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支持IPv6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務微信二維碼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手機版二維碼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廣東與“一帶一路”建設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信息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 時間:2015-12-25 10:17:13
字體: [大] [中] [小]

粵府函〔2015〕351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旅遊業

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14〕31號),加快推進我省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和旅遊強省建設,進一步促進旅遊業提質增效,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

  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要求,加快旅遊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產業內生動力,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打造“活力廣東”旅遊品牌,促進旅遊強省建設。到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年人均出遊次數顯著增加,接待過夜遊客總量超過5億人次,境內旅遊總消費額達到1.6萬億元,旅遊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7%,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二、增強旅遊發展動力

  (一)深化旅遊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旅遊領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進一步發揮旅遊行業協會作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旅遊業發展和管理統籌協調機製,促進旅遊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旅遊一體化規劃》,發揮廣州作為全國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引領作用,推進珠三角地區打造全國旅遊綜合改革創新示範先行區,加快推進省級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市和示範縣(區)的改革創新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我省探索休假製度改革,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製。深化導遊管理體製改革,逐步建立與市場機製相適應,與導遊職級、服務質量相關聯的薪酬機製。建立旅遊統計指標體係和旅遊發展考核評價體係,推動實現旅遊衛星賬戶模式常態化。加大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旅遊體製創新力度,支持區內港澳獨資旅行社經營內地居民出國(境)(不含台灣地區)團隊旅遊業務。 

 專欄1:省級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市重點任務

  汕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濱海生態旅遊目的地。 
  梅州:創建健康養生休閑旅遊,發展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 
  惠州:探索新媒體旅遊營銷,打造智慧旅遊體係。 
  中山:推進旅遊產業整合,建設粵澳遊艇合作示範基地。 
  陽江: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海島海灣旅遊休閑度假基地。 
  肇慶:升級改造景區,打造旅遊商品基地。 
  潮州:推進古城文化旅遊建設。 
  江門:整合世遺、濱海、溫泉資源,建設台山、開平、恩平世界文化遺產文化旅遊度假區。 
  鼓勵其他地市結合旅遊資源優勢深入推進旅遊綜合改革。

  (二)加快轉變旅遊發展方式。以傳統旅遊產品升級為重點,推動旅遊開發向集約型轉變,促進觀光、休閑、度假三大旅遊市場全麵發展。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園區作用,構建旅遊產業集群。推動優勢旅遊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兼並重組,打造一批國內領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鼓勵發展郵輪遊艇、大型遊船、大型遊樂設施等旅遊裝備製造業。實施廣東旅遊品牌化發展戰略,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培育一批品牌景區、品牌酒店和旅行社,提高與東北地區“交換冬天”旅遊合作品牌的影響力。支持有條件的旅遊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三)提升旅遊市場開放水平。推動完善外國人入境旅遊簽證便利化措施,結合144小時便利簽證政策和廣州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有針對地推出集美食、觀光、購物、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珠三角城市群特色旅遊產品。逐步建立多語種的旅遊宣傳推廣網站,不斷提升廣東旅遊資訊國際化水平。積極探索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在條件成熟的航空、水運和陸路口岸設立出境免稅店。充分依托跨境電商服務渠道和網絡,在特色旅遊商品購物點和各大商貿公司開辟跨境郵寄服務,擴大入境遊客的消費比重。創新整合營銷方式,健全旅遊宣傳推廣網絡。 
  三、拓寬旅遊發展空間

  (四)優化省內旅遊布局。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廊、五區”的旅遊布局,加快形成功能結構完整、區域優勢互補、資源要素聚集的旅遊發展格局。鼓勵嶺南文化特色突出、旅遊產業化程度高、發展基礎好的地區,以建設旅遊產業園、旅遊特色區為抓手,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區,實現旅遊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爭取到2020年,全省5A級旅遊景區超過15個。

 專欄2:“一核、兩帶、三廊、五區”旅遊布局

   一核:珠三角都市圈旅遊核心。 
  兩帶:藍色濱海旅遊產業帶,綠色生態旅遊產業帶。 
  三廊:京廣沿線旅遊走廊、湛江—東盟旅遊走廊、潮汕—海西旅遊走廊。 
  五區:珠三角廣府文化旅遊區、粵東潮汕文化旅遊區、粵東北客家文化旅遊區、粵西百越風情濱海旅遊區、粵北南嶺生態休閑旅遊區。


  (五)完善區域旅遊交流合作機製。深化泛珠三角“國民旅遊休閑示範基地”創建工作,鼓勵各地市與外省探索旅遊合作區建設模式,形成跨地域旅遊產業鏈,促進區域旅遊市場一體化發展和資源優勢互補。依托武廣、貴廣、南廣及廈深等鐵路幹線網絡,開發高鐵沿線旅遊線路。全麵謀劃與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等對口援建地區的旅遊合作,促進當地旅遊業健康發展。推進粵港澳旅遊服務貿易自由化,完善粵港澳旅遊合作協調機製,提升粵港澳地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港澳地區開展更緊密旅遊合作,開展旅遊從業人員職業資格互認,在橫琴新區片區建設國際休閑旅遊基地。深入推進粵港澳遊艇自由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創新遊艇在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與港澳間便捷往返管理措施。加強粵台商務、鄉村及傳統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開放更多赴台個人遊試點城市。 
  (六)加強國際旅遊交流合作。製訂我省與歐美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旅遊交流合作中長期規劃。強化廣東與相關國家和地區旅遊管理機構、民間組織、重點企業及重要媒體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實現旅遊資源共同開發、旅遊線路相互推廣、旅遊信息及時共享、旅遊監管密切銜接。大力開發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島國、中東和非洲等客源市場,在當地設立一批廣東旅遊推廣中心,充分調動當地華僑華人積極性,多渠道、立體化宣傳推介廣東旅遊資源及產品。會同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推動便利簽證措施,簡化郵輪、遊艇和人員通關手續。

 專欄3:“海上絲綢之路”係列旅遊線路

   省內線路:1.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名片之旅線路(湛江—陽江—廣州—汕頭)。 
  2.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旅線路(佛山—潮州—梅州)。 
  3.海上絲綢之路宗教文化線路(廣州光孝寺、光塔寺—韶關南華寺—雲浮國恩寺—肇慶慶雲寺—新會玉台寺—中山集益寺、古香林寺—潮州開元寺等)。 
  跨省線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古港行”郵輪航線(“湛江—珠海—廣州—汕頭—泉州—寧波”等沿線城市)。 
  國際線路:“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以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湛江等市為始發點,開發途徑香港、海南,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越南等國的郵輪航線。


  四、豐富旅遊產品供給

  (七)深度開發濱海旅遊資源。編製美麗海灣建設規劃,組織對全省旅遊類無居民海島等開展以旅遊生態資源和曆史文化為主的調查,為海島旅遊開發提供基礎數據。結合各地海灣、海島資源稟賦和人文環境,確定適當發展定位和品牌,建設一批大型濱海旅遊休閑度假區,適度開發海上旅遊休閑項目。製定加強海島有序開發的措施和辦法,加快建設八大海灣和海島旅遊圈。推動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惠州、中山等遊艇示範基地建設,培育開發郵輪旅遊,支持深圳設立中國郵輪旅遊發展試驗區。

 專欄4:八大海灣和海島旅遊圈

   1.環珠江口旅遊圈: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市濱海地區,東澳島、桂山島、萬山島、廟灣島、白瀝島、荷包島等。 
  2.川島—廣海灣旅遊圈:以川山群島為核心,赤溪半島、廣海灣、銀湖灣、鎮海灣、浪琴灣、銀瀾灣等。 
  3.海陵島—月亮灣旅遊圈:陽江海陵島和東平珍珠灣、沙扒月亮灣地區。 
  4.水東灣—放雞島旅遊圈:茂名環水東灣地區的澳內灣、晏鏡嶺、虎頭山、中國第一灘(濱海公園)、浪漫海岸、蓮頭嶺和大小放雞島。 
  5.環湛江灣旅遊圈:湛江市區、東海島、特呈島、硇洲島、南三島、南屏島、吉兆灣、天成台、徐聞三墩、徐聞珊瑚礁保護區、廉江高橋紅樹林等。 
  6.環大亞灣旅遊圈:稔平半島、大亞灣濱海地區以及中央列島、辣甲列島等。 
  7.紅海灣—品清湖旅遊圈:汕尾紅海灣和環品清湖城市區域。 
  8.南澳島—汕頭灣旅遊圈:汕頭、潮州、揭陽市海濱地區和海島。


  (八)大力發展嶺南特色鄉村旅遊。加強鄉村旅遊開發建設規劃引導,重視生態環境和古建築、古民居保護,改善鄉村基礎設施,促進鄉村旅遊組織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結合各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美麗鄉村”旅遊工程,深度挖掘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具有創意的鄉村旅遊精品路線,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旅舍,鼓勵建設避寒旅遊主題酒店和特色客棧。鼓勵開發鄉村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市場,鞏固和擴大粵東西北地區旅遊精準扶貧成效。擴寬鄉村旅遊從業人員業務培訓範圍,提高業務技能和素質。

 專欄5:鄉村旅遊區域布局和發展特色

  1.廣州、佛山:都市休閑農莊旅遊

  2.中山、珠海、江門:嶺南水鄉特色旅遊

  3.深圳、東莞、惠州:鄉村休閑度假旅遊

  4.河源、梅州:客家民俗文化村落旅遊

  5.潮州、汕頭、汕尾、揭陽:潮汕古鎮古村旅遊

  6.雲浮、肇慶:鄉村風光旅遊

  7.湛江:熱帶-南亞熱帶休閑農業旅遊

  8.陽江、茂名:海島漁村風情旅遊

  9.韶關、清遠:山村森林生態旅遊、少數民族風情旅遊


  (九)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加強自然景觀、文化遺產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利用,著力挖掘廣府、客家、潮汕文化等地方特色,支持開發具有地域特點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產品,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和質量。充分發揮有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人、工藝美術大師和文化名人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過程中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內涵和旅遊發展潛力的廣東文化旅遊品牌。利用各地人文風俗、曆史傳說、民間曲藝、文物古跡等文化資源,結合景區自然風光、地形地貌,打造旅遊演藝精品。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挖掘梅州、惠州、河源市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根據地旅遊資源,著力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經典路線。加強研學旅行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結構和課程內容,組織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並將其納入學校素質教育範疇。規範中小學生集體出國旅行。進一步加強對港澳台青少年研學旅行市場的推廣,探索建立研學旅遊聯盟。 
  (十)大力發展老年旅遊和養生旅遊。結合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發展,鼓勵培育老年旅遊新業態。積極開發以老年人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養生保健、休閑度假、旅居養老等產品,探索專業的定製服務。引導各類旅遊景區加強老年服務設施建設,嚴格執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支持行業協會探索製訂老年旅遊服務規範,鼓勵旅行社與鐵路運輸部門合作開發老年旅遊專列,打造老年旅遊服務專業品牌。發揮嶺南中醫藥優勢,加強養生保健旅遊示範基地規劃建設,推出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保健養生旅遊服務產品。鼓勵開發適合老年旅遊需求的商業保險產品。 
  (十一)積極推進“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相關行業和領域融合發展,培育旅遊新業態。鼓勵依托工業專業鎮村打造工業旅遊產品,支持開發體育休閑運動度假線路和產品,進一步發展森林旅遊、科技旅遊、農業旅遊等,打造房車、遊艇、郵輪、低空飛行、自駕遊等新業態和消費熱點。實施廣東旅遊購物提升工程,加大對老字號紀念品的開發力度,進一步提升廣東傳統旅遊商品知名度和品質。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加快完善旅遊接待體係。 
  五、優化旅遊發展環境

  (十二)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統籌考慮旅遊發展需要,科學規劃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機場建設,不斷完善通往旅遊景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地等設施建設。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深入推進重要旅遊目的地暢通工程,加強景區道路、停車場、供水供電、應急救援、遊客信息服務以及垃圾汙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旅遊廁所建設管理大行動,到2017年全省旅遊景區和集散地、交通沿線等廁所達到“數量充足、幹淨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要求。升級全省綠道網絡,完善綠道沿線旅遊服務設施,不斷開發和增強旅遊功能。積極發展廣州、深圳郵輪始發港,構建粵港澳國際郵輪母港,形成以全省沿海旅遊目的地為支撐的多港掛靠布局。


   (十三)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加快省內主要交通樞紐、商場等公眾場所中英文雙語標識、導向係統、貨幣兌換等服務設施建設,將通往旅遊區的標誌納入道路交通標誌範圍,完善旅遊指引等標誌標牌設置。根據需要在3A級以上景區、重點鄉村旅遊區及機場、車站、碼頭等建設旅遊谘詢中心。增強高速公路服務區旅遊服務功能。支持我省相關重點旅遊城市開通和增加對主要旅遊客源地的航線,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遊支線航空發展,鼓勵按規定開展國際國內旅遊包機業務。 
  (十四)促進智慧旅遊體係發展。推進“互聯網+”在旅遊業的應用,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促進業態創新,發展智慧旅遊。鼓勵開發線上線下融合的旅遊產品和應用程序(APP),優化旅遊經營模式,為遊客提供個性化、高效率的服務。加快旅遊集散地、景區、機場、車站、鄉村旅遊扶貧村等重點旅遊場所無線上網設施建設,提升旅遊城市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加快建設智慧旅遊景區、鄉村和城市,建立省級智慧旅遊公共服務網絡,完善省級旅遊信息基礎數據平台。探索集信息、集散、調度功能於一體的區域旅遊服務中心,實現旅遊與交通、商務、氣象等數據信息共享,引導遊客合理選擇線路和出行時間。強化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建設旅遊大數據宏觀決策分析係統,實現對行業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定期向社會發布旅遊業發展分析報告。到2020年,我省智慧旅遊服務能力明顯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續增強,全省3A級以上旅遊景區實現無線局域網全覆蓋。 
  (十五)切實保障旅遊安全。完善旅遊應急管理體係,建立健全旅遊安全預警信息發布製度,加強預案編製和應急演練。強化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監督檢查,規範旅遊營運車輛管理,定期對旅遊景點和娛樂設施開展安全評估和檢測。完善旅遊安全服務規範,旅遊從業人員上崗前要進行安全風險防範和應急救助技能培訓,重點景區要配備專業醫療和救援隊伍。旅行社和景區要對參與高風險旅遊項目的旅遊者進行風險提示和安全培訓。 
  (十六)加快旅遊市場誠信建設。逐步建設覆蓋全省旅遊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旅遊征信係統,健全旅遊投訴處理和服務質量監督機製。加大旅遊市場秩序整頓力度,重點整治非法經營、虛假宣傳、不合理低價、強迫消費等行為,建立旅遊從業企業和人員“黑名單”製度,對違規行為進行公示並給予處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新聞媒體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引導和促進會員企業誠信經營,著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積極開展文明旅遊宣傳工作,加強遊客不文明行為的記錄和管理,不斷提升公民文明旅遊意識。推廣深圳“全國文明旅遊誌願服務示範市”建設經驗,加強旅遊誌願者隊伍建設工作。 
  (十七)進一步規範景區門票價格。科學核定景區遊客最大承載量,建立景區門票預約製度。利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其門票以及景區內另行收費的遊覽場所、交通工具等項目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嚴格遵照國家有關定調價程序、頻次、幅度進行管理。切實落實未成年人、學生、軍人、殘疾人等門票費用減免等政策,鼓勵景點打破戶籍限製對老年人實施優惠票價。加強價格監管,打擊各類旅遊價格違法行為。 
  六、優化旅遊業發展環境

  (十八)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鼓勵引導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節能減排等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進一步發揮旅遊扶貧專項資金帶動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鼓勵金融機構與旅遊企業開展合作,為優質旅遊項目提供金融支持,特別是加強對小微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持,探索采用旅遊項目特許經營權、景區門票收費權抵押等方式為企業融資。積極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投資旅遊企業和項目,推進設立旅遊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旅遊企業在國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融資。支持旅遊企業科學利用債務融資工具,發展旅遊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 
  (十九)強化旅遊用地保障。各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海洋功能區規劃修編和調整修改時,要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需求,堅持節約集約、保障重點的原則,對列入旅遊業發展規劃的重大項目和生態旅遊項目用地給予支持。支持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旅遊,鼓勵企業利用荒坡、荒灘、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石漠化土地開發旅遊項目。規範用海及海岸線占用,嚴格控製旅遊設施建設占用耕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製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參與共同開辦旅遊企業。 
  (二十)加強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整合全省旅遊院校(係)資源,加強旅遊學科體係建設。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利用在線教育等方式,擴大辦學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引導旅遊企業與相關院校、社會培訓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建立旅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進一步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製度,支持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鼓勵旅遊行業組織舉辦各類職業技能比賽等活動,加強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加強旅遊業人力資源需求分析預測,編製我省旅遊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構建新型旅遊智庫,加強旅遊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 
  (二十一)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製度。各級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要通過製度安排切實保障職工帶薪年休假權益,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正常工資待遇,各級工會組織要主動督促企業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製度。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將用人單位執行職工帶薪年休假製度情況作為勞動監察和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加大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力度。鼓勵錯峰休假,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在夏季可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彈性作息製度,為職工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條件。探索建立中小學靈活的假期製度,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為全家出遊創造條件。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規劃指導,按國家有關部署和省的重點任務分工,認真製訂工作方案並抓好落實。省發展改革委、旅遊局要牽頭會同各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定期組織開展督促檢查。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要增強工作的主動性,積極調動和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源,共同推動全省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5日


相關附件:

打印文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