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支持IPv6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務微信二維碼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手機版二維碼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計劃執行與草案

廣東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信息來源:辦公室 時間:2020-01-20 16:20:41
字體: [大] [中] [小]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葛長偉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廣東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計劃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9年,我省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的工作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重大曆史機遇,紮實落實“1+1+9”工作部署,全麵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一)紮實做好“六穩”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7萬億元、增長6.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6%左右。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1%,超額完成年度預期目標;工業投資增長6.3%,其中汽車製造、醫藥製造投資分別增長37.1%、11.9%;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2.3%,其中生態環保、公共設施投資分別增長1.36倍、21.8%;服務業投資增長13.0%,其中教育投資增長36.8%。消費市場基本穩定。出台逐步放寬廣州、深圳兩地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等29條完善促進消費體製機製的措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萬億元,增長8.0%。旅遊總收入增長9.0%,接待過夜遊客增長8.0%。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4%。外貿外資總體平穩。出台積極主動擴大進口,支持廣州、深圳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等32條推進外貿高質量穩定發展的措施,大力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外貿進出口總額7.14萬億元,下降0.2%,其中出口增長1.6%,對歐盟、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11.1%、6.9%,民營企業出口增長7.6%,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69%,外貿質量進一步提升。深入落實國家外商投資負麵清單和我省“外資十條”,預計實際利用外資1500億元,增長3.5%,其中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增長7.1%。實際到資超1億美元的外資大項目43個,投資總額超100億美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正式啟動,惠州埃克森美孚化工綜合體、中海殼牌三期、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係統等重大外資項目進展順利。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為4.0:40.5:55.5,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3%、32.0%,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3%。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萬億元,增長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萬元,增長8.9%。預計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000億元,增長4.5%。預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

  (二)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出台我省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若幹政策措施。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全麵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建築、旅遊、醫療等職業資格認可取得新進展。實施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和重大方案、重大政策、重大項目3張清單,初步構建深港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和廣深港、廣珠澳“兩廊”的建設框架。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批5條先行先試政策獲國家批複實施。推動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首次實現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研設施向港澳開放。編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際鐵路建設等專項規劃,港珠澳大橋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南沙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麵開建,橫琴口岸旅檢大樓建成使用,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澳新通道加快推進,皇崗口岸重建工程啟動,黃茅海通道、獅子洋通道等跨江跨海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民生領域合作交流取得新進展,港澳創業者納入內地創業補貼扶持範圍,在粵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購房、子女教育、社保、醫療保障等領域市民待遇有效落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戶南沙,全省可招收港澳學生高校達54所。建成麵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平台50多個,吸納600多個港澳青年創業項目入駐孵化。首期200億元粵澳合作發展基金運作順利。推動全省全域參與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質量提升。配合做好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慶祝活動,成功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文化藝術節、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等重大活動。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開局良好。出台省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若幹重大措施,建立特事特辦工作機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等實踐穩步推進,以深圳為主陣地積極申報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雙區驅動效應”顯現。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賦予廣州、深圳更大改革發展自主權,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效顯著。製定廣東自貿試驗區對港澳跨境服務貿易負麵清單,實施商事登記確認製、交地即開工等首創性改革,拓展國際中轉、全球分撥等新業態,獲批推廣自由貿易賬戶體係,累計形成456項製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38項改革創新經驗。“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實施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6.3%。中沙吉讚產業集聚區、華堅埃塞俄比亞輕工業城等重點境外園區建設有序推進,中歐國際班列實現每周9列常態化運營,出口貨值增長31.2%。新增國際友城5對,友城網絡基本實現對沿線主要國家全覆蓋。

  (三)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出台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開展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工作,形成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產值超萬億的產業集群。深入實施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引導超過83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9%,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數字化轉型。新增9家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1家世界500強製造業企業。新增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9家。新動能加快成長。工業機器人產量達4.25萬台(套),4K電視產量、5G基站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出台促進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廣州樂金OLED、廣州粵芯12英寸晶圓等項目建成投產。實體經濟發展環境逐步優化。實施“實體經濟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超3000億元。實施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上規模獎勵等措施,建成省中小企業融資平台,獲批發行企業債券537億元,推動9000多家小微企業上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5.5萬家、居全國第一。積極穩妥推進降杠杆,市場化債轉股落地4個項目、到位資金174.9億元,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2%,下降0.5個百分點。

  (四)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創業活力持續釋放。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深入實施“科創十二條”,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持續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預計研發經費支出2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5.67件。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50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獲中國專利金獎9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成果。九大重點領域4批研發計劃項目加快推進,基於國產8K技術標準的媒體終端芯片實現全球行業領先,人工智能領域研發出首款雙核深度計算SOC芯片。基礎研究平台建設加強。在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啟動首批13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完成三批共10家省實驗室布局,在人工智能、網絡技術、新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彙聚一批頂尖科學家和創新團隊。新建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6家省重點實驗室,總數分別達30家、382家。“雙一流”高校建設紮實推進,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達77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新增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5家、技術創新中心2家,新型研發機構53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5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萬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989家、眾創空間達868家,均保持全國第一。9家國家級、30家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加快建設。創新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培育引進。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引進第八批“珠江人才計劃”44個團隊、“廣東特支計劃”20個團隊、海外青年博士後550名,目前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89人。實施省人才發展促進條例,新增專業技術人才58萬人、高技能人才9.22萬人。

  (五)加強全局觀念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有效發揮。重點項目建設任務超額完成。發揮省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總指揮部作用,跨部門、跨區域、全局性協調指揮,積極推動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849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20.8%。新開工建設216個項目,建成投產136個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20.81萬畝。大力優化全省交通網絡布局。新增高鐵運營裏程122公裏、總裏程達2027公裏,新增高速公路493公裏、總裏程9495公裏、穩居全國第一。開工建設廣州至湛江高鐵、梅州至龍川高鐵、茂名博賀港鐵路等項目,梅州至潮汕鐵路全線通車。沈海高速深汕西段改擴建等項目加快建設,梅州至平遠、高明至恩平等高速公路項目建成通車,如期完成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撤站任務。惠州機場擴建、4E級揭陽潮汕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順利完成,開工建設湛江機場遷建工程(4E級)、韶關機場軍民合用工程、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可停靠世界上最大噸位郵輪的南沙港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建成汕頭港廣澳港區二期等項目,北江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通達韶關,開工建設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等項目。補短板投資加快推進。出台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穩投資力度實施方案,推進九大領域共857項補短板重大項目,年度計劃投資約4538億元。惠州太平嶺核電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台山核電2號機組、陽江核電6號機組等一批能源項目,新增電力裝機容量918萬千瓦。生活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生態環保領域投資231億元。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

  (六)聚焦重點任務集中攻堅,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精準脫貧紮實有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近200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1萬個,累計幫助40.14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實現就業,累計實現近160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90%以上相對貧困村達出列標準。與桂川滇黔扶貧協作紮實推進,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財政援助資金50.93億元,協助四省區110多萬人脫貧。汙染防治繼續顯效。全麵落實河長製、湖長製,係統推進汙染防治攻堅,紮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和專項督察各項整治任務,茅洲河、練江等重點流域綜合汙染指數持續下降,劣V類國考斷麵減少4個,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深入開展“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侵占河湖、非法排汙的勢頭得到有效遏止。萬裏碧道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省級180公裏碧道試點建設全麵鋪開。完成10.6萬家“散亂汙”工業企業整治、333條建築陶瓷行業生產線設備“煤改氣”、409台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公交電動化率達82%,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達89.7%,PM2.5平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新建城鎮汙水管網7000多公裏,新增汙水處理設施20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7座,地級以上市生活垃圾分類全麵啟動,新增危險廢物無害化年處置能力30.08萬噸、生活汙水日處理能力138.25萬噸、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2.39萬噸。完成礦山石場複綠765公頃。重點領域風險有效防控。全麵完成965戶省屬“僵屍企業”處置任務。完成64家農信社改製,累計化解不良貸款500多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8.7個百分點,P2P網貸借貸餘額下降超8成。嚴格實行政府債務限額管理,規範地方政府債券舉債融資行為,切實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政府債務風險總體保持較低水平。開展房地產領域社會矛盾專項治理,成立43家國有住房租賃企業,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經濟保持平穩。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新墾造水田10萬畝,累計拆舊複墾1.9萬畝,全年糧食產量1166萬噸,主要農產品供應平穩。完成政策性糧食庫存大清查,推進145個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考核居全國前列。有效應對非洲豬瘟疫情,紮實抓好生豬穩產保供工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累計完成簽約認繳總規模超過100億元,完成投資項目30個。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其中國家級達10家、省級119家,省級基本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園區主導產業總產值達1300億元,直接帶動120多萬農民就業增收。新增24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100個省級專業鎮、扶持1000個專業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推進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6700公裏,危橋改造538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二期)2000公裏、小型水庫除險加固17座。新增通客車建製村929個,建製村通達客車率達100%。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礎環境整治,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8.6%。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深入實施“頭雁工程”,推動“三支一扶”項目擴容提標,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取得新進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查核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有序推進,流轉承包耕地占承包地麵積的38.1%。推進5個市縣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市縣可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增長35倍、達133億元。

  (八)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空間發展格局更趨優化。珠三角核心引領作用強化。產業共建和對口幫扶加強,省產業轉移工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全麵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改革試點,打造“飛地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創新範例,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紮實推進。建成通車穗深城際鐵路、珠機城際鐵路橫琴至機場段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沿海經濟帶新增長極加快成長。揭陽中委廣東石化、湛江中科煉化等項目進展順利,投資約400億元的丙烷脫氫項目落戶茂名,沿海重化產業帶正在成型。近海淺水區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加快,開工建設16個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542萬千瓦,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基地進展順利,汕頭海上風電整機組裝基地建成投產。沿海高速鐵路建設加快推進,珠三角聯係東西兩翼快速運輸通道基本形成。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屏障進一步築牢。積極創建南嶺國家公園,梅州、韶關獲批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製定實施均衡性轉移支付和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政策,出台推動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意見,重點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專項補助提高至每年每縣4000萬元,省級生態公益林年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畝39.1元。新型城鎮化建設紮實推進。啟動編製廣州、深圳、汕潮揭、湛茂、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發展規劃。出台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的若幹意見,國家批準廣清接合片區創建國家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1.2%。特色小鎮建設順利推進,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對象累計完成投資1450億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9家高水平醫院、4家省實驗室、8家新建遷建高校建設順利推進,省職教城(清遠)首期工程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啟動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和對口支援不斷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深入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建設取得新進展。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力度加大,共投入47.17億元,建設303個援建項目。與黑龍江對口合作全麵加強,合作重點項目190個,完成投資255億元。

  (九)以“數字政府”為牽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動力進一步激發。“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深入推進強市放權,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從3018項大幅壓減至986項、壓減超過2/3。全麵完成市縣機構改革,完成“百項疏堵行動”,累計取消證明事項1220項。“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粵省事”809項服務事項突破零跑動,“粵商通”實現超過300項涉企政務事項“一站式”辦理,“粵政易”推動跨層級跨部門業務協同和審批聯動,省級政府網上yabo2018柏林赫塔 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持續深化。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企業開辦全流程平均不超過3個工作日,新登記市場主體221萬戶。推進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民用建築項目政府審批時間不超過41個工作日,工業項目不超過45個工作日,92%的企業投資項目實現網上備案辦理,項目核準、備案辦理時間分別壓減50%、40%。首創信用服務“一網通查”機製,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係統歸集入庫數據7.14億條,全省1116萬市場主體擁有“信用身份證”,探索建立“信用獎懲、一鍵搞定”便捷模式,“粵信融”幫助中小微企業獲信用貸款2462億元。紮實清理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超額完成國家部署任務。財政體製和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深化預算編製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在“省級向市縣”“財政向業務部門”兩個放權上持續發力,下放審批權限專項資金超六成,建立預算安排與項目入庫率、績效評價結果、審計意見、執行進度“四掛鉤”機製。完成廣物集團與商貿集團、鐵投集團與基礎設施基金管理公司、廣新集團與絲紡集團戰略性重組。推進省屬、廣州市屬和深圳市屬國有企業參與南航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

  (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省十件民生實事順利完成。十件民生實事共下達撥付資金971.29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09.1%。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提高到每月554元、251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促進就業九條”,深入推進“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城鎮新增就業14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以內。從失業保險基金提取35億元用於創業擔保基金和貼息支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18萬人次。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省選手榮獲8塊金牌,占全國一半。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實施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傷殘長期待遇平均提高1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70元,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4張。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每年520元。設立10億元退役軍人應急救助基金,全麵建成退役軍人五級服務保障體係。國防動員體係更加健全,國防教育、軍民融合、雙擁共建等工作全麵加強。基本建成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75萬套。完善價格補貼聯動機製,累計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5億多元、惠及205.4萬人。累計發放中央和省級救災資金9441萬元,救助受災群眾12.7萬人次。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穩步發展。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生均撥款製度,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提高至7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6%。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實現全覆蓋,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高職擴招任務。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進展順利,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建8家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完成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推動54家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78家縣級公立醫院,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培訓全科醫生5580名。在全國率先全麵實施按病種分值付費,積極推進藥品集團采購。在全國率先出台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意見,健全職業健康製度體係。出台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若幹措施,積極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設施建設。實施建設文化強省行動計劃,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啟動建設。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省文物保護單位174處,韓江流域左聯作家活動舊址、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等文物保護利用紮實推進,建成5條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各類文化產業園、基地超過3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廣州番禺、江門台山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施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人均體育場地麵積2.42平方米,成功承辦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和定向世界杯,成功申辦2021年第三屆亞洲青年運動會。平安廣東建設持續推進。堅決守好國家政治安全“南大門”,強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新型犯罪,紮實推進全民禁毒工程。應急管理體製改革進展良好,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實現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汕頭南澳獲批全國首批13個綜合減災示範縣,108個社區(村)被命名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相關組織和安保任務。疫苗管理體製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斷加強,藥品安全工作考核居全國第一。

  我們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經濟增長、就業等主要指標實現年度預期目標,結構升級、社會發展、民生福祉等反映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進一步改善。

  18項約束性指標中,除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地表水達到或好於III類水體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3項指標外,其餘指標均如期完成(其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指標按照全省實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作了調整,森林覆蓋率按照第四輪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情況作了調整)。37項預期性指標中,除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8項指標因國家政策和經濟運行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未達預期,其餘29個指標均符合或好於預期。

  一年來,我們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加強全局觀念,關注大趨勢、協調大政策、推動大項目,用係統論的方法狠抓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改革的落地實施,深化“放管服”改革,狠抓促投資擴消費,加快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全麵做好“六穩”工作,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紮實做好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確保了全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同時,我們清醒認識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問題和挑戰。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外部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外貿進出口麵臨不少挑戰。內需增長動力不足,傳統消費進入平台期,新的消費熱點尚未成熟,既有的結構性體製性矛盾和經濟轉型陣痛相互交織,金融、房地產等領域風險仍不容忽視。二是實體經濟困難增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進一步趨緊,實體經濟發展麵臨的市場需求不振、利潤率不高、外部環境不確定等困難短期內很難有較大變化。三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任重道遠。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高端產業、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城鄉融合體製機製依然存在障礙,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較為突出。珠三角內部各市發展不平衡,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特別是東翼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保障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與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仍然較大。五是民生領域還有不少薄弱環節。穩物價保就業壓力加大,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方麵還存在不少短板。六是政府治理能力水平仍有待提升。“放管服”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yabo2018柏林赫塔 效能仍需進一步提升。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意見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要奮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貿易和投資爭端加劇,全球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安全受到威脅,地緣政治風險仍然較高,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放緩。從國內看,“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但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諸多獨特優勢、巨大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我省看,經濟運行仍將保持平穩態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為全省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轉型升級效應逐步顯現,“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外資十條”“穩外貿九條”“促進就業九條”等政策持續發力,市場預期進一步穩定,但經濟發展仍然麵臨不少挑戰。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把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衡量是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一個重要尺度,敢於應對挑戰,善於化危為機,把外部的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

  做好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為牽引,深入落實“1+1+9”工作部署,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麵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經得起曆史檢驗。

  綜合考慮我省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環境條件,經與省“十三五”規劃目標銜接,建議2020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

  ——進出口穩中提質、實現正增長;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

  ——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製在5.5%以內、3.5%以內;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1.9%;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1%;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和大氣、水環境質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2020年重點做好十一個方麵工作:

  (一)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同向發力、協同共進,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帶動全省改革發展“雙區驅動”“利好疊加”效應,形成強大的示範帶動和引領支撐作用。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和廣深港、廣珠澳“兩廊”為重點,加快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南沙科學城、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改革探索科技創新管理製度和國際科技合作機製。依托三地創新資源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

  聚焦規則銜接深化體製機製創新。優化珠三角九市在市場準入、產權保護、法製保障、yabo2018柏林赫塔 等方麵的製度安排。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推進三地物流服務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對接,社保政策銜接,探索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籌建廣州期貨交易所、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建設港澳保險服務中心。加快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打造12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服務平台,統籌協調港澳知名高校在大灣區內地辦學。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際鐵路建設等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等建設,推進蓮花山、獅子洋通道、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等前期工作。完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運營管理機製,推進粵澳新通道建設、皇崗口岸重建和深圳灣口岸通關模式創新,完善港澳機動車便利出入內地政策措施。

  加快推進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推動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修編,爭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實現“雙擴區”。在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等領域試點“監管沙盒”機製。推動出台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園建設總體方案。推進南沙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免征增值稅、啟運港退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快落地。推動南沙國家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與國際通行旅遊標準接軌,建設穗港澳國際健康產業城。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加快落地,選準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攻方向和相關重大項目,加快澳珠極點建設步伐,構建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的體製機製,推動形成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的營商環境。在珠江口西岸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打造大灣區創新走廊重要產業承載區。紮實推進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東莞濱海灣新區等特色合作平台建設。

  全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牢牢扭住“五大戰略定位”和“五個率先”重點任務,不斷增強對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支持深圳通過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用好用足經濟特區立法權、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激勵機製和容錯糾錯機製等手段,著力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率先突破。重點抓好創業板注冊製改革、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國際科技信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等項目。支持深圳建設文化強市,增加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係。切實解決好公共住房、基礎教育學位、城中村綜合治理等問題,以全新形象迎接特區建立40周年。

  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教育醫療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高水平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支持廣州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建設高水平文化產業基地和體育名城,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支持廣州打造老城市商貿業轉型升級範例,提升金融、會展、旅遊、專業服務等發展水平,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強市。支持廣州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二)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增強決戰決勝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咬定目標、攻堅克難,抓住重點難點關鍵點,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任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麵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製,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保障性扶貧力度,強化扶貧與扶智扶誌相結合,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監測和幫扶。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拓展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行動等。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以臭氧汙染聯合防控為核心,扭住重點區域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這個“牛鼻子”,加大燃煤、揚塵、柴油車等關鍵領域治理,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2.5%,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9%。突出打好碧水保衛戰,高質量規劃建設萬裏碧道,加快茅洲河、練江等重汙染河流治理,力爭消除劣V類國考斷麵,年底前基本消除地級以上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新建城鎮汙水管網5000公裏。開展土壤汙染治理修複示範工程,加快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全覆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係。開展岸線和海島整治修複,礦山石場複綠600公頃。加大對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生態公益林擴麵提質。

  突出重點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要求,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推進P2P網貸機構分類處置,積極防範化解地方中小銀行機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和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領域風險,鞏固農合機構改製成果,推進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堅決守住不發生係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嚴格實施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全麵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機製,大力發展租賃住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成果,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製機製,完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係,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在信息科學、海洋科學、數理與交叉等前沿領域繼續組織一批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推動東莞散裂中子源技術與產業結合,加快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係統、天琴計劃、海洋科考船、南海海底觀測網等建設,推進南方光源、冷泉係統等大科學裝置前期工作,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高標準高質量推進10家省實驗室建設,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推動中科院等機構在粵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繼續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平台體係建設,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紮實推進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重點開展芯片、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高端製造與檢測設備、工業基礎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重大科研產品和裝備。加快構建基於國產替代技術或產品自主可控的創新生態,實施好產學研合作專項行動計劃、國產技術市場化行動計劃,強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自主可控裝備研發。推動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研製開發、使用和產業化。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計劃,引導骨幹企業建設一流研發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43%以上。完善省級孵化器管理辦法,爭取實現珠三角縣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推進韶關、陽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新布局建設一批省級高新區。

  優化創新環境。圍繞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製、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等領域推進新一輪全麵創新改革試驗,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落地。開展成果轉化政策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建立健全侵權懲罰性賠償機製,持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知識產權運用基金投放。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實施“廣東省引進外國人才智力行動計劃”,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製,爭取海外人才工作站達20家、博士工作站達100家。

  (四)加快現代產業體係建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等“六大工程”,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聚集,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推進製造強省建設。實施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進省先進製造業集群實施方案及專項行動計劃,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超高清視頻、汽車製造、智能家電、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及精密製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先進製造業集群。爭取新建1家國家級、5家左右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建1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在3個左右產業集群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試點,培育10個產業集群工業互聯數字化轉型試點。支持加大設備更新、技改投入,力爭推動85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5000家企業“小升規”、4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全麵啟動珠三角核心區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攻堅戰。支持東莞建設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支持雲浮建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深入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培育高技能、緊缺型、創新型的廣東工匠。

  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工業強基項目為抓手推動工業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加快發展。加強軍民融合,共促“四基”提升。持續做好補鏈穩鏈強鏈控鏈工作,培育一批產業控製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以穩外資為重點突出“穩鏈”,引導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以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重點進行“補鏈”,製定專精特新評價體係,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庫,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以培育產業集群為重點進行“強鏈”,著力打造百億級、千億級、萬億級梯次發展的先進製造業集群。以培育壯大本土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強“控鏈”,建立產業鏈核心本土企業“白名單”,探索全產業鏈支持機製。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實施加快5G、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推動5G技術、4K/8K電視技術規模化應用。落實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設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推進一批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布局氫能產業,推進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在物流領域規模化應用,加快加氫站建設規劃和布局。推動車聯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海洋經濟,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船舶製造、海洋能源等產業。加快近海風電開發建設,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支持深圳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廣州、湛江國家海洋高科技產業基地建設。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推進海島資源保護與利用,優化無居民海島市場化出讓配置。

  大力提振實體經濟。深入實施“實體經濟十條(修訂版)”“民營經濟十條”等惠企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支持中小企業融資22條措施,抓好省“中小融”“粵信通”平台運營。建立健全政企溝通常態化機製,辦好粵商·省長麵對麵協商座談會,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探索建立對優秀企業家和“南粵工匠”的激勵機製。

  (五)擴大有效投資深挖消費潛力,促進形成強大內需市場。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內需市場,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促進投資增長。狠抓省重點建設項目建設,安排計劃投資7000億元,加大交通、能源、脫貧攻堅、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抓住國家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等機遇,加快資金和項目對接。加強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著力破解征地拆遷、管線遷改、資金籌措等重點難點問題,妥善處理圍填海曆史遺留問題,支持有效投資項目盡早落地。健全麵向民間資本推介重點領域項目長效機製,形成常態化發布麵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清單。

  狠抓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力推進省和深圳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加快建設高快速交通通道,加快廣湛、廣汕汕、贛深、合湛、梅龍等高鐵建設,開工建設深茂鐵路深江段、深南高鐵江肇段、汕頭疏港鐵路,力爭開工深汕高鐵、揭陽疏港鐵路、瑞梅鐵路,加快推進汕頭至漳州高鐵、龍岩至梅州鐵路、廣中珠澳高鐵、潮州疏港鐵路、羅岑鐵路等前期工作,建成廣州南沙港鐵路、廣州東北貨車外繞線、廣清城際一期。啟動汕潮揭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積極推進廣中珠澳、汕頭至漳州等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完善高速公路網,開工建設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等項目,加快推進沈海高速瓶頸路段改擴建、廣州白雲機場第二高速等項目建設,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超過1萬公裏,完成普通國省道新改建和路麵改造1250公裏。加快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開工建設深圳機場三跑道,推進廣州白雲機場三期、珠三角樞紐機場前期工作,加快湛江機場遷建、韶關機場軍民合用、揭陽潮汕機場航站區擴建、珠海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港口群國際競爭力,大力推進“智慧港口”建設,推進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茂名港博賀新港區30萬噸級航道等項目建設,支持汕頭廣澳港區三期工程建設,爭取建成廣州南沙港鐵路,加快推進汕頭廣澳港鐵路、揭陽港疏港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珠海、陽江、潮州等地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推進惠州太平嶺核電項目建設,實現天然氣主幹管道地級以上市全覆蓋,加快推進天然氣管道“縣縣通”工程。推進生活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力爭年底5G基站達4.8萬座、實現地級以上市5G網絡覆蓋,基本實現珠三角中心城區5G網絡連續覆蓋。

  促進工業投資增長。謀劃推進一批“百億美元”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揭陽中委廣東石化、湛江巴斯夫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確保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項目如期開工建設,推動惠州中海殼牌三期盡快落地,建成投產湛江中科煉化、佛山碧桂園機器人穀一期、珠海英諾賽科氮化镓芯片一期產業化擴建等項目。加強項目用地用海、市政配套、環評審批、資金落實等要素保障,重大製造業項目的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指標和能耗指標由省統籌調劑。

  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積極推動汽車消費升級,鼓勵汽車以舊換新,繼續放寬汽車限購,簡化二手車交易手續,推進二手車出口試點和汽車平行進口試點,推進全省幹線高速公路服務區充換電設施全覆蓋。“一區一策”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完善老舊小區公共設施帶動居民消費。以南沙郵輪母港順利開港為契機,大力推動郵輪旅遊消費。打造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旅遊精品,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豐富夜間經濟消費業態,吸引更多遊客在我省過夜。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健全農村物流網絡體係,加快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擴大教育、文體、旅遊等消費,多渠道增加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消費品質。

  (六)全力穩外貿穩外資,在更高水平上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大力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外貿強省建設。

  多措並舉穩定外貿發展。落實好“穩外貿九條”和推進外貿高質量穩定發展32條措施。深入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粵貿全球”計劃,在東盟、歐盟、日韓、非洲等重點市場舉辦境外廣東商品展覽會,建設境外廣東名優商品展銷中心。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推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健康發展。鼓勵企業通過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珠海航展、海絲博覽會等平台搶抓訂單。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麵,加快組建絲路保險公司。加快進口貿易平台建設,培育融資租賃進口、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以及優質消費品進口。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提高口岸查驗智能化水平,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壓縮整體通關時間。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市申報設立綜合保稅區,推動符合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優化為綜合保稅區。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外資十條(修訂版)”,開展外商投資企業權益保護地方性立法。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探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麵清單管理模式,爭取教育、醫療、家政等領域放寬市場準入措施率先在我省落地執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精準產業鏈招商,完善省領導聯係跨國企業“直通車”製度。完善外資大項目跟蹤服務機製,推動廣汽豐田四廠五廠、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川崎重工、LG動力電池等一批外資重大項目落地。發揮境外經貿代表處、海外商協會等的橋梁紐帶作用,強化以僑引資引智。加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發展,抓好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平台建設。完善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機製,建設高素質的涉外法律服務隊伍。

  深化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爭取廣東自貿試驗區擴區,加快製定廣東自貿試驗區新一輪深化改革方案。下放新一批省級管理權限,推進金融保險、建築工程、文化旅遊、教育衛生等高端服務領域開放,推動自由貿易賬戶體係在更大範圍複製推廣。加快南沙國際航運貿易樞紐建設,加快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建設。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廣東子園區、中國—沙特吉讚產業集聚區、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等重點境外園區建設。支持廣東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信息網絡、能源資源開發等項目建設。支持中歐班列開展多式聯運、運郵業務和回程業務,增加與沿線國家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加大對沿線國家主要城市航線覆蓋密度。推動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以生物產業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發展。

  (七)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深化實化,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全麵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構建強勁動力係統,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加快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發揮大灣區主陣地、對接先行示範區建設第一方陣作用。探索設立深莞惠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實驗區,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完善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製機製。強化珠三角城市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跨珠江口通道和珠三角城際軌道網絡,打造1小時交通圈。

  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強化沿海經濟帶與大灣區、先行示範區協同發展,發揮“灣+區+帶”協同聯動效應,打造全省產業發展主戰場。圍繞鋼鐵、石化、風電裝備、核電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引進配套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粵西沿海重工業帶。推動粵東地區加快土地資源整合,強化重大項目導入和產業發展統籌,依托揭陽濱海新區等重大平台發展臨港大工業。培育壯大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做強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動廣州、深圳與湛江、汕頭深度協作。支持湛江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沿海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構建貫通沿海經濟帶的快速大通道。

  推動北部生態區綠色發展。把自身資源稟賦和“雙區”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紮實推進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和南嶺國家公園創建,支持河源、梅州、雲浮等市打造一批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因地製宜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高水平建設“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水缸子”,對接“雙區”大市場。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深度挖掘紅色遺址等獨特資源,發展高水平旅遊產業。加大對生態發展區、生態保護紅線區、禁止開發區等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加強區域合作。編製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長期規劃,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縱深推進基礎設施、環保、產業、民生等領域合作。深入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辦好第十三屆泛珠論壇暨經貿洽談會。繼續做好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四川甘孜工作,抓好民生項目、產業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等工作。落實與黑龍江對口合作框架協議,紮實推進產業合作園區攻堅。

  (八)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五個振興”,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標準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扶持1000個專業村發展特色產業,建設50個以上省級專業鎮。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加強糧食儲備。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嶺南現代農業省實驗室、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深圳現代生物育種創新中心等建設,支持河源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物流和休閑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龍頭企業“千百計劃”,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1000家、上市融資農業企業達100家。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實現下閘蓄水,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工程實現鹿湖隧洞通水,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湛江分幹線工程、潖江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工程、韓江粵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新立項高標準農田超過120萬畝,新墾造水田7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麵積900平方公裏。探索創新投融資方式,加大“四好農村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發展鄉村旅遊等提供支撐。推進削坡建房和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整治。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圍繞“四沿”區域開展美麗鄉村風貌帶創建,珠三角地區開展美麗鄉村創建“五美”專項行動。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行動,確保粵東粵西粵北80%以上、珠三角100%行政村達到幹淨整潔村標準,示範縣、示範鎮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美麗宜居村,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全麵完成鎮級填埋場整改、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

  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製度改革,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模式。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體係,加快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深化農村土地股權合作製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按期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和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製改革。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房地一體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行“點狀供地”,省級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出台村莊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辦法,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製機製。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紮實推進廣清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放開放寬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製,編製廣州、深圳、汕潮揭、湛茂、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發展規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九)依靠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改革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麵領導,深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建設,積極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係。加強重要領域政府立法,全麵推行行政執法三項製度,建設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台和行政執法監督網絡平台。加大全麵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係。加大簡政放權、強市放權改革力度,進一步壓減省級權責清單事項。紮實推進新一輪“百項疏堵行動”。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建設省政務大數據中心和地市分節點試點,全麵完成省直涉改部門業務係統接管和遷移上雲。拓展“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平台服務範圍和深度,促進政務信息共享共用和業務流程優化協同。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落實“民企新28條”,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製定進一步深化全省營商環境改革的政策措施,支持廣州做好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估工作,推進佛山順德高質量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深化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推進項目審批告知承諾製,出台省級政府投資管理辦法及配套文件。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開展商事登記確認製試點,年底前實現市場監管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快市場主體退出製度改革,完善企業清算注銷製度。全麵推廣“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一般登記進一步壓縮到3個工作日內、抵押登記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出台《廣東省社會信用條例》,完善信用信息基礎庫、平台和網站建設,建立全省信用聯合獎懲一張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商業秘密保護,完善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體係。建立健全聯合執法的體製機製,打擊侵權行為,保護發明人權益,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

  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製定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積極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和股權多元化改革,做強做優實業主業。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資監管職能轉變,推動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改革,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製,推進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推進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試點工作。

  深化財政和金融體製改革。持續深化預算編製執行監督管理改革,以全麵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和全力推動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將改革向市縣拓展延伸,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分領域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調整優化省與市縣收入劃分體係,完善以功能區為引領的轉移支付政策,深化省級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賦予市縣更大的資金使用自主權。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推進省聯社改製,推動港澳保險中心建設和“理財通”試點。

  (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保基本兜底線,實施好更具有普惠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政策,用心用情用功辦好民生實事。

  穩定和促進就業。修訂實施“促進就業九條”,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加強援企穩崗,落實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在崗培訓補貼等政策。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製,促進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積極培育服務業就業新增長點。

  做好基本民生產品保供穩價。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製和“菜籃子”市長負責製,加強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防控,保障豬肉、果蔬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製,及時發放價格聯動臨時補貼,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

  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施學前教育“5080”攻堅行動,公辦、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力爭分別達到50%、80%以上。學前教育生均撥款全省最低標準提高到400元,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補助全省最低標準提高到1000元。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加快省職教城二期工程建設。深入推進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加快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新建遷建高校建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深入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保障和提高教師待遇。

  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開展精神文明全域創建行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加強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建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打造紅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全達標,重點建設好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等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粵北段)等建設。做大做強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推進文化創意、動漫網遊等產業發展,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媒體峰會、文博會、旅博會等活動,提升南粵古驛道和古城古鎮古村利用效能和品質體驗,共建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開展“廣東故事世界行”,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抓好丹霞山、羅浮山等綜合旅遊開發,建設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打造“15分鍾健身圈”,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建設健康廣東。加快8家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30所高水平醫院建設。出台三級公立醫院激勵措施,啟動粵東粵西粵北市級醫院能力提升計劃,開展三甲醫院緊密型組團式幫扶,實現縣域醫共體縣(市、區)全覆蓋。加強重大疫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職業病防治、精神衛生、老齡健康、婦幼健康等服務體係,提升院前急救、自救互救能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加強疫苗流通和食品藥品監管。

  加快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推動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健全各類社保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製,全麵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補充社保基金。鞏固完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推動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推進實施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加快職工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並實施。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係。完善住房保障體係,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力度,新建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1萬套。城鎮、農村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提高到每月609元、276元,集中供養和散居孤兒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820元、1110元。加強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工作。

  建設平安廣東。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電信網絡詐騙、套路貸、製假販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快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和智慧新警務建設。推進應急管理體係和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國家東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加快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推進基層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打造基層防災減災樣板村。深入推進危爆物品、大型活動、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製重特大事故發生。

  (十一)高質量編製好“十四五”規劃,科學繪就全省發展藍圖。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各項目標要求,科學謀劃全省“十四五”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目標任務,努力編製出符合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新要求的高質量規劃。

  編製好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全麵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科學研判發展趨勢和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發展方向和突出短板,研究提出“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深入開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框架重大專題研究,科學測算“十四五”主要指標目標,統籌謀劃“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根據省委“十四五”規劃建議,科學編製好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統籌謀劃我省重大發展需求事項,積極做好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銜接,爭取國家規劃更多的體現廣東發展需求。

  同步編製好省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以及市縣規劃。紮實推進科技創新、綜合交通、民生事業、生態、城鎮化、文化等重點領域省級專項規劃,以及省級區域規劃的編製工作,加強省級空間規劃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銜接協調,推動省級各類規劃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編製,強化規劃間的協調性,形成規劃合力。加強對市縣規劃的統籌指導,推動各市縣“十四五”規劃與省相關規劃同步編製,做好上下級規劃間的銜接協調。

  提高規劃編製的科學性。以規範化、民主化的程序編製規劃,把起草、銜接、論證、審批、發布等程序製度化,明確編製進度安排。堅持開門編規劃,采取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地各部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基層代表等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最大限度集中全社會智慧、凝集共識。結合省“數字政府”建設,加快建設廣東省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將省級各類規劃納入統一管理,加強規劃信息共享,實現規劃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相關附件:

打印文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