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是龍舟之鄉,這裏的龍舟製作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中堂龍舟製作的工藝流程較為複雜,包括選底骨(龍骨,主要選筆直的大杉樹做底骨)、起底(釘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彎龍骨,使之呈流線型)、打水平(中線定位,平衡蝴蝶底)、轉水(安裝擋水板)、做大旁、做橫擋(排骨)、做坐板(劃龍舟者座位)、安龍腸、加固中腸(用竹片加固座位與龍腸)、上桐油灰(板與板之間縫隙加固,防漏水)、刨光、塗清漆(使舟光滑)、製作安裝龍頭、安裝尾舵等多個重要步驟。
中堂龍舟製作在材料選擇上經曆了三個曆史發展階段。清代為第一階段,造龍舟主要使用進口木材,材質堅固耐用,舟身重,舟行時阻力大,製作時間約需三個月。民國至20世紀末的近一百年為第二階段,用料以鬆木為主,舟身重量有所減輕,舟速有所提高,製作時間約一個月。近十多年為第三階段,龍舟改以杉木為料,重量輕,成舟吃水淺,舟速快,製作時間為六至七天。以前龍舟用料尺寸等數據全憑師傅經驗和記憶,不見諸文字記載。
龍舟競渡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因此龍舟製作技藝不僅具有工藝價值,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隨著廣東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鄉土生活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界,龍舟競渡之類的活動已不常舉辦。加之龍舟製作工藝複雜,目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日益減少,製作技藝瀕臨失傳,急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