜合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試點省建設,全麵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創優和構建醫療衛生高地兩個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基層醫療衛生能力建設三年工程,加大縣鎮醫療資源投入,做強重點鄉鎮衛生院,在條件成熟、人口集中的中心鎮建設具有縣級醫院水平的鄉鎮衛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數提高至4.59張。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係,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全麵推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快對社會辦醫的引導,促進健康產業與養老等融合發展,加強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壯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加強孕產婦和新生兒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廣泛開展群眾體育運動,強化學校體育,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製,健全醫療保險待遇動態調整機製,完善職工養老保險省級調劑金製度,穩步提高大病保險保障水平,開展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並實施試點,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