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的發源地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黃崗鎮白石村、賓日村一帶。白石、賓日兩村相鄰,八成村民無田可耕,世代靠采石製硯謀生,如今這一帶依然是端硯製作的核心區域。端硯的原料端溪石產於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據記載,端硯創興於唐初,唐代中期已風行全國,因下墨如風、發墨如油、耗水、不結冰、不朽、護毫等優點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眾硯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曆史中,端硯藝人不斷總結經驗,因地製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製作工藝。端硯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主要有采石、選料製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製作。端硯製作中的采石很關鍵,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采石工人隻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采石,所用開采工具往往因石材所處環境而製,雕刻工具則因硯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題材需要而製。20世紀70年代前,這些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硯匠自製。采石工具主要包括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錘、炮鑿及燈等,雕刻工具主要包括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及工夫台等。與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端硯製作也有自己的行業崇拜和行會組織。端硯藝人崇拜伍丁,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端硯行是端硯的行會組織,藝人入行方有資格製作端硯。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機械生產衝擊著手工端硯製作,傳統記憶的傳承方式導致工匠後繼乏人,隻有認真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切實保護和延續傳統端硯製作技藝。