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潮汕曆代建築工匠在長期的營造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在建築布局、建材的選用、施工控製、構件製作諸方麵,形成了獨特與係統的方法或技藝,以及相關的禁忌和操作規範。所營造的潮汕古建築,形成了以石木柱梁結構為主,精美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民間技藝特色顯著,形態端嚴、深厚穩固、裝飾華麗的風格,在我國民族建築中獨具一格,具有極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
2021年,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普寧城隍廟(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起源於唐宋,盛傳於明清,至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地處東海南海之交,潮汕地區從唐宋以來就港口興旺,頻繁來往於海上的貿易即便在明朝海禁時期也未中斷,這又給潮汕地區舶來了海外的文化。這種近千年間中原、海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使得潮汕文化獨樹一幟,造就了今天依舊璀璨、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築文化。
修複後的“汕頭小公園開埠區”(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潮汕傳統民居特色鮮明,傳統布局由小至大可分為下山虎式、四點金式、駟馬拖車式。
其中的下山虎式傳統潮汕民居,是一套居住條件基本完備的單戶式小院,是潮汕地區最典型的民居布局。從廣東出土的漢代陶屋上,可以找到跟潮汕下山虎式民居十分相似的布局結構。
下山虎式手繪圖(來源:《潮汕老屋》)
典型的“下山虎”潮汕厝格局(攝影:袁笙)
而“四點金”式的潮汕傳統民居則是最接近四合院的原型,也是潮汕地區多戶型的中式民居。
“駟馬拖車”式傳統潮汕民居,則是潮汕地區聚族式大型民居。
四點金式手繪圖(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陳慈黌故居(駟馬拖車)(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潮汕獨具特色的建築營造工藝包括: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石樁、石梁、杉木上梁架的屋架構成;大量應用嵌瓷工藝的房屋中脊和垂梁;建築裝飾中的金漆木雕和彩繪;講究五行的潮汕厝頭等等。
嵌瓷是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之一(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泥塑是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之一(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潮汕地區傳統小型民居和大型廟堂隨處可見獨具潮汕風情的壁畫。這些特別的壁畫采用當地的海產資源貝殼煆燒成貝灰,攪拌為泥作為牆麵,在未凝固之前由畫師以墨彩創作。
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所涵蓋的彩繪、泥塑、木雕、石雕、磚雕、壁畫、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種傳統工藝中,一部分工藝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營造技法已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活化石。
彩繪是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之一(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在各具特色的潮汕古建築中,沉澱和記載了曆代潮汕建築工匠在長期的營造過程中積累下的技術工藝經驗,集建築布局、建材選用、施工控製、構件製作等為一體。長期以來,這種民間營造技藝沒有經典古籍傳世,隻靠營造師與能工巧匠“言傳身授”世代相傳。
由於該技藝所涉及的手工技藝類別較多,傳承路徑與脈絡複雜,為家族式和非家族的師帶徒,傳承譜係呈網狀的交織狀態。其中較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物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項目省級傳承人紀傳英。從事該技藝50年來,由他設計和建造的眾多廟宇、園林景觀和歐陸風格別墅,兼容南北派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汕頭市百載商埠“小公園曆史文化街區”、媽嶼天後宮、白花尖大廟和萬佛塔、鷗汀騰輝塔和揭陽市普寧城隍廟等修複,都是出自他的巧手。2014年由紀傳英主導修複的新加坡粵海清廟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優異獎”的殊榮。
汕頭礐石風景名勝區內白花尖大廟(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修複後的新加坡粵海清廟(來源: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
“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汕古建築不僅在建築形製與規模上展現出非凡氣度,還因潮汕人的生活智慧和對裝飾工藝的極致追求,使潮汕古建築光彩奪目、富麗堂皇。
潮汕古建築作為潮汕文化的物質承載,是潮汕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所有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製作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汕頭市地方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