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支持IPv6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政務微信二維碼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手機版二維碼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廣東與“一帶一路”建設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意見

信息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 時間:2015-09-12 10:15:19
字體: [大] [中] [小]

粵府〔2015〕89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

的實施意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製造業是支撐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基礎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推動我省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快實現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製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緊緊圍繞“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搶抓全球製造業格局重大調整和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我省製造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優勢,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立足市場需求,突出問題導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智能製造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先進裝備製造業為突破口,以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為重要抓手,強化工業基礎,注重集成應用,堅持走“高端化、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道路,爭創製造業發展新優勢,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的“雙中高”發展目標。 
  二、重點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
突破新型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發展高性能通用及專用芯片,提升芯片設計製造能力。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無害化為發展方向,增強電子元器件產品性價比和可靠性,促進自主配套。 
  2.信息通信設備。加快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等核心技術,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加快高端路由器、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研發,建立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係,擴大應用規模。 
  3.操作係統及工業軟件。推進雲操作係統、工業控製實時操作係統、智能終端操作係統研發和應用,重點突破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完善集成標準,建設安全測評體係,開發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自主工業軟件。 
  4.新型平板顯示。突破低溫多晶矽、氧化物背板工藝大規模生產技術,提升85代以上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麵板和45代以上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麵板生產能力與工藝水平,發展配套有機發光材料、靶材、偏光片、驅動芯片、光刻設備與檢測設備。 
  (二)先進裝備製造業。 
  1.智能製造裝備。
推進傳感器、自動控製係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等智能裝置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高精密數控機床、工作母機等重大設備和智能化生產線、智能工廠,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裝備集成水平。 
  2.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大型港口工程裝備、深水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建設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特種船舶、高端遊艇和船用發動機研發生產基地。 
  3.軌道交通裝備。依托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及其關鍵係統零部件,提升裝備自主化能力。研究開發磁懸浮、真空管道等超高速軌道交通技術及相關裝備。加快延伸產業鏈,提高整車配套和生產能力。 
  4.節能環保裝備。發展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裝備,開發城市垃圾智能分選和處理成套裝備、二氧化碳綜合利用成套裝備以及汙染檢測和遠程診斷、光伏中央空調等高端節能環保裝備。 
  5.通用航空裝備。加強航空關鍵技術研發,發展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輕型直升機、機場空管導航監視裝備和機場地勤設備,開發地效飛行器、通用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航空裝備。 
  6.新能源裝備。推進下一代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風電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突破新型傳感測量、通訊信息、電能質量控製、決策支持、超導、分布式電源柔性接入技術等智能電網先進技術,發展核電裝備、10兆瓦級以上風電和光伏發電技術裝備。 
  7.汽車製造。重點發展汽車整車、新能源汽車和專用車,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等前沿技術,延伸發展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形成與整車生產能力相匹配的係統配套能力。 
  8.衛星應用。發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三大領域,拓展衛星在應急救災、氣象監測、通用航空、智能交通、物聯網等領域應用,開發北鬥衛星空間基準授時、高分辨率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及應用、空間信息三維顯示等技術裝備。 
  (三)新材料產業。 
  1.高性能複合材料。
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雙金屬及多金屬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高性能生物基複合材料;加快發展新型工程塑料與塑料合金、高性能合成樹脂、新型阻燃改性塑料等高分子複合材料。 
  2.特種功能材料。加快發展特種功能焊接、噴塗、密封材料,以及相關超導材料、智能材料與超材料;重點發展傳感材料、非晶納米晶合金材料、能量轉換和儲能材料、環保型可降解塑料、低碳型和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等。 
  3.稀土與納米材料。加快發展稀土磁性材料及其製品、稀土功能助劑等高性能稀土材料;大力發展納米粉體材料、納米硬質合金材料、納米膜材料等新型納米材料。 
  (四)生物醫藥產業。 
  1.蛋白類生物藥。
推進幹細胞大規模擴增、分離和鑒定、幹細胞定向分化與篩選、成體幹細胞規模化生產與質量控製、幹細胞臨床應用效果與安全評價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重組蛋白藥物大品種、抗體藥物和聯合疫苗、治療性疫苗、重組疫苗等新型疫苗。 
  2.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重點發展彩色超聲成像設備、磁共振成像係統、核醫學影像設備等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培育發展腫瘤治療設備、圖像引導放射治療裝置、血液淨化設備等高端治療設備;加快發展全自動生化檢測設備、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等體外診斷設備。 
  3.特色南藥。重點發展嶺南道地藥材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中藥新藥品種,推進名優中成藥品種的二次開發,推進中藥飲片生產及質量控製標準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中藥飲片先進生產工藝。 
  三、主要任務

  (一)建設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加快實施《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細化時間節點、指標分解和推進步驟,確保各階段目標如期實現。選擇智能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智能製造係統集成與應用服務產業較為集中的集聚區或園區,打造10個左右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製造與成套裝備,重點培育一批智能裝備係統集成企業,建設機器人產業發展示範區。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扶持一批“機器人應用”示範項目,推廣重點行業數字化車間,開展智能工廠培育試點。構建智能製造自主創新體係,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建設國家級、省級智能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若幹具有先進水平的智能製造中央研究院、工程化平台,加強智能製造核心、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智能製造核心零部件。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推動智能移動終端多樣化發展,推動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電子信息產品,培育發展智能醫療設備,推廣智能輕工日用消費品。到2017年,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產值達600億元,製造業萬人機器人數量達到50台;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製造業萬人機器人數量達到100台;到2025年,製造業智能化深度滲透,規模以上製造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基本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支持企業信息化、智能化成果應用,培育新型生產方式。推進兩化融合貫標,對照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係標準,幫助試點企業開展基礎建設、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創新。推進“互聯網+製造”,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融合試點,推動製造企業開展線上線下、柔性製造、大規模個性定製等製造模式創新試點,促進傳統製造模式向基於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新模式轉變。推進工業雲平台建設,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建設雲服務平台,服務周邊地區和中小型企業,形成網絡化企業集群,促進產品設計、製造、管理和商務各環節在線協同。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支持第三方大數據平台建設,開展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發展基於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安排生產、過程控製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製應用。到2017年,工業互聯網試點企業達150家,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0%;到2020年,工業互聯網試點企業達300家,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5%;到2025年,信息化與工業化實現深度融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三)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深入實施《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支持以企業為主導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實施大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以股權投資、貸款貼息、事後獎補等方式,支持企業引進更新信息化、智能化生產設備和技術設備,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和業務流程,按照國內外先進標準改造提升現有產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優化製造業發展布局,推進珠江兩岸製造業錯位協調發展,珠江西岸重點引進一批國內外先進裝備製造業龍頭企業和優質項目,打造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珠江東岸重點建設一批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龍頭項目,打造平板顯示、集成電路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粵東西北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發揮珠三角地區共建作用,支持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優質項目加快落地和投產。到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3%,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2萬元/人;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4萬元/人;到2025年,製造業發展模式基本實現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建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體係。(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國資委、質監局、海洋漁業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工程化、產業化示範效應的“四基”項目開展示範應用,支持核心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推動整機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對接國家工業強基發展目錄,根據企業與行業發展需求,明確重點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定期發布企業強基產品供求信息,編製廣東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開展國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製試點,推動省內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工作。到2017年,“四基”攻關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2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部分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5家左右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整機和“四基”龍頭企業;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形成10家左右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整機和“四基”龍頭企業;到2025年,主要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四基”項目應用廣泛開展,部分標誌性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係,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五)全麵推進綠色製造。以主要耗能行業為重點,組織實施節能改造,推進能源智慧化管理,實施能源動態監測、控製和優化管理,持續開展重點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建立能源管理體係,提升製造業能效水平。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推動一批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對超標、超總量排汙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重點企業實施強製性清潔生產審核,繼續深化粵港清潔生產合作。積極發展節能環保裝備,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培育一批“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等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加快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完善落後和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機製,強化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約束機製,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補助資金、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政策措施,促進落後和過剩產能加快退出。促進工業汙染減排,全麵推動工業鍋爐汙染整治,強化重點行業汙染物排放的綜合治理。到201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9%,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降耗、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任務,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製在國家下達的目標範圍內;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5%;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形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係。(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六)提升質量品牌和知識產權運用保護能力。提升製造業產品質量,引導企業應用卓越績效管理、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一批質量控製與技術評價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廣東製造企業開展優質製造。完善質量管理體係,建立企業質量安全控製關鍵崗位責任製,推動大中型企業設立首席質量官,推動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係,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製度,建設質量信息信用平台,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重要產品質量追溯體係。加強製造業品牌培育,建設一批全國和省“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支持名牌企業聯合打造網上“廣東名牌商城”。強化質量基礎建設,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華南中心),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先進製造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級質檢中心等公共檢測服務平台。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儲備和全球化戰略布局,全麵推行《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範》國家標準,支持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進解密國防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機製,壯大知識產權交易機構,深化知識產權金融創新,鼓勵和支持專利高端運營和跨國知識產權許可。到2017年,製造業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2%以上,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達到84.5;到2020年,製造業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3%以上,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達到85;到2025年,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達到86.5,主要製造業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基本實現廣東產品向廣東品牌轉變。(省質監局、知識產權局、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金融辦,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七)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落實大型骨幹企業培育發展政策措施,加大本土企業培育力度,幫扶一批高成長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推動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超20億元、超50億元的後備骨幹企業上台階。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製,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施促進小微企業上規模的專項政策,在融資擔保、稅費優惠、資金扶持、輔導培訓、企業減負等方麵給予重點傾斜。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支持我省製造企業通過海外並購重組獲取歐美發達市場知名品牌、高新技術、營銷渠道、高端人才等資源,支持一批創新型企業收購境外研發機構,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深化產權多元化改革,引進央企、民企、外企等戰略投資者參資入股。到2017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工業企業達13家左右、超100億元工業企業達125家左右,累計推動8000家小微工業企業上升為規模以上企業;到2020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工業企業達15家左右、超100億元工業企業達165家左右;到2025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工業企業達20家左右、超100億元工業企業達260家左右,大型骨幹企業規模實力穩步增強,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商務廳、國資委、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服務化,鼓勵製造企業發展集成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係統集成總承包服務、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依托先進製造業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廣覆蓋的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引導大型工業企業建設內部工業設計機構,建設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加快引進國外知名設計機構,構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工業設計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方麵的研發應用,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貨物配載中心,推進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加強珠三角物流一體化和信用體係建設,推廣現代物流技術裝備,依托產業集群建設一批重點行業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加強供應鏈管理,支持一批供應鏈管理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強化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實現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產成品和產品消費全過程識別和跟蹤,促進生產和銷售信息同步共享、消費需求及時反饋。加強行業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支持製造企業利用電子商務轉型升級,開展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和創新基地試點示範。加強電子商務服務體係建設,開展工業電子商務區域試點,加快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發展,支持各地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和園區。到2017年,培育30個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1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4.5%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5.6萬億元;到202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4%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8萬億元,製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到202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供應鏈專業化應用水平達到世界領先行列,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實現電子商務應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九)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培育製造業跨國企業,支持我省裝備製造龍頭企業擴大裝備出口,引導龍頭企業帶動上下遊配套企業,“結伴出海”建設境外工業園區,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多種形式利用海外創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一批在部分先進技術領域具有較強國際話語權的本土製造業跨國企業。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強化政府服務和政策支持,引導加工貿易向設計、研發、服務等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支持加工貿易產品內銷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擴大製造業開放合作,開展廣貨全球行,推動企業加強與境外經銷商的直接對接,加快建設境外廣貨展示展銷中心,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程機械、輸變電、軌道交通、光伏、船舶等裝備和產品加快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支持企業抱團走出去參與境外資源能源項目合作開發,支持製造企業境外上市,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到2017年,年銷售收入超100億美元的本土製造業跨國企業達到10家左右;到2020年,年銷售收入超100億美元的本土製造業跨國企業達到13家左右,加工貿易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顯著提升;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國際影響力、在行業內位居世界前列的跨國龍頭製造企業,加工貿易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製造強省建設工作協調機製,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報告省政府。依托廣東省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設立廣東省製造強省建設谘詢委員會,加強對製造強省建設的智力支持。(省各有關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二)深化改革創新。全麵推進製造業領域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貫徹實施企業投資準入負麵清單、行政審批清單和政府監管清單,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製造業領域。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推進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省發展改革委、編辦、經濟和信息化委、國資委、工商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三)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廣東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大幅擴容升級互聯網骨幹網和城域網,建設全光纖網絡城市,推動珠三角建設全國首個寬帶城市群。實施寬帶鄉村工程,在人口密集區域實現光纖到自然村。建設連接省市縣的萬兆級電子政務骨幹網絡。加快鐵塔基站建設,推進鐵塔基站共建共享。推動公益性公共區域和商業性公共場所WLAN服務全覆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收費清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統籌安排產業發展和科研、技術創新等專項資金,重點向製造業傾斜。綜合運用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對先進製造業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製造業領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麵。(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經濟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地稅局、金融辦,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國際化視野建立完善製造業領域引人、用人和育人機製,集聚、培養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術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組織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健全企業家成長激勵機製,提高企業家和經營管理隊伍整體水平。推動職業院校(技工學校)與製造企業合作,鼓勵骨幹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協同育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六)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圍繞重點領域,規劃建設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強的製造業示範基地,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建立健全重大製造業項目動態跟蹤服務機製,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省政府定期組織對各地、各部門工作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對重點工作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市予以通報表揚,對工作任務推進不力的地市進行約談。(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商務廳、海洋漁業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5年9月12日


相關附件:

打印文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